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九下《鼎湖山听泉》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工具,直观地感受鼎湖山的美丽风光。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鼎湖山的特点。
(3)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想象与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鼎湖山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分享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精选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欢快活泼”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鼎湖山听泉》,提问学生对鼎湖山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欣赏与感悟:(1)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课文内容,并尝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家里的美丽景色。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生字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
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背景介绍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3.字音肇庆古刹遐想一泓了无菩提辟为繁衍拾级童稚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4.整体把握(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听泉,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
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
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3)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点原因:①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
②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
③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4)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和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本文按照作者游山踪迹来写: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采用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后---夜间(5)想一想,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从课本中找出答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八篇《鼎湖山听泉》教案1师:请大家一起来听听泉声吧。
(师播放课件,生听泉声)师:刚才大家都听得那么入神,就请你来形容一下你刚才听到的泉声吧。
生陷入了思索师:看来,我们听是听的很认真,但是要想表达清晰还是有肯定的困难。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识是怎么样来描写出这些泉声的。
生从课本上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
师:请问,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泉声的呢?生:用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来形容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生:用琵琶一样清脆的声音来形容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生:用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声音来形容极多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生:用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声音来形容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是啊,用了这些乐器的声响细致形象地描写出了这些不同的泉声。
我们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些句子读好呢?生:可以依据不同乐器不同的声音变动来读好句子。
师:说的不错,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
生依据声音变动自由练习朗读。
师:只听到了这些泉声吗?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生: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师:学习了课文,请你来形容这些泉声,可以吗?在本身的小练笔本子上开始练习。
(播放各种泉声,生倾听、品味、思索、练写.)评析:《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介绍了鼎湖山神奇的泉声和听泉时的巧妙感受。
文章语言美妙,条理清楚,想象独特,是一篇依据培育同学想象本领、审美本领的好材料。
因此我在教学听泉这个片断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显示出部分泉声,让同学亲耳听一听,让他们直观感受泉声,让同学在有效的学习空间中发挥想象,并让他们思索本身怎样来表达刚才听到的泉声,先难一难他们,从而使同学对美妙而又形象的比方感悟更深刻。
然后在引导同学朗读的时候,再次引导同学从用的比方中动手思索,领悟朗读技巧。
这样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同学就这样欢乐而轻松地学习着。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想象力,感受鼎湖山的美景。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美景的理解和想象。
(2)对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鼎湖山之中,感受其美景。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深入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鼎湖山的游记,可以是实地游玩后的感受,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保护自然景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交流表达能力等。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2、理清文章线索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教学过程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二、预习检查(2分钟)1、生字词注音古刹磅礴雄浑万籁俱寂一泓楹联怅惘2、解释词义拾级:逐步登阶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迥然:形容差得很远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3、文章体裁:游记三、课文朗读(15分钟)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四、课文讨论(10分钟)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2、讨论课后练习三(1-3)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
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
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
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2. 掌握课文中所描绘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2. 深入领会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鼎湖山听泉》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生僻词汇和句子的解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鼎湖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鼎湖山听泉》,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鼎湖山自然景观的手法和技巧;(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2)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鼎湖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强调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兴趣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理清脉络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状况: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雾著名古刹(ha))。
(2)第二组注意透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述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
(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透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透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明白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透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读:同座合作、全班分主角读好这四句话。
《鼎湖山听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位置、景色和传说,增长地理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认识鼎湖山1. 导入: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鼎湖山的基本情况。
3. 学习生词:学习与鼎湖山相关的生词和短语,如“鼎湖山”、“泉水”、“瀑布”等。
第2课:鼎湖山的泉水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泉水的作用和特点。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泉水的特点和传说。
第3课:鼎湖山的瀑布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理解瀑布的美丽和壮观。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瀑布的特点和传说。
第4课:鼎湖山的传说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鼎湖山背后的传说故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景点的传说和故事。
第5课:鼎湖山的旅游资源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鼎湖山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鼎湖山听泉》2. 图片资料:鼎湖山的景色、瀑布、泉水等图片3. 参考资料:关于鼎湖山的传说、旅游资源的相关资料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鼎湖山听泉
备课人:苗学贵审核人:语文组学生姓
名:
【点拨导学】
教学目标: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2.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3.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
4.读、背本文精彩片段,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典雅凝重。
教学重点: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2.读、背本文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1.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2.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
【学习流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生字词。
2.查阅关于鼎湖山自然景观的资料。
自学任务:
1.学生诵读单元导语,归纳单元教学目标。
2.学生讨论解决板书的生字词。
3.同学们进行朗读练习要求:((1)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读得响亮、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出感情(3)扫除生字词障碍、集中注意力、放开喉咙、勤奋练习)
4.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小组讨论。
(1)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树木、寺院、亭子等),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泉?为什么要从“听”的角度写?如何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
(2)要真正读懂课文,必须沉下心来,逐词阅读、揣摩,这就是研读。
散文是美文,语言美,语言值得揣摩。
散文是美文。
除了我们感知到的结构美之外,还有许多美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
先请读(或背)本文精彩片段,从不同角度体会语言的美。
(可从修辞、句式、用语等角度谈)
(3)“凡景语皆情语。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鼎湖山的泉水声,意在告诉我们什么?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研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泉?为什么要从“听”的角度写?如何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
的?
(2)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研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三、互动探究
1、结构
美
2、研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美。
先请读(或背)本文精彩片段,从不同角度体会语言的美。
(可从修辞、句式、用语等角度谈)
四、精讲点拨
1、散文的语言美(结合文中语句点拨)
五、矫正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3分)
⑴肇庆()⑵泠泠淙淙()
()⑶迸()
⑷循声()⑸一泓
()⑹佯作
()
⑺嵌()⑻盎然
()⑼迥然
()
⑽万籁()⑾怅惘
()⑿污垢
()
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只写序号)(4分)
作者过了寒翠桥,就听到的泉声,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了美妙的音响。
A.欢快清亮
B.不绝于耳
C.清纯悦耳
D.淙淙
3.填空。
(6分)
本文的“文眼”是“”字。
作者的行踪顺序
是。
叙述的时间顺序。
4.选词填空。
(8分)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冷冷淙淙的泉声就 (A.迎;B.扑;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 (A.绕;B.趴;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 (A.藏;B.嵌;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④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A涌;B掀;C推)去。
5.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明理由。
(10分)
①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6.文句理解与品析。
(16分)
①“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说说该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说说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与表达作用。
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简析该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④“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迁移应用
听潮(鲁彦)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
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客房给香客住宿。
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
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
然而她怀疑我的话。
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
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