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六章 题点训练一句段作用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12
1.(2015·广东高考考前模拟)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列横线处。
①尽管巴黎保持了艺术上的主体力量,但是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也没有减弱。
②这座城市在发现、培育、力举来自外域艺术家的同时,对本地艺术家的发展尤为注重。
③巴黎是个尊重艺术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④然而,这些抱着梦想来到巴黎定居的艺术家,都是在这里成为以后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
⑤因此,巴黎的艺术主体仍是巴黎。
⑥我们知道的梵高、毕加索等都是非法国裔人,更不是巴黎本地人。
⑦莫罗、莫奈、高更、塞尚等都是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是这座城市孕育出了这些艺术大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巴黎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先写对本地艺术家的培育,再写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
答案:③②⑦⑤①⑥④2.(2015·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模拟)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A.⑤②①④⑥③B.③④①⑤②⑥C.③⑤①④②⑥D.③⑤②①④⑥解析:选C。
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
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3.(2015·河北衡水中学一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不分版本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练前提示句段作用题是以句段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文结构思路的一种题型。
答好这类题,首先要做好两读,一是定点精读,即精读所给句段,看看它处在文章什么位置,在内容和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二是整体阅读,把握全文思路,以便找准句段与全文结构的关联。
其次要掌握答题角度,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三个方面答复。
另外,要关注特殊句段,如反复出现的句子、插入性的句段及独句成段的段落,要针对它的特殊性答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存个体纯洁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辉。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考情领航]1.(2016·高考全国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
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解析:选A 能力。
综合运用确认法和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答案。
结合整个文段看,①处不能填“一定”,排除C 项;③处是假设,填“如果”,这样就可以排除D 项。
再向下验证一下,④处表并列,填“而且”或“并且”,⑤处与③处的“如果”呼应,填“那么”。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很难估量自己天赋的大小,因为当你的潜能尚未实现时,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那么,管它是大是小,干脆不要去估量。
________,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受环境和风尚的支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折腾,结果就把自己天赋总量中的一大部分荒废掉了。
A.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B.如果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C.只要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D.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解析:选D。
此题考查选句连贯,根据文段所提供的语境,横线后的语句是“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因此横线处要体现“这样做”指的是什么。
综合比较四个选项看,B项和C项是假设关系,不能与后面衔接,应排除。
比较A项和D项,A项内部语句顺序不当。
所以选D。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2024年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以下是我整理的主要知识点及其作用:1.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句段的表达、情感的传达以及意义的深化至关重要。
例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使用,可以使句段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则能为语言增添感情色彩,增强句段的表现力。
2.用词准确性与形象性:在写作中,用词准确性和形象性是表达力的关键因素。
准确使用词汇和语义,可以使句段的意思更加清晰明确;形象化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联想和共鸣,增强句段的感染力。
3.论证与举例:在考试的句段作文中,论证和举例常常被要求运用到。
清晰的论证和确凿的事例能够加强句段的说服力。
通过引用相关的事实、数据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案例来支持观点,能够增加句段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逻辑严密性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性是句段作文的一个重要要求。
句段的表达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分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转折、承接、衔接应当合理且清晰,以确保句段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5.主题的中心突出:句段作文的主题在整个作文中应当得到适当的突出。
句段中的论点或中心思想应当紧扣主题,不偏离或散乱,以确保句段的主题性和一致性。
6.感情的有效表达:在句段作文中,感情的有效表达能够增强句段的感染力。
通过描写情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修辞手法等,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被情感所触动,增强句段的感情色彩。
7.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拓展:句段作文常常需要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相关的典故、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可以提炼和拓展句段的文化内涵,增强句段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高考语文句段分析作为一种考察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评价方式,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分析和评价句段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同时,还有能够通过修辞手法、举例论证、层次分明等方式来加强句段的表现力,提升句段的整体质量。
以上的知识点只是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要求和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不断提高句段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题点训练二三类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目标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考生在二轮复习中对这种题型,先得进一步强化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基本方法的训练,再抓住三类语句——形象句、概括句和矛盾句重点训练,这样理解句子的能力会大为提高的。
【真题回做】(2013·福建)《时尚浅说》(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
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
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干中给出的这句话在第三段开头。
紧接着,作者就从“顺变”“从众”“面子”等方面解释了原因。
答题时,围绕这三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错题回练】《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突破性练习”)请理解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1)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2)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
答案(1)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成见,不能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他们急于证明他们心中的成见,刻意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糟粕,有意漠视中国文化的精华。
(2)日本人自认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多,但只是先入为主、以偏赅全,并不能真正触及中国文化的内核,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
【核心知识回放】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
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
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用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6章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点训练二分析句段作用和常用表现手法[复习方略] 分析文本特色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其命题角度有两个:一是分析结构,重在分析句段作用;二是分析文本表现手法,尤其是独特而常见的文本特色。
二轮复习可以沿着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并可突出传记这一主要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永远的曼德拉于杰飞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
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
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
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
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
在和平斗争无果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
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
“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
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
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这年他45岁。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
第六章小说阅读题点训练一句段作用分析[目标解说]句段作用分析题是高考小说阅读中的常见题型。
依据句段内容,主要有三类题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人物描写作用分析和情节作用分析。
考生可以围绕这三方面内容,扎实做好句段作用题型训练。
【真题回做】(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有删节)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作答。
【错题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橘子[日]芥川龙之介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
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
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
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
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
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
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
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
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
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
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
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
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
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
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
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
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
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有删改)1.简要概括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渲染了灰暗压抑的气氛,(2)奠定了小说前半部分阴冷、压抑的情感基调,(3)揭示“我”阴郁的心情,(4)为下文乡下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2.第⑥段抛橘子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
展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橘子”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核心知识回放】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小说主要段落的类型和作用(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小说开头常用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了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1)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2)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3)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定向训练一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公园里的星期天[美]贝尔·考夫曼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
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
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
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
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
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
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
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
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