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30.46 KB
- 文档页数:10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投影大瀑布图片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
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可自己汇报)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诚恳(kěn)宾(bīn)馆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
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
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优秀14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一卖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
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教学后,我觉得有些可以反思一下。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
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的词语。
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枓。
我有意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
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外,我还提前在板报上提出了中非友谊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讲一讲非洲大瀑布给自已留下的印象,中非人民有过怎样的交往。
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
注重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我在这课的教学中的又一个成功做法。
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
教学中我重视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
比如教学“构词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突尼亚大瀑布,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课前我在黑板报上登了这些资料,起到了帮助,有的学生在课外也搜到了一些,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
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会我遗憾的句子。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与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与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材分析《西门豹》是根据《东周列国志》改编的历史故事课文。
讲的是战国时期,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通过调查,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于是他将计就计,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并大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品质。
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以读为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0——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西门豹三次说的话读、评、议,体会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之处,进行说的训练和展开想象写人们的议论的表达训练。
3、通过对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方法之巧妙的探究性阅读,了解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兴利的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难点:使学生明白西门豹将计就计的办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话题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最根本原因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巫婆和官绅用给河伯娶媳妇的计来骗钱害人。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培养学生的销售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木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介绍木雕的历史、材料、工具和基本技巧;2. 动手制作木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木雕作品;3. 销售木雕:组织学生进行木雕的销售和宣传;4. 进行评选和奖励:评选出最佳木雕作品和销售员,并给予奖励。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木雕的制作材料和技巧。
第二步:讲解木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1. 介绍木雕的历史和发展:包括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2. 介绍木雕的材料和工具:解释木雕材料的选择和基本工具的使用;3. 讲解木雕的基本技巧:包括线条的把握、形象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
第三步:示范和实践1. 示范制作简单的木雕作品:教师现场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木雕作品,让学生参观观看;2. 学生实践制作木雕作品: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木雕作品。
第四步:销售木雕1. 组织学生宣传和销售木雕:将学生制作的木雕作品在学校内进行展示和销售,吸引学生和家长前来购买;2. 学生自主策划销售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组织销售小组,进行宣传、布置展示区域和销售等工作;3. 进行销售数据统计和分析:记录销售数据,包括销售数量、销售额等,并进行数据分析。
第五步:评选和奖励1. 评选最佳木雕作品:根据作品的创意、工艺和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评选;2. 评选优秀销售员:根据销售量、销售额和销售技巧等方面进行评选;3. 给予奖励:对于最佳木雕作品和优秀销售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给予奖状或奖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木雕作品: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木雕作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学生的销售情况:根据销售数据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和分析,评价学生的销售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参与制作木雕和销售活动的程度。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非洲的人文风情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非洲的人文风情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卖木雕的少年》。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相关非洲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非洲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对非洲的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并与同桌交流学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非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4篇)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篇一一、回顾引入1、出示卡片,认读词语,并给词语归类。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描写瀑布)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人物)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品质?(板书:热情真诚善良友好……)这节课我们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描写少年的?二、品读感悟少年的心灵(一)、感悟少年的遗憾1、同学们,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买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位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同学们静思默想或轻声读文,画出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体会体会。
2、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的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3、课文里描写少年的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少年眼神的句子大家读出来。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 读着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感到遗憾呢?他会怎样想?……)4、这些问题就是引导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
我们先看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5、出示:⑴当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⑴当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⑴当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⑴当__时,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6、在我离开少年时,少年看到我遗憾的表情,远去的背影,会想些什么呢?7、怎样读出少年遗憾的心情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感悟少年的真诚1、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到了晚上,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却与那位少年相遇了。
哪些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让你感动?你通过哪些重点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2、汇报。
读出感动之情。
3、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同学们在此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他会说中国话?为什么来送木雕还不要钱?为什么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4、同学们,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对中国人这么喜爱呢,想知道吗?(出示资料)请大家读读这段简单的资料,相信你会明白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篇一理解文中部分四字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遥远的非洲看一看,一起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看老师写课题。
27卖木雕的少年,“卖”是我们今天要求书写的一个生字,这个字和哪个字相近?怎样区分?所以有十字头的就是“卖”,没有的就是“买”。
书空,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学习词语1.课文已经预习了,你是怎样预习的?2.学习词语。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1)课文中有个词挺难读的,谁能读好它?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指名读。
听说过这个瀑布吗?(知道的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
我们来欣赏一下。
(2)(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绵延90多公里。
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
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
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
景色十分壮观。
(3)听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介绍,并从图片中见到了它的壮观,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名不虚传出示一组词: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景色壮观指名读(4)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个词课文中都是用来形容瀑布的,谁能选个词来介绍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出示词语: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1)谁来读?注意读四字词语两两相连。
(2)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木雕的。
)(3)木雕是非洲古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摊点去欣赏一下。
看到图片,看看你能说出词语吗?(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感受词语的意思)(4)我们开动脑筋,把词语送到句子里。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刻得( )。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非洲木雕的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的朗读和感悟。
教学难点:1. 非洲木雕的特点和意义。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非洲木雕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非洲木雕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非洲木雕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非洲木雕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非洲木雕有什么特别之处?”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感知。
三、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说卖木雕的少年是作者的知音?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抄写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非洲木雕的短文,可以是介绍非洲木雕的特点、意义或者自己对非洲木雕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非洲木雕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学习中,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讨论与思考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主要内容,了解非洲木雕的艺术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非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短文。
2. 教学难点:(1)理解非洲木雕的艺术特点。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非洲木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非洲木雕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卖木雕的少年》。
(2)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上的练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讲解非洲木雕的艺术特点。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短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非洲木雕艺术特点的了解程度。
(4)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写作兴趣的提高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在写作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写作质量。
(3)增加与非洲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精选8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
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总结(精选13篇)卖木雕的少年反思总结篇1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
1、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作为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字词教学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更不能放弃字词教学。
学生只有扎扎实实了掌握了语言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2、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
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
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
对此类蕴涵深刻含义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读的方式,读的指导,要精心设计,不可马虎对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让他们充分接触文本,在朗读、品位、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滋有味,这样的感受才有血有肉。
从而才能完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4、抓住准确的字眼,抓住重点句段,从质疑处入手,从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考,探究。
比如遗憾、沉甸甸等。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卖木雕的少年反思总结篇2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目标:1. 了解非洲木雕文化及艺术价值。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4. 增进学生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1. 非洲木雕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1. 非洲木雕的制作技巧。
2. 学生对非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非洲木雕作品,可以是实物或者图片。
2. 准备木雕制作工具,如刀具、砂纸等。
3. 准备一些关于非洲文化的资料,如书籍、视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非洲木雕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非洲木雕的独特魅力。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非洲木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师讲解非洲木雕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 教师展示一些非洲木雕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非洲木雕作品进行模仿制作。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刀具和砂纸等工具,进行木雕制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非洲木雕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非洲木雕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教师讲解非洲木雕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前节课的学习,独立完成一个非洲木雕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非洲木雕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非洲木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非洲木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作品。
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前节课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个具有个性的非洲木雕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非洲木雕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优秀6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篇一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
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
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
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
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如王和丹老师上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王老师寻找思维情感的三个语言附着点“遗憾、沉甸甸、隆起”,始终抓住语言训练点,深入推敲,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意思。
如在教学“沉甸甸”时,老师问:沉甸甸就是──学生回答就是很沉,老师接着说,那该怎么读呢?请学生读词,并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追问:拳头那么大的东西怎么就沉甸甸呢?学生一时不明白,老师不急,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鼓励:不要紧,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然后引导孩子从木雕小象墩的来之不易体会“沉甸甸”;从“暮色中专门等候”体会“沉甸甸”;从“不用钱”体会“沉甸甸”,在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点拨下,学生明白这沉甸甸的是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简介: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南非的风土人情,了解少年与作者之间的友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习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南非的风土人情,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中非友谊。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景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非的风土人情,引出《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4. 情景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教育意义。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封面,引发学生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木雕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上的练习,巩固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主人公为何情感变化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2.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学到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如何?5.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案:卖木雕的少年(续)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活动,如讨论课文中的主题、角色等。
2. 各小组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创意表达(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精选16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1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卖木雕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让人感动不矣,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
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
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
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
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2上周三上了《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试教了两个班,最后在自己班级开课。
虽然课题一样,但因为学生的差异和教学设计的修改每一堂课的收获都不一样。
在上节课中,发现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未能如常发挥,甚至有点迟钝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是“课文未熟就开讲”闯的祸。
“课文不熟不开讲”是自己最强调的,但这次的公开教学却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的是如何在这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呈现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是如何使教学更完整、多样、有特色。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一、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激qing高涨;学生朗读教到位,教学预设基本达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1.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读好长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学,体会“我”遗憾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2、恰当运用文中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带大家先去欣赏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景物。
1、介绍大瀑布生观看图片,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指导学生读通顺,借助词语手册引导初步了解大瀑布。
出示文中描写的句子: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引导理解词语:名不虚传游人如织2、介绍木雕师:在这里游客除了欣赏世界上最宽大最壮观的瀑布外,还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非洲木雕工艺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图片。
3、过渡:师:在这个风景优美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让我们来认识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卖木雕的非洲少年。
4、板书课题,齐读。
师:请注意看我写“卖”;请你给“卖”找个反义词?(买)这是怎样一个非洲少年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打开书本再读课文,注意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反馈,落实生字词。
(1)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2)出示带生字的二字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3)检查四字词语摘录情况①出示一生作业本,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
②齐读,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3、还有一个长句子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句子。
出示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4、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感到惋惜)这里是谁在遗憾?过渡:文中的“我”和卖木雕的少年都很遗憾。
可他们又为什么感到惋惜呢?(三)从“遗憾”切入,研读感悟第一部分:体会“我”的遗憾1、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我”为什么遗憾?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的1~7自然段,用﹏﹏划出具体原因,可以标上序号。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瓯海区郭溪镇燎原小学金三恋[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教学设想]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
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教学重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非洲木雕、中国在70年代援赞的图片及《医疗队员到坦赞》、《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来了解课文的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卖、售”2个生字。
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从而体会“我”的遗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高120米,宽达1800米,在非洲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接壤处,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所以,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说“雷霆翻滚的云雾”。
(课件投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照片并播放瀑布的声音)2、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这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
这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板书课题)3、教学“卖”。
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难读处多读几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名轮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这事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事?(板书:中国游客非洲少年)文章讲了我们俩的一件什么事?出示:“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做纪念,但是,只好放弃。
后来非洲少年。
自由准备——指名说三.紧扣“遗憾”研读第一板块1—6自然段(一)出示第9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师:小朋友,这段话比较难读,里面有个长句子,你能读好它吗?用指名读、齐读方式将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师:发现了吗?“遗憾”在这段里出现了几次(两次),一次是——少年遗憾,一次是——“我”遗憾。
(板书:遗憾)(二)学习第一块1—6自然段:体会“我”为什么“遗憾”?1、理解“遗憾”(1)什么叫“遗憾”?(2)联系学生平时生活说说: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师生互谈遗憾的经历。
2、体会“我”为什么会遗憾?(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3、请仔细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拿出笔来找找划划,说说为什么我会那么遗憾,你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了(具体原因)。
4、交流原因:因为木雕小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令我爱不释手。
我为自己不能买下它而遗憾。
(1)理解“栩栩如生”①指名读这个词②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③指读这句话。
(2)理解“爱不释手”:①“释”是放下的意思。
整个词是说——②想象说话: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3)理解“琳琅满目”①课文还有哪句话也形容了这些木雕?——“木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②“琳琅满目”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非常多。
③(播放课件)欣赏琳琅满目的木雕,师简介非洲木雕:这就是木雕,木质的工艺品,来自非洲。
木雕是非洲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多数民族都没有文字,所以许多古老的神话都是靠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表情刻画生动,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各国人民都乐于收藏。
5、“闯关”填空,理解“我”遗憾的原因:(1)出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并让学生朗读。
(2)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
其中象墩(构思新奇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
但是因为象墩(沉甸甸)的,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遗憾)。
自由准备——指名说,师适时指导“沉甸甸”的“甸”字读音。
6、过渡:那非洲少年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书写指导,作业巩固1、书写“售”、“卖”:引导学生发现“出售”的意思与“卖”相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售”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教师范写——学生临写2、抄写文中四字词组。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学其他12个生字。
2、继续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播放琳琅满目的非洲木雕,师:你能用“这些木雕有……有……有……”来夸夸这琳琅满目的木雕吗?出示:(这些木雕有,有,有,真是琳琅满目。
)引导学生用上“栩栩如生、构思新奇、爱不释手、各式各样”等四字词语来夸夸这些木雕。
2、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木雕,就是这栩栩如生的小象墩吸引了我,但是我又不能将其带回国,所以我很——遗憾。
但少年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接着去学习课文。
二、紧扣“遗憾”研读第二板块7—15自然段:理解少年遗憾什么?1、自由读读7—15自然段,用笔划出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少年遗憾什么?2、交流第一次对话部分(1)自己的木雕不能卖出去。
(板书:不能出售)(2)师生对读,读出语气。
(3)分角色表情朗读。
(4)非洲少年仅仅是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所以遗憾吗?还有别的答案吗?3、研读第二次对话:“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连连摆手……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1)他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因为朋友的遗憾而遗憾。
(2)那天晚上,少年和“我”之间有一番怎样感人的对话呢?师生对读:老师夸张地强调“你们是朋友”这句话。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话?为什么要“送”木雕,而不是“卖”?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②补充资料,解疑:同学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教师出示课件,打出相关图片或网页:①周总理访问非洲。
②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
播放背景音乐《医疗队员到坦赞》。
③坦赞铁路。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公里,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
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几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课前,同学们有收集到有关资料吗,能交流一下吗?此时,如果你就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心情会怎样?(4)你能通过自己的读让我们感受到非洲少年对中国游客的情谊吗?去读一读。
通过朗读,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他不希望“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读出两处“我们是朋友”这个语句的理解。
(5)同学们,这一块沉甸甸的木雕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它还是什么?出示:这木雕还是。
4、现在我和非洲少年还遗憾吗?(板书:不)三、情境朗读,升华情感1、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夜晚宾馆外的小树林边,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轻轻响起。
师:就在这样一个晚风吹拂的夜晚,一个黑人少年送给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轻声朗读10-15自然段。
学生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2、师小结: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四.书写指导1、学生自由地讨论“辨、堆、驮”三个字的书写。
引导学生注意三个字的笔画。
2、自由书写,并及时评价。
五.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朋友中国游客不遗憾非洲少年不能出售“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