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节 水的组成(教学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8.25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的组成及化学式。
2. 实验探究水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关系。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 课件。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电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水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关系。
4. 练习与巩固: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2. 介绍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八、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水的组成及化学式。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九、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十、板书设计:水的组成氢元素+ 氧元素→水(H2O)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水的组成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水化学式H2O的认识。
补充和说明:在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学生需要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要掌握水的化学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关系。
二、教学重点:重点关注水的组成及化学式,以及实验探究水的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水的概念;2. 掌握水的组成及分子结构;3. 了解水的性质及用途。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2. 运用分子模型探究水的组成;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2.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以水的组成为主题,通过学习水的组成、分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水的相关知识。
2.2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能够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3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概念,掌握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探究水的性质及用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
3.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水的概念、组成和分子结构。
3.3 实验观察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
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3.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理解程度。
4.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和性质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九年级化学》课本。
5.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
5.3 课件制作有关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课件,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阐述水的组成、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6.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演示水的性质变化。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6.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水的组成和性质。
6.5 案例分析通过水资源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物质组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
2. 难点:电解水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解水装置、氢气收集瓶、氧气收集瓶、火柴、试管等。
2. 教学课件:水的组成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素材:有关水的组成的文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2. 探究水的组成: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4. 讲解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解释电解水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的原因。
5. 巩固知识: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6. 拓展延伸:介绍水的净化、水资源保护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学习水的分子结构,理解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 掌握水的化学式H2O,并了解其含义。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并描述水的电解过程。
2. 讲解水的分子结构,用模型或图示展示水分子的构成。
3. 解释水的化学式H2O的含义,强调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关系。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书写水的化学式,并解释其含义。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水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教学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水的资料,共同分享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并提出问题。
第二章:理论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分子中的比例关系。
2. 分析水的电解过程,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关系。
2. 教师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水的组成。
第三章: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加深学生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解。
教学内容:1. 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水的电解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第四章:知识拓展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了解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资料或课堂讲解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水的组成的知识。
教学内容:2. 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第六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能运用水的组成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组成。
2. 难点: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解水装置、试管、酒精灯、导管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2. 讲授新课讲解水的组成,展示水的分子式H2O,解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 实验演示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组成。
5. 总结提升讲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强调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 练习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水的组成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
8.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水的组成的知识?2. 实验操作是否顺利,学生能否正确观察和解释实验现象?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水的组成知识?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水的组成的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掌握程度。
九、课堂练习1. 选择题:(1) 水是由下列哪些元素组成的?A. 氢元素B. 氧元素C. 氢元素和氧元素(2)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哪种气体?A. 氢气B. 氧气C. 氢气和氧气2. 简答题:(1) 请简述水的组成。
(2) 请解释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十、课后拓展1. 研究其他物质的组成,了解不同元素组合形成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分析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元素;掌握水的化学式H2O;理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水的组成。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
1.2 教学内容分析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化学式:H2O;水的分子结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具有溶解性、导电性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元素;水的化学式H2O;水的分子结构。
2.2 教学难点水的分子结构的理解;水的性质的探究。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的特点;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的组成,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进行水的性质实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点和重要性;提问学生对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学习兴趣。
4.2 水的组成讲解介绍水的组成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讲解水的化学式H2O,解释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关系;讲解水的分子结构,展示模型或图示。
4.3 水的性质实验进行水的性质实验,如溶解实验、导电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的性质特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水的组成和水的性质。
本章通过介绍水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分子结构,以及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水的化学性质和水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对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结构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
2.了解水分子的结构,能描述水分子的组成元素。
3.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并理解其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2.水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然后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让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呈现(10分钟)使用PPT课件呈现水的组成的知识,介绍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知识,并呈现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分子的组成。
操练(15分钟)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的组成和性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与其他物质的关系,如二氧化碳、硫酸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水的组成和性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课题2 水的组成第1课时水的组成的探究【新课导入】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呢?我们就从水这种熟悉的物质入手,认识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从更多的角度认识水。
【化学史】在学习元素的概念时我们了解到,古人曾认为水是一种“元素”,是不能再分的。
如我国古代的“五行说”中就有“水”,西方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而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科学家的实验发现,“水”不是一种“元素”。
【师生总结】科学解密水的组成:1.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把“易燃空气”(氢气)和空气混合后放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上出现了液滴。
2. 不久另一位英国的化学家卡文迪什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并确认大约2份体积的“易燃空气”与1份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
上述实验实际已经揭示水不是一种元素,可惜两位科学家受当时错误观念的束缚,没能认识这一点,反将其解释为两种气体里都含有水。
【实验重现】“易燃空气”即氢气,仿照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
【实验4-4】教师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展示】氢气燃烧的现象。
【总结】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教师引导分析】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生成的无色液滴就是水。
写出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气 →点燃水。
【思考与讨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那么根据上述反应你能否推导出水的元素组成呢?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氢元素 氧元素 氢元素和氧元素【总结】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实验已经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思考】两位科学家虽然有了新发现,但未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过渡】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已经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1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 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水的制备和纯化:蒸馏、过滤、离子交换等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难点:水的分子结构,离子交换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水的制备和纯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水的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制备和纯化实验,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水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7. 课堂小结:通过问题驱动,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实验视频、图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 讲解水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如蒸馏、过滤、离子交换等。
3.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水的制备和纯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讲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
6.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收获。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下:一、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初步接触和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概念。
这一章节是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认识转变的重要桥梁,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水的电解过程,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学生能掌握电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能初步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元素,理解化合物的组成。
教学难点:从宏观现象理解到微观结构,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引入:展示一杯水的图片,提问学生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构成。
2. 回顾旧知:回顾八年级学习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提问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3. 揭示课题:既然我们对水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水的组成”。
(二)、新知探究1. 理论讲解: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电解水实验发现水的组成,讲解氢气和氧气的产生,引出水的化学式H2O。
2. 视频演示:播放电解水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一步理解化合物的定义。
(三)、实践操作1.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教师现场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2. 实时记录:学生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气体的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等。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
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
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一)水的生成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
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氢气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
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点燃:写出文字表达式: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 化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水的组成
(教学方案)
As far as human civilization is concerned, Siegbo once said, "The ladder of chemical human progress, and many magical phenomena are related to chemical reactions.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水的组成(教学方案)
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h2o。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
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
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
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
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
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
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
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
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
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二.水的组成[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一)电解水实验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二)验证实验现象: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
结论:1.正极产生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负极产生氢气。
通电方程式:水——→氢气 + 氧气[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
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
学式都是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
[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氢气的密度为o.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
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则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1
:
8
= 1:2
1
16总结: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水的化学式为h2o。
[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副板书]: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讲
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板书]:通电h2o ——→ h2↑ + o2↑[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习]:第49页第l题。
(四)总结、扩展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49页习题第2、3题。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