第一章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鱼1、游泳臀鳍维持鱼体垂直尾鳍前进动力,决定方向鳍背鳍胸鳍维持鱼体的平衡腹鳍2、呼吸鳃弓鳃鳃丝二、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蜇、海葵、珊瑚2、软体动物:贝类、乌贼、章鱼3、节肢动物:虾、蟹4、哺乳动物:海豚、海豹、鲸5、爬行动物:海龟、鳖三、水域环境的保护备课资料:1、鱼儿长得像蝴蝶2、拉蒂玛鱼的发现3、一种会发光的转基因宠物鱼将在美国上市4、深海鱼类发光的秘密5、未来动物长啥模样?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6、活虾7、无身龙虾头创造生命奇迹---虾头存活十个多月8、水中生活的动物9、关于谁与环境的破坏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水陆环境的差异二、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干燥角质鳞、甲以及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温差大被毛保温3、气态氧肺和气管呼吸4、浮力小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5、环境多变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环境反应灵敏备课资料:1、奇闻趣事---草蛇长两足2、有第3章眼睑的楔齿蜥3、毒蛇的危害及蛇伤的防治4、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蚯蚓的生活习性穴居、昼伏夜出、以有机物为食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1、腹面有刚毛,体壁中有发达的肌肉运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2、无专门呼吸器官,体表有黏液呼吸三、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由许多节组成2、有口或吸盘用以捕食3、有刚毛或疣足,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4、体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呼吸器官备课资料:1、海蚯蚓血液可充当人血2、环节动物门的分类3、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实验4、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及对土壤的作用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兔一、兔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1、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应灵敏2、四肢和肌肉发达快速运动,支持体重3、体表被毛保温作用4、口内有牙齿摄取食物5、用肺呼吸,心脏四腔6、体内有隔7、胎生、哺乳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2、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3、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4、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爱护哺乳动物及其栖息地备课资料:1、哺乳姿态素描2、科学家确认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3、大熊猫吃上专用“竹”饼干4、克隆的蛙及哺乳动物5、世界上首匹克隆马出世6、发现哺乳动物耳朵干细胞,耳聋者有望复聪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1、都有角质喙二、鸟类的主2、体表被覆羽毛要特征3、前肢特化为翼4、体温高而恒定备课资料:1、蝴蝶趣闻2、始祖鸟的发现3、中华龙鸟4、《侏罗纪公园3》中的“史前巨鸟”形出有据5、鸟类介绍6、实践活动---爱鸟护鸟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一、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1、翅:扇面形、轻、薄、表面积大2、肌肉:发达有力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2、体表有外骨骼3、足和触角分节备课资料:1、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2、昆虫干制标本的制作3、剧毒“黑寡妇”袭击人类4、苍蝇成了科学家的宠儿5、为何蚊子越来越难对付6、科学家发现蜜蜂的性别基因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骨杠杆2、关节支点3、骨骼肌动力二、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备课资料:1、肌肉的命名和收缩2、肌肉痉挛---“抽筋”3、肌肉的疲劳4、脊柱5、关节的运动6、肌肉酸痛的原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先天性行为1、特点:生来就会,由遗传物质决定2、例如:取食、防御、繁殖、攻击二、学习行为1、特点: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影响2、例如:大山雀偷喝牛奶备课资料:1、动物过冬取暖拾取2、亲密无间的搭档---海葵和双锯鱼3、雄棘鱼的婚配和父爱4、领地行为5、昆虫防御行为数例6、动物的求爱方式7、动物的育幼行为8、鸽子的飞行定向9、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10、学习能力的高低是由基因基础的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探究菜粉蝶的取食行为一、菜粉蝶和十字花科植物二、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结论:先天性行为备课资料:1、观察动物的绕道行为2、鼠妇选择生存环境行为的观察3、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1、定义: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生物知识点总结(八上)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动物的分类1.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以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变温)①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恒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②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2.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以划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二.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鱼能够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1)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胸鳍、腹鳍(+背鳍):保持平衡。
(3)背鳍、臀鳍:维持直立。
(4)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用,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鱼鳍在鱼的游泳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是鱼的运动器官)(5)鱼鳔的作用:调节身体的比重,从而调节身体沉浮。
【鱼的呼吸】(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其中密布又细又长的鳃丝,鳃丝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作用:增加了毛细血管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2)呼吸过程:当水从口流入,经过鳃丝时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陆地环境的特点和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般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
②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③气态氧供呼吸—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④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二.陆生动物——蚯蚓【蚯蚓的生活习性】①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②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蚯蚓的外部形态】(1)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身体成圆柱形,前端有环带(生殖带),身体前端到环带共有13节。
(2)身体分节的意义:使躯体运动灵活【蚯蚓的运动】(1)蚯蚓通过肌肉与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有肌肉无骨骼)。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鱼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鱼的外形和体表:流线型,体表被鳞片,分泌黏液;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游泳:靠躯干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动力;尾鳍——改变方向;胸鳍、腹鳍、背鳍、臀鳍——维持身体平衡4.鱼在呼吸时,口和鳃盖是交替张合的。
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5.鳃由鳃盖和鳃丝组成,颜色鲜红。
鳃丝富含毛细血管,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6.流经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变化: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7.鳃丝在水中展开,利于气体交换。
在空气中鳃丝粘连,空气干燥,减少了与氧接触的表面积,易缺氧而死。
8.鱼在黎明时有浮头现象,是因为此时水中缺氧。
9.其他的水生动物: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甲壳动物(全身覆盖硬甲)、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10.模拟实验:制作模型或模仿某些实验条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适应干燥气候: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
(2)运动:有支持和运动的器官,运动方式多样。
(3)呼吸:气管和肺。
(4)反应: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蚯蚓:(1)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生活习性:昼伏夜出,以枯叶和朽根为食。
(3)运动:身体分节,靠刚毛的摆动和肌肉的收缩运动。
(4)呼吸:能分泌黏液,靠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5)体温:不恒定,生活在温差小的土壤中。
(6)大雨过后,蚯蚓要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土中缺氧。
(7)价值:松土、处理垃圾、药用、饲料、监测环境污染。
3.环节动物:(1)定义: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
一、知识结构 12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知识点归纳动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5、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08中考)(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环节动物(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3、哺乳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用肺呼吸;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藻类 如水绵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M 、向日葵 有种子种子植物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有脊柱 爬行类:龟鸟类 哺乳类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简洁版(一)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P2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真正的鱼为:鲨鱼、带鱼、中华鲟、海马等。
假鱼为:海豚、鲸、美人鱼、海豹(哺乳);龟、鳖(爬行)。
2、鱼的特点:体表常有鳞片,用鱼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体温不恒定,不具哺乳、胎生的特点。
3、鱼前进的动力来自于躯体和尾鳍的摆动。
背鳍(关键)、胸鳍、腹鳍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决定运动方向,胸鳍辅助转换方。
4、腔肠动物:海葵、海蛰、珊瑚;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河蚌;甲壳动物:虾、蟹、水蚤。
5、鳃中有较多的毛细血管,故是鲜红色;鳃丝多且细可吸收更多的氧,吸氧时,鳃丝张开。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6、蚯蚓、沙蚕、水蛭是环节动物。
7、蚯蚓体节近腹面有刚毛,它可与肌肉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8、蚯蚓没有呼吸系统,靠体壁进行呼吸。
体壁能分泌黏液而保持体表湿润。
大气中的氧溶于体壁中的黏液中,再进入体壁中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9、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10、兔(及其它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体温恒定;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适于跳跃;具有发达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胎生、哺乳。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11、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行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2、鸟类飞行的意义: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13、鸟类翅呈扇形,正羽彼此重叠;胸肌发达;直肠短,消化快,排泄快;很多骨是中空的;循环系统(心脏)完善;有气囊,可进行双重呼吸。
14、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
15、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6、能飞行的动物有:脊椎动物中主要是鸟类,其次是哺乳动物中的蝙蝠,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
水中生活的动物(一)主讲:黄冈中学优秀生物教师崔腾云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动物的类型(150万种)1、根据结构分类(1)脊椎动物:体内中间有脊椎。
(2)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
2、根据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一、常见的水中动物——鱼(一)鱼的游泳1、体形:成流线型,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2、体表有鳞片:鳞片分泌黏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此外鳞片还有保护作用。
3、鱼鳍探究鱼鳍的作用方法一:捆绑鱼鳍法捆绑背鳍:鱼在水中侧翻,不能直立;;捆绑尾鳍:鱼不能改变游动的方向,游动缓慢。
方法二:模拟实验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探究鱼鳍的作用具体做法见课本)模拟实验的优点是:①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②模拟实验是将模拟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缺点: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拟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 返回 -同步测试选择题1、在完成观察鱼鳍的实验后,小明同学对鱼鳍有了以下几种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研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B.鱼鳍有奇鳍和偶鳍之分;C.鱼的运动只能依靠鳍进行;D.鱼在游泳时,胸鳍、腹鳍和尾鳍的作用不完全一样2、把鲫鱼握在手中,会感到粘滑的原因是()A.具有鳞片B.有水C.有粘液D.身体呈梭形3、鲫鱼的各鳍中,控制游泳方向的鳍主要是()A.胸鳍B.腹鳍C.臀鳍D.尾鳍4、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大约有()A.30多万种B.100多万种C.150多万种 D.200多万种5、鱼身体上的鳍的数量是()A.5 B.6C.7 D.86、鱼在游泳时,主要靠()部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手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鱼鳃结构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七、板书提纲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3、鱼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三、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四、水域环境的保护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 p10练习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