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本新教材 课文8《静夜思》
- 格式:pptx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32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部编版】语文一下第8课《静夜思》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对诗歌中字词、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静夜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体会。
2.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生字词学习及作者背景介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描述月亮,进而引入本课《静夜思》。
2. 朗读:让学生齐读《静夜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如“床”、“前”、“光”等,并在黑板上板书。
4. 句子解析:对诗句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5. 作者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地,夜晚思念家乡,感受作者的心情。
7.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讲解其意义及修辞手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造句,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静夜思2. 生字词:床、前、光、低、思、故乡3. 句子解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 作者背景:李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造句,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示例:夜晚,我独自站在窗前,举头望着那圆圆的明月,低头思念远方的故乡。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背诵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搜集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风格特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字词学习2. 句子解析3. 作者背景介绍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字词学习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跟读、认读。
部编版新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文目录(2019最新版)部编版新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文目录(2019最新版)一、课文目录1. 第一课:《小兔子乖乖》2. 第二课:《小蝌蚪找妈妈》3. 第三课:《乌鸦喝水》4. 第四课:《小鹿和小羊》5. 第五课:《小鸟和小猫》6. 第六课:《静夜思》7. 第七课:《愚公移山》8. 第八课:《写景的诗》9. 第九课:《狐假虎威》10. 第十课:《白蛇传》二、课文内容描述1. 第一课:《小兔子乖乖》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兔子乖乖的故事。
它非常听话,不喜欢偷懒,每天都按时做好自己的事情。
2. 第二课:《小蝌蚪找妈妈》关于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在池塘中游泳,遇到了很多其他的水生动物,最终找到了妈妈。
3. 第三课:《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描述了乌鸦用石子往水杯里扔,使水面上的水位上升,最终喝到了水的故事。
4. 第四课:《小鹿和小羊》课文中讲述了小鹿遇到了一只小羊,它们成为了好朋友。
它们一起玩耍,互相帮助。
5. 第五课:《小鸟和小猫》这篇课文讲述了小鸟和小猫之间的友谊。
它们一起玩耍,相互照顾,并在困难时期给予帮助。
6. 第六课:《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描述了一个人夜晚时的心情和思考,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7. 第七课:《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儿子为了移山而努力的故事。
尽管别人都嘲笑他们,但他们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移山。
8. 第八课:《写景的诗》这篇课文介绍了写景的诗歌创作方法,通过观察大自然,用美丽的词句描绘景色,表达诗人的情感。
9. 第九课:《狐假虎威》课文中讲述了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霸占了村庄的故事。
最终,智慧的动物们一起合力制止了狐狸的行为。
10. 第十课:《白蛇传》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白蛇传》的简化版,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传达了关于坚持和真爱的价值观。
三、总结部编版新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文目录(2019最新版)中收录了多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新版一年级下册 - 课文8 人教部编版)一、课文内容1.课文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课文译文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我疑心是地上结了霜。
我抬起头,望着皎洁的明月,低下头,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3. 课文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4. 课文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旅途中写下的,据说是他在离开家乡后,在一个夜晚,独自一人在床边,看着月光,思念家乡而写下的。
二、课文解读1. 诗歌意象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月光”、“霜”、“明月”、“故乡”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月光:皎洁明亮,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 霜:洁白晶莹,象征着纯洁和清冷。
•明月:高悬夜空,象征着思念和远方。
•故乡:温暖亲切,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2. 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疑是地上霜”来描写月光,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诗人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诗歌技巧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光、霜、明月、故乡等意象,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诗歌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文教学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手法。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讲解法: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手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讲解: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手法。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练习:布置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教案一、教材情境1. 教材内容《静夜思》是一年级下册的第八篇课文,通过描述夜晚的宁静和美丽,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简单语言表达•观察大自然,感受宁静夜晚的美丽二、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夜晚的主题,引起学生对夜晚的好奇和想象•介绍《静夜思》这篇课文,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教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分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或生字•要求学生模仿跟读,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3. 课文理解•开展讨论,询问学生夜晚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美丽•分组让学生编写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夜晚,并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4. 情感教育•与学生分享诗歌中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爱护环境5. 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夜晚的美丽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自然之美三、作业布置1. 完成课文练习册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错误2. 家庭作业•带动学生与家长一起观察夜晚,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并写下感想四、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夜晚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和展示,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2. 教学不足•如何更具体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内涵,需要更多引导与讨论通过《静夜思》这一课文的教学,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与理解,引导他们自觉保护环境,增进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8.静夜思一、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
制作本课的课件。
(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篇一设计理念: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1.认识_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一、猜谜语导入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一下第8课《静夜思》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解析及赏析。
具体章节为:《静夜思》全诗,详细内容为诗的字词解释、诗句大意、诗歌背景及意境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静夜思》,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
2.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使学生领会诗人思乡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人生字词的掌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赏析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在寂静的夜晚,他们是否思念过家人或家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2. 朗读:让学生跟读PPT上的《静夜思》,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详细解释诗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4. 赏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如何运用诗中的词语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诗中的词语,创作一段描述夜晚思念家乡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2. 诗人:李白3. 生字、生词:床、前、光、低、思、故乡、疑、举、头、望、月、明、低、思、故乡4. 诗句大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诗歌意境:表达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写一段描述夜晚思念家乡的文字。
2. 答案示例:夜晚,月光洒在我的床前,仿佛是故乡的霜。
我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静夜思》的内容及情感。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第8课《静夜思》教案一、教材分析1. 《静夜思》课文简介《静夜思》是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之一,通过描述静谧的夜晚,表达了孩子们身边的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既展示了作者的感受,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
2. 知识点•调查自然景色•描写自然景色•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景色词汇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所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学会认读生词,理解一些常见自然景色的名称•掌握基础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表达方式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珍惜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静夜思》的基本含义•学会描绘自然景色词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情感表达•运用生词描写自然景色四、教学步骤1. 预习导入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夜晚景色或者分享自己在夜晚的经历,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教师诵读《静夜思》,讲解课文的含义,并重点解释生词及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
3. 情感共鸣给学生展示夜晚的自然景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用情感诉求来体会这些美丽的景色。
4. 课文朗读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静夜思》,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真实表达个人感受。
5. 拓展延伸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引导他们用词语来描绘那个夜晚的景色与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静夜思》的理解,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夜思》让学生背诵《静夜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意。
2. 描写夜晚的练习要求学生描写自己印象中的一个夜晚,用一篇短文来展现所见所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古诗《静夜思》带领学生感受夜晚美妙的自然景色,反映作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感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加深他们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古诗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