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万神庙建筑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原创】永恒罗马(之四):罗马奇观万神殿在遍地是上千年历史古迹、到处是壮观历史建筑的罗马,如果只能选一个或两个景点去参观,将如何选择?在圣天使城堡顶上往东南方向拍罗马是选古罗马文明象征的角斗场?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浪漫迷情的西班牙台阶?还是气势磅礴的古罗马广场?夕阳下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黄昏的西班牙台阶但如果你毫不犹豫地选择罗马万神殿,一定会有无数的同道为此点赞鼓掌。
罗马万神殿(也叫万神庙)因为万神殿是举世公认的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杰作,被誉为'罗马奇观'。
游人如织的万神殿它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而且是至今完整保存并一直在使用的唯一的一座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年,重建于公元118年,距今已1900多年。
万神殿内部局部它距威尼斯广场600多米,是初到罗马的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万神殿的巅峰之处是它那直径为43.4米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巨大穹顶。
在圣天使城堡上拍万神殿那巨大的穹顶穹顶是古罗马人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个巨大的穹顶记录一直保持了1800多年,直到1960年才被打破。
从万神殿内部用广角镜头拍其巨大的穹顶在近2000年前,罗马人能用混凝土浇筑出如此巨大的、没有一根柱子支撑的穹顶,实在是一个建筑奇迹。
万神殿内部为这巨大穹顶而惊掉下巴的游人直径43.4米的穹顶底部的混凝土厚5.9米,逐渐向中间削薄,正中最薄处仍厚1.5米;穹顶的正中是直径为8.92米的采光圆孔,这既减轻了穹顶巨大的重量,同时又让光能够照进万神殿。
雄伟的穹顶中间照进一束光,仿佛神灵的光芒万神殿大厅的直径与高度均为43.4米,整个圆形的大厅中间没有一根立柱支撑;大厅四周墙壁厚达6.2 米,也用混凝土浇筑,墙壁上有凹进去的神龛,没有一扇窗户。
万神殿内正对大门的神龛意大利众多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是天然的水泥,使古罗马人很早就发明了混凝土,同时盛产大理石,这为古罗马建造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类似万神殿这样的建筑,能在2000年前建造出来,还是让人由衷的惊叹。
【意大利罗马】万神殿大穹顶令人敬畏2017年7月26日意大利罗马城万神殿万神殿是一处免费的景点,免费不等于观赏价值低。
我们离开特莱维喷泉,步行几个街区找到万神殿,还没进殿,就已被它的恢弘雄伟的气势所征服。
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一处国宝级古迹竟然敞开大门,笑迎四海宾客,其中还包括我们这样的非基督教徒。
个人觉得,万神殿看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最古老。
万神殿原是一座矗立了2000年的古老神庙,神庙敬献的是古老神话中的诸神,但它在公元608年改为基督教教堂,如今它的正式名称是圣母与殉道者教堂。
多亏了这次改宗奉献,否则它很可能像罗马的许多古代建筑那样在中世纪遭到洗劫,沦落到几乎被遗弃的状态。
目前它是罗马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2.大穹顶。
万神殿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那庞大的规模以及令人心生敬畏的穹顶。
它被认为是罗马人最重要的建筑成就,直到15世纪,它都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不使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穹顶。
3.和谐美。
穹顶的直径与万神殿的室内高度完全相同,都是43.3米。
在穹顶的中央,直径8.7米的圆形洞口象征着神殿同诸神之间的联系,这个洞口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它会吸引并重新分配穹顶巨大的张力。
雨水也会从洞口进入,但会通过倾斜的大理石地板上22个几乎看不到的小洞排走。
4.安葬地。
在文艺复兴时期,万神殿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成为佛罗伦萨穹顶的原型,并发展成为重要的墓室。
在大理石覆盖的洞穴内部,有画家拉斐尔的坟墓,和他作伴的还有两位意大利国王,这彰显艺术家的崇高地位。
山形墙下的铭文意思是“马库斯阿格里帕斯,卢修斯的儿子,第三次担当执政官,修建了此神庙”。
万神殿(Pantheon)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须供奉罗马全部的神。
万神殿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圆形穹顶,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穹顶直径达43.3米,正中有一个直径8.92米的圆洞,这是除大门外的惟一采光洞。
人们站在万神殿的穹顶下,阳光从洞中照下来,使人不自觉地仰面向上,感到那就是通向天国的惟一通道,从穹顶照下来的光洒在殿堂内,是那样的庄严肃穆,令人生畏。
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非常牢固。
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
为了减轻穹顶的重量,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同时,在墙上有门的前提下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这些祭龛现在是一些名人的墓穴,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画家拉斐尔的墓。
穹顶顶部的矢高和直径都是43.3米,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
这样,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而它的内部墙面两层分割也接近于黄金分割,因此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
万神殿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
旅游信息:
门票:免费
到达方式:乘64路公车到Largo d. Torre Argentina站下。
也可由纳沃纳广场向西步行到达。
开放时间:8:30-19:00。
1万神庙建筑特点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
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从洞进圆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
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
2《建筑十书》主要内容
于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约于公元前14年出版。
全书分十卷,内容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作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等。
书中记载了大量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
《建筑十书》的体系相当完备,分为十卷: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筑材料;第三、四卷、庙宇和柱式;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室内装修及壁画;第八卷,供水工程;第九卷,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机械学和各种机械。
围绕帕特农神庙和万神庙的内容与形
式之美进行鉴赏
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包括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建筑结构为石质梁柱结构,主体构成为柱廊加内部矩形神庙,空间遵从单神供奉体系,供奉雅典娜女神。
万神庙是古罗马时期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建筑结构为混凝土(火山灰)拱券结构,主体构成为前厅链接主穹顶空间。
其中,三角门眉与柱廊,包括其中的柱式是明显继承古希腊的建筑语汇。
到了古罗马时期,很多希腊元素都被继承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古罗马时期从希腊的3种柱式发展成为5种,万神庙的柱式为科林斯柱,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柱式并没有流行,但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多偏爱更华贵繁琐的科林斯柱和简洁明快的塔斯干柱(其实就是去掉凹槽的多立克柱)。
万神殿的简介位置在哪里万神殿的简介位置在哪里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万神殿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万神殿的介绍万神殿,又译万神庙、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的万神殿(pantheon),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须供奉罗马全部的神。
在罗马市中心,有一个中央竖立着高大的尖顶方碑的喷水池,方碑基座雕有古罗马神话场景,这一喷水池所在地就是罗马万神殿的前庭。
万神殿上面的字样为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的字样,乃拉丁语,其中文含义为:“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tertivm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语本应为tertium,但是因为中世纪以前没有“u”,只有“v”。
至中世纪v变u。
万神殿是古罗马精湛建筑技术的典范。
它是一个宽度与高度相等的巨大圆柱体,上面覆盖着半圆形的屋顶。
拉斐尔等许多著名艺术家就葬在这里,葬在这里的还有意大利君主专制时期的统治者。
对面是罗通达广场,广场中央建有美丽的喷泉。
万神殿是众神所在的神殿,这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万神殿的主要景点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
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
万神殿的底平面直径也为43.4米,与高度相等,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
古罗马建筑——罗马万神庙罗马万神庙重建于公元118一128年。
此时,燃烧了几百年的战火已经熄灭,罗马已经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空前绝后的权力中心。
平稳的社会所带来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远比罗马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更加灿烂夺目。
混凝土技术此时也已渐趋成熟,被广泛地应用于市场,浴场等建筑中。
虽然在纪念性公共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领域,古典化的保守传统仍然存在,但对空间的追求已经是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万神庙应运而生。
罗马人终于建造出了完全不同于希腊神庙,标志着自己民族之精神与特性的建筑——罗马万神庙。
即使希腊的影响依然存在,即使在万神庙的主入口处仍然采用的是古典的希腊式柱廊,但其体现着罗马精神的内部空间已昭然若揭。
而我认为导致罗马神庙与希腊神庙空间差异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在宗教仪式上的不同。
正如我们看到的,帕提农神庙位于高高的山顶,供人们瞻仰朝拜;而罗马万神庙则藏身于拥挤的城市,让人进入。
希腊的宗教是一种颂扬人性的宗教,祈求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联系,而罗马的宗教则更倾向于政治性,其目的在于保家卫国罗马宗教起先是家族的宗教,宗教的拜祭与仪式与家庭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希-腊神庙是为守护神灵而修建,是神的住所,人们的祭祀活动在外而进行;而罗马神庙则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宗教仪式像家族聚会一样在内部进行。
万神庙的室内极其庄严、静穆,没有像其他古罗马的公共建筑那样采用华丽而热烈的装饰,没有过多的细节渲染,穹隆的内面被做成简洁的五圈凹方格,光线从天眼中泄进室内投射在藻井格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着亮度、角度和方向,正是通过这个洞口,这束光,自然与人造场所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给予的联系,人得以与无上的宇宙相连。
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和罗马的宗教仪式中, 神庙是神的居所。
而在基督教里, 神庙变成了一个容纳教徒们室内集会的场所——教堂。
教堂一词来自希腊文的“集合”( ekklesia) ,“教会”一词也源于此,表示在这一建筑或是里面的公众集会。
万神庙赏析罗马继承了希腊的宗教。
但罗马人不在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建造圣地,而象希腊化时期(希腊晚期)那样,把庙宇造在城里,市场边。
公元2、3世纪,罗马奴隶社会出现危机,皇帝们尝试建立官方的宗教力量,建造了大量庙宇。
庙宇形制照希腊传统,以矩形的为主,但由于在建筑群中的布局的正面性,大多不用围廊式而用前廊式。
罗马城的万神庙(Pantheon,120~124年),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
穹顶象征天宇,中央的园洞,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
穹顶由混凝土浇筑。
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
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
万神庙大圆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这个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打破。
万神庙墙厚6.2m,是混凝土的。
每浇筑lm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
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下面是壁龛,一个是大门。
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做骨料。
内部墙面,下层贴15cm厚的大理石板,以上抹灰。
地面也甩各色大理石铺成图案。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
万神庙的门廊是从旧万神庙拆过来的,它的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图1-6)。
它面阔33m。
正面8棵柱子,高14.18m,科林斯式,用独块的埃及灰色花岗石。
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穹顶的外表面也覆盖着包金的铜板。
万神庙内部的艺术处理非常成功。
因为用连续的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
但它十分完整,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象宇宙本身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
穹顶上的凹格划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
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顶中央大孔洞射进来的光线作用下,鲜明地呈现出穹顶饱满的半球形状。
关于罗马万神殿的表述罗马万神殿又称“巴贝里尼礼拜堂”。
是古罗马最大的穹窿建筑物。
这个庞然大物由根基、上层、圆顶三部分组成。
下部有两层大厅,是巨石铺地的长方形大理石厅。
周围用多立克式柱子组成门廊。
圆顶是半球形,穹窿部分是竖立着的科林斯石柱。
柱顶像被利剑劈开似的,裂为两半。
万神殿在罗马斗兽场西边,由四根巨大的多立克式柱子支撑着罗马最大的穹窿屋顶,这些石柱就像四个巨人一样。
万神殿也叫作巴贝里尼堂,它是一个半圆形大厅,据说其直径是62米,因为穹顶的直径约50米。
穹顶表面覆盖着一层群山似的石雕,精致无比。
站在大厅中央,我们可以看见上面是直径30米的大圆盘,大圆盘上还有着三角形镂空图案,而在大圆盘之外,密密麻麻排列着600根石柱。
这些石柱是多立克式的,在四周,环绕着40根多立克式柱子,它们并不粗大,只有在近距离观察时才会显得很粗壮。
圆顶上的天窗有着极为精美的浮雕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万神殿的正面是一座高达63米的圆形大厅,大厅顶部的拱形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的宗教壁画。
由于在设计时建筑师希望使内部空间在视觉上与外部自然景色产生更多的联系,他们将大厅入口处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而万神殿的外墙则采用白色大理石镶嵌,以创造出前方广阔天空的幻觉效果。
16世纪末、 17世纪初,万神殿曾一度被教皇利奥十世改建为巴西利卡形式。
到了18世纪,由于政治和经济等种种原因,万神殿再次被用来做礼拜堂,直到1956年,教皇保罗二世又重新对万神殿进行了改建。
为了提高通风和采光条件,在大厅入口处增加了一个八角形的门厅,门厅和大厅之间采用了交叉拱顶结构,同时在门厅的后部又增加了一个较大的穹顶。
为了减轻穹顶的横向压力,建筑师在圆顶上面修建了许多大小不等的侧窗,这种侧窗外的小圆窗以及整个圆顶上的千百个小窗都是由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彼此没有任何关联,看起来好像没有规则的图案,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这是所有穹顶结构共同存在的缺陷。
万神殿是宗教、政治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堪称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世界建筑的活化石——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是...世界建筑的活化石——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是世界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5年,由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的女婿建造,用来供奉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因此叫万神殿(意大利语念“潘当”)。
公元80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火,把万神殿烧的只剩下现在看到的大门的柱子和上面的三角眉。
公元118~125年,著名的哈德良皇帝重建了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公元608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将万神殿送给了教皇,这里因此变成了基督教堂直到今天,如果不是这样,万神殿也会像罗马帝国的其他建筑一样成为遗址或废墟。
万神殿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它是唯一一个一直还在使用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
教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墓地,著名的教堂自然是名人的墓地,有意大利王国的开国国王埃曼努埃莱二世的棺墓,但万神殿里人气最高的地方是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墓地。
拉斐尔(1483~1520)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的重要作品有《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性情温和,英年早逝,他当年下葬时数以万计的罗马市民为他送葬。
万神殿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是巨大的圆形穹顶和穹顶上的通光孔,万神殿的43.3米直径的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由于它使用的是火山灰混凝土,它现在比1900年前还要坚硬。
直径为8.9米圆孔为万神殿提供了采光,建议中午前后参观万神殿,你可以看到边界清晰的光柱。
万神殿前是罗通达广场,广场上竖有一根古埃及方尖碑。
万神殿位于市中心,意大利总理府和众议院就在附近,一天到晚都很热闹,广场周围的餐厅人气很旺,是电影《罗马假日》的拍摄地。
我去过很多次万神殿,前年索性就住在万神殿附近。
照片拍摄于2015、2018和2019年。
罗马万神庙是古罗马帝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项工程壮举和当时建筑技术的典范。
自其建成至今,罗马万神庙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从中汲取灵感,并将其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罗马万神庙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罗马万神庙的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大理石柱廊、方形平面和宏伟的气势成为后世建筑师仿效的对象。
许多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都对罗马万神庙的基本结构和形式进行了借鉴。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受到了罗马万神庙的启发而建成的,其外观和内部结构都体现了罗马文明的特点。
在许多国家的建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罗马万神庙的影子,这些建筑在风格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罗马建筑的影响。
罗马万神庙的工程技术对后世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期,建筑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罗马万神庙的建造无疑是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峰之一。
它的巨大规模和复杂结构为后世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中世纪欧洲,许多教堂和城堡都采用了罗马万神庙的建筑技术,比如采用大理石、恢弘的柱廊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稳固性,也使建筑更加美观,展现了古罗马建筑在工程技术上的影响力。
罗马万神庙的宗教意义也对后世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和宗教有着紧密的通联,罗马万神庙作为古罗马帝国的重要宗教建筑,其宗教意义影响了后世许多宗教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许多教堂和寺庙都在布局和建筑风格上参考了罗马万神庙,同时也吸收了其神圣的气息。
甚至在东方建筑中,也可以看到罗马万神庙的影子,其影响力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罗马万神庙作为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建筑风格、工程技术和宗教意义都成为后世建筑师和设计师借鉴和研究的对象。
可以说,罗马万神庙不仅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更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欧洲建筑中,也远播到了世界各地,对建筑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和启示。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从罗马万神庙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结构和美学探究与现代启示西方打艺术发展史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发展,作为古罗马时期最伟大的建筑设计之一,这个由最喜欢设计建筑的古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117-138在位)在一个庙宇旧址上建立的,成就了古罗马时期,乃至整个西方建筑史上经典的穹顶式建筑,他的结构美学价值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万神庙的空间几何,空间体验和机构美学的设计手法和意义,希望了解其隐藏的空间含义,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相应设计借鉴。
标签:古罗马;建筑结构;万神庙;空间美学一、古罗马万神庙的背景由于拱技术的实现,古罗马建筑高大坚固。
通过这种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挤压合作,古罗马时期跨度最大的建筑-罗马万神庙(Pantheon,118年~128年)得以实现。
万神庙一直以来被用作礼拜堂,所以没有沦为废墟而被很好的保留下来[1]。
通过对古罗马圆形几何,结构美学和室内空间室外化的体验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角度来了解古罗马人建筑的智慧。
二、古罗马圆形几何的意义万神庙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中式的穹顶空间(图1)。
伴随着古罗马帝国政权的背景,圆形穹顶的集中式形制出现,而除此之外还有古罗马人对宇宙几何的解释。
万神庙不是第一个古罗马时期的穹顶式空间,奥古斯都时期的某浴室综合体被称为Mercury神庙(图2)的一部分和60年左右建成的尼禄金宫(图3)都出现了集中式的穹顶[2]。
但比穹顶集中式含义更多的是万神庙内大厅近乎标准的几何语言。
西方的艺术美学探索从自然得到灵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在美丽的音乐中,从琴弦和音律的变化中感受到比例的奥秘,在美丽的花朵和剖切的海螺剖面中得到了经典的黄金比例,自此古希腊的建筑,雕塑,柱式都使用比例来创造最美的构筑。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精髓,并在其之上有了自己的空间阐释。
宗教建筑万神庙的剖面中宽度和高度都是39.9m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图4),一个完美的球形隐匿在建筑中,而平面中也可以从铺地和内部边界的围合识别出方形和八边形(图5)。
由“万神庙”细品罗马风建筑摘要:罗马万神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以其宽广阔大的容积、技巧高超的巨大圆拱而闻名于世。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艺大师米开朗基罗曾经赞许它是“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宏伟壮丽的风姿、雄伟端立的气势与和谐优美的古典气质,都堪称世界建筑的珍品,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谐与完美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万神庙;穹顶;罗马风建筑;基督教;光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04-01在众多纷繁的古建筑群中,有集聚古埃及人智慧之结晶的金字塔,浓缩着希腊神话的爱琴海文明遗址弥诺斯王宫,雅典卫城的代表建筑帕提农神庙,古罗马建筑当之无愧的永恒古罗马角斗场,都堪称世界上的经典建筑,它们的魅力举世无双,经久不衰,它们的气概更是荣阔了天之傲气,地之骨气,傲然矗立于天地之间。
一、远古的历史渊源万神庙又称潘提翁神殿,是古罗马的建筑杰作之一,现为意大利国家圣地。
万神,在希腊文中表示“所有的神”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当时的罗马执政官阿格里巴为庆祝亚克兴战役获胜,向其岳父奥古斯都大帝表示敬意之作,后毁于公元80年发生的火灾。
到了公元2世纪初,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
而以后的哈德良皇帝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整修。
他命人在柱顶过梁上课上铜质的刻文,记述了万神庙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
早期的万神庙也是前柱廊式的,焚毁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万神庙前本来有狭长的广场,现在已彻底改建。
万神庙左右两侧原来还紧贴有其他的建筑物,也已毁除。
现存的神庙外部只有柱廊,可能是从阿格里巴督造的旧万神庙拆移过来的。
穹顶和柱廊原来覆盖的镀金铜瓦,663年被拜占庭皇帝掠去,735年改以铅瓦覆盖。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的万神庙,多了份历史的沧桑,同样随之而来的则是深厚的历史基韵。
二、宏伟的穹顶建筑空间万神庙的整个建筑有一个矩形的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
门廊宽33.5米,深18米,排列着16根由大理石和花岗岩制成的科林斯式柱子,它们支撑着一个希腊式的半三角形檐墙。
万神殿:伟大的设计理念,永恒的艺术瑰宝,崇高建筑后的罗马帝国迄今为止,它已经有两千零四十七岁了,千年岁月的风霜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醒目创痕,却依然难以剥离其宏伟壮丽的气魄,它是遥远而盛大的罗马帝国时代流传至今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建筑,同样也是罗马建筑艺术史上一尊醒目的瑰宝,它伫立在美丽的亚平宁半岛中部台伯河畔、在有着悠悠辉煌历史的罗马城中,素来是罗马城内醒目的地标性建筑。
万神殿时至今时今日,你依旧可以从其高耸浩大的建筑主体上感受到曾经罗马帝国的熠熠辉煌,也可以从其华丽浮艳的门廊上感受到罗马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你还可以从那一根根科林斯式石柱上触摸到千年历史岁月的低吟,穿过神庙入口古老的青铜大门,汹涌的历史浪潮滚滚而来,波诡云谲的岁月过往也将随之掀开。
它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罗马城内的文化旅游胜地,万神殿。
一、传承历史万神殿,又名潘提翁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自建国起,便决意修建这样一座神庙,以供奉奥林匹亚山山上诸神。
于是这座神殿便经由他的女婿阿戈利巴所督建,至公元前25年,这座神殿初步建成,奥林匹亚神话诸神神祇得以安存其中。
然过了近百年后,一场突然的大火烧光了这座原始的神庙,仅余一条孤独的柱廊,其身16根数十米高的花岗岩石柱,幸得在火神的惩罚之中残余着满身疮痍留存下来。
万神殿内部就这样,万神殿的残骸孤独的在历史岁月中又挺过了四十多年,才得以“翻新重建”。
公元120年,罗马帝国的当权者亚德里亚诺大帝在旧万神殿的遗址上重建了新的万神殿,为其增设了43.3米高的圆形堂,同旧万神殿的功能一样,新的万神殿依旧被用来供奉罗马神祇,四年的时间使新的万神殿得以修建完全,罗马所有的神明重新得以汇聚安睡于其中。
也许是得神灵庇佑,新建的万神殿不似从前那么命运多舛,它随着罗马帝国走遍了无数个漫长的时代,见证着一代代君王的抱负和成长,在一次次炮火交锋和刀戈交响之中得以幸存。
哪怕是在昏暗的中世纪罗马教皇时代,万神殿的雄伟与精致亦能得教皇博尼法乔四世赏识。
罗马万神庙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
以其宽广阔大的容积、设计智巧高超的巨大圆拱而闻名于世。
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文艺大师米开朗基罗曾经赞叹它是“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宏伟壮丽的风姿、雄伟端立的气势与和谐优美的古典气质,都堪称世界建筑的珍品,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谐与完美的典范之作。
功能为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戴白安东尼和克委帕特拉,由他的副手阿格里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
在古罗马时代,在柱廊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
万神庙献给所有天神,也曾供奉过古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铜像,但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穹顶开天窗,这个天窗一方面用于建筑物内部采光,而且意味着透过这个天窗,地上的人与所祭祀的天上诸神才可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只有一扇门和一个天窗的万神庙中,人们不产生闭塞阴暗的感觉。
形式单一空间,集中构图,圆形平面,几何形状,尺度恰当,曲线饱满,构图连续,整体感强。
与传统的正方形矩形庙宇造型截然不同,平面图圆形,并用优美的希腊柱廊及各种雕塑装饰,即使罗马建筑中的雕塑艺术精品,也是罗马什么别具一格的庙宇建筑杰作。
具体形式如下:内部单一局部对称的空间,集中式的构图,平面圆形。
进入堂内,是一个圆厅,墙壁上布满了长方和半圆形的壁龛,内有罗马时代为遇刺的恺撒大帝复仇者的塑像,还有恺撒本人的雕像、战神雕像等其他的英雄神像。
壁龛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
墙壁上方和地板,亦铺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视觉上极深刻的印象。
在左侧第一间小堂内埋葬着佩林·德瓦卡画家的骨灰,他是拉斐尔的得意助手。
隔壁是大画家与建筑师巴尔达萨莱·佩鲁吉的坟墓。
穹顶直径可达米,顶端高度也是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天宇,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无需支撑的穹顶,给建筑物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空间,使得建筑特有的庄严神圣,穹顶中央开一个直径米的圆洞,从圆洞进来柔和的漫射光,照亮内部,有一种静谧的气息。
穹顶外覆镀金铜瓦。
内由凹格瓜分。
穹顶内部凹格整齐分布,既减轻了穹顶的重量,而且增加了神殿内部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整体的修饰效果也很明显,使得整个高大的建筑浑然一体。
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甚至一直到近代的宫殿建筑都有它的影子。
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认为是用砖和混凝土砌成的,并认为圆顶是搁在第二层上面的,通常来说,这样规模宏大的穹顶必须有一些支撑物。
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修复工作中发现,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搁在第二层上,而是搁在第三层上,就像是一顶浅而扁的无檐帽,挺立在凹格的支撑上。
因为穹顶外表装修的极为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所以才给人以整个连在一起的错觉。
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万神庙穹顶直径43 米的纪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
古罗马人凭借高超的拱形技术,建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圆顶。
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富丽堂皇。
万神庙的内墙全部用赭红色大理石贴面,地面铺设着灰白色的大理石。
地面和穹顶呼应,也用格子图案,统一而和谐。
正面八根柱子,高米,柱身用独块的埃及灰色花岗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穹顶外的表面覆盖着包金的铜板。
内部墙面贴15厘米厚的大理石板,穹顶抹灰,每个凹格中央点缀一朵镀金的铜花。
尺度正常色调沉稳,地面铺彩色大理石板,中央略凸,向边缘逐渐低下,形成一个弧面,像肌体一样富有生命感。
内部空间无具体的大规模切割,除去支撑的柱子之外没有任何垂直要素,这使得整个空间开阔甚至可以说空荡,行人在其中自由活动接受召唤以及洗礼,这样一种宏大的氛围对于震慑灵魂荡涤尘埃所以具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一种无交通线路的内部交通与外部回转曲折的条条通向罗马的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予枝桠错乱的心灵以真实简单的状态。
穹顶之下入口高大,万神庙入口处是两扇青铜大门,为遗存的原物,它高7米,又宽又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靠门的两个壁龛内,昔日放置着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巴的雕像。
入口处正对圣像,因此开门进入时第一感觉就是阳光照耀下的圣台,以及从穹顶洞口射下来的暖暖阳光。
内部华丽的大理石,使得整座建筑给人庄严豪华之感。
外部圆形的整体形制集中、向心、内向,在整个场所的中心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外部层层上升的穹顶形态形成一种明显的螺旋运动感,天窗位于建筑中央,稳定而趋于中性。
外部使用混凝土。
设计过程罗马光辉的券拱技术,成熟的五柱式与券拱立面,完全充分的穹顶建筑的技术与技巧,让万神殿的设计放心而大胆,罗马坚持古典式的矩形造型,但并没有囿于传统,城内的几座圆形神庙建筑很能说明,而万神庙无疑是其中最辉煌的作品。
1万神殿采用圆形集中式的形式,设计出一个巨大的圆形的穹顶,继而和建筑物主体半圆形屋顶相等直径的底部墙体支撑着这个巨大的穹顶,正面归于传统采用长方形柱廊,使得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神庙的整体形制设计完毕,恢弘雄伟。
2万神殿的材料问题,万神殿可以说是罗马人对混凝土技术应用的结晶,由于从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开始逐步推广使用混凝土,到万神殿建筑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技术以及纯熟,混凝土造价低廉,工艺简单,技术要求不复杂,坚固耐用,适合大规模施工,因此理所应当的成为主体材料,同时也使用了砖,而墙体底部用大理石等比较坚硬的材料填充,穹顶则采用比较轻的火山浮灰石填充,使得穹顶重量大大减轻。
3技术和美感的结合,细节和装饰。
A为了墙体减轻重量,整座建筑物的墙体在浇灌时,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下宽上窄,即底部较宽,越往上越窄,这种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防止混凝土下滑,也使建筑物墙体的稳定性增强,更加牢固,设计者把底部设计成米,而上部只有米。
B为了减轻了穹顶的重量,在神庙内部穹顶上镶有黄金的铜制装饰物凹格,凹格越往上越小,整齐分布,同时也增加了内部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为了豪华的庄严的氛围获得,神庙内部用了许多华丽的大理石进行镶嵌。
C另外外部,为了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并把墙体加高使得提醒比较匀称,于是设计者把外墙面划分为三层,下层贴白色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曾有薄壁柱做装饰,下两次是墙体,第三曾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也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
D用于供奉诸神的万神庙请神入殿,因此设计者安排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
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
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等等,在左右墙上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最早的万神殿是公元前后修建的,继承了希腊的宗教和建筑形制,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公园110年,因雷击起火,建筑物被毁,哈德良皇帝即位后,重新修建万神殿。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万神殿,它的设计者就是这个钟情于建筑的哈的皇帝,一个皇帝无疑是会具有自己民族的烙印的,很多时候扮演着一个代言人的角色,于是这一批热情洋溢的建造者,在神庙上印刻了当时罗马的民族心理,以及当时的科技文化,人文因素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神庙用途的认知,这也便是模糊而别具特色的设计概念。
1虽然罗马征服了希腊,却成为希腊文化的俘虏,潜移默化的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甚至之后的凯尔特,埃及的艺术风格,幸而罗马人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去消化理解各种外来文化,建筑风格也包容吸纳各种风格,从而风格独到,另外忙于政治斗争和对外征讨的罗马人,质朴务实,讲究实用主义,在建筑实践中,设计师坚持坚固实用的原则,当坚固实用和美观修饰发生矛盾时,美观修饰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于坚固实用。
2万神庙必须体现的气质与价值,以及罗马人追求的宏大美感,让设计师把目光重点放在建筑的大型机制上,例如穹顶的设计,穹顶无需支撑,因此建筑物内部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建筑有了特有的庄严与神圣。
3罗马人重视世俗生活,也不会忘记给天上的神营造一个豪华的居住空间,立志让万神殿从内到外,从各个方面,各个建筑细节都显得精致同时蔚为壮观,罗马豪放,严整,壮观和充满力量的国家精神,使得建筑师立志创造举世无双的建筑,用砖,石,混凝土铸造一种罗马灵魂4在设计者及所有罗马人的心目中,天宇是与天空相关的神居住的地方,地上的人和神交往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天窗式的圆洞,是无法进行的,于是便有了大型的天窗。
5罗马人在建筑方面追求曲线美,其在万神庙的整体结构装潢装饰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内部地面的中央是凸起的,并用大理石铺成了修饰图案,形成了弧形地面。
综述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物,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高峰,充分发挥了高超发达的拱券技术,加大了神庙的内部空间,营造出壮阔宏大的风格。
显示了古罗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技术,体现了古典建筑和谐、稳定和庄严高贵的特色。
万神庙实现了以一岩当天盖的大胆假设,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空间建筑。
其高妙的技术令人惊叹!它简洁洗练,和谐大方、恢弘浩大的建筑样式,错落有致、和谐美观、别具韵意的建材排列,使万神庙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
你进入它的时候也许经过了长途的跋涉,也许带来了满身的疲惫,也许祈求一个神明的指引,也许需要宽恕,也许妄图顿悟,各种的期望于是它承载了太多。
无论如何它都在风雨中经受历史和人心的考验,成为一个典型一种不朽。
高大雄伟的穹顶,大气恢弘的建筑外观,精致贵气的内部装饰,那一条条朝圣路所指向的终点。
很遗憾由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都太过久远,既无法亲历其中一睹风采,更无法亲眼所见它的铸造过程以及它鼎盛时期的满目恢弘,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如今的遗存中看到它的那不可思议的高大雄伟,依然可以去感受来自穹顶大型天窗透出的阳光雨露甚至神奇召唤,依然可以极尽想象,稀有的宝石,闪光的金银,名家的传世画作。
由于设计师并为完全从匠人中脱胎出来,加之年代久远,权威记载的缺乏,使得设计思路及设计师的设计过程都变得不可考,因此以上所述很遗憾的添加了个人的推理,也不能达到全面细致。
待学习深入再做考虑。
有所偏颇望得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