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
- 格式:docx
- 大小:18.61 KB
- 文档页数: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初至中/ 入山寄城中故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作者:佚名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终南别业意思和注释
【原文】
终南别业
王维〔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唐诗《终南别业》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诗《终南别业》赏析唐诗《终南别业》赏析唐诗《终南别业》赏析1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终南别业 (王维)原文及赏析终南别业(王维)原文及赏析终南别业,中宵寄李儋。
万里伤心秋雁,七弦断忆关弦。
散发轻尘分碧落,香残绿草留红蕖。
五更屁服声邀月,三径寻人处满室。
【赏析】《终南别业》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描写了词人离别寄人之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下面分别从终南别业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赏析。
首先,诗中表达出离别的伤感情感。
诗人通过描述中秋的夜晚,将自己的离别之情融于自然景物之中。
他用“万里伤心秋雁,七弦断忆关弦”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描绘了离别时的无限痛苦和惋惜之情。
诗人以雁为媒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离别之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对他的离别之情产生共鸣。
其次,诗歌描绘了故土的浓厚情感。
诗中的“散发轻尘分碧落/香残绿草留红蕖”描绘了离别后诗人所留恋的故土景物,以及他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所描绘的山川、草木等自然景观,以及芳香袭人的红蕖花,都凝结了诗人对故土之美景的回味和怀念。
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将离别之情与故土之美相结合,使读者对离别后的思乡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此外,诗歌在艺术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更加符合文学美的要求。
其次,诗人运用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景物的真实感和情感的深刻。
最后,诗人通过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将离别的情感进行了丰富和深化。
他用“五更屁服声邀月”来形容自己在寂静的夜晚追寻寄居之人的心理活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波动和矛盾情感。
终南别业,中宵寄李儋。
万里伤心秋雁,七弦断忆关弦。
散发轻尘分碧落,香残绿草留红蕖。
五更屁服声邀月,三径寻人处满室。
通过对《终南别业》这首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王维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这首诗既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又运用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运用对仗、押韵、比喻以及修辞等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注解】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古诗终南别业王维带拼音版古诗终南别业王维带拼音版zhōng nán bié yè终南别业wáng wéi王维zhōng suì pō hǎo dào ,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xīng lái měi dú wǎng , shèng shì kōng zì zhī。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ǔ, zuò kàn yún qǐ sh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 tán xiào wú huán q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古诗终南别业王维翻译中年以后发现自己有比较浓厚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在终南山边陲安家。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有的时候会走到泉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有的时候又静静地坐着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与他谈笑聊天总是会忘了回家。
古诗终南别业王维赏析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诗人王维代表作《终南别业》的内容《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如果你想了解这首作品的内容,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了!作品原文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④,谈笑无还期⑤。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注释译文【注释】①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
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作品鉴赏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
“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
“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主要内容《终南别业》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相信不少人都对这首诗十分熟悉。
那么如果你想更加详细的了解这首诗作,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本人我一起来了解吧!《终南别业》作品原文中岁颇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④,谈笑无还期⑤。
【注释】①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
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古诗信息《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
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作品鉴赏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终南别业王维唐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
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
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
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禅解
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
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
首联两句写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
这两句也正是对诗歌背景的描述。
颔联两句写自己学道兴趣味浓,往往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不可与人言说。
释迦牟尼说自己说法49年未尝说过一字,六祖慧能说禅宗至理非可言说,为传佛法,吾今强说。
可知佛家所讲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王维领悟这种境界岂是自己悭吝不肯与人言说,实在无法可说。
所以后来人称东方维摩的庞蕴居士问女儿,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作解。
灵照也只是回答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至理脱与名相语言概念,佛每每斥说,凡人偏有,小乘偏空正是如此。
颈联两句可小解,也可大解,可知佛性不分大小,只是应用不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水源之处,这地方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讲作者领悟禅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着不染,任从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著不动。
正像有人问赵州从諗禅师,两龙戏珠,哪一只会赢,赵州答说,老僧只管看。
其理一趣。
尾联则说作者不求高不求低,随遇而安,并能处处作乐的心态。
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不有碍的不多,所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所以佛家有"保"和"任"之分。
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的心态。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