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们对于脑卒中的认知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脑部疾病是指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脑部疾病的研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脑卒中是一种使部分大脑血管破裂或者由于局部血管栓塞导致的脑血供中断的疾病。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的脑卒中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卒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除了脑卒中外,脑外伤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暴力或者意外事故等因素造成的大脑损伤。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每年我国脑外伤发病人数约为2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40%以上。
目前,我国对于脑外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损伤机制的研究以及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脑外伤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外伤的康复治疗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脑肿瘤是另一个脑部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脑肿瘤。
脑肿瘤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脑肿瘤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脑肿瘤发生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癫痫是一种神经传导紊乱引起的慢性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癫痫患者约有1000万人。
脑卒中筛查调研报告脑卒中筛查调研报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进步,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供血中断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损失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健康事业的重点防控对象。
为了及早发现和诊断潜在的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筛查成为目前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在我对某县城5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筛查调研中,共收集了200份问卷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了解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52%,女性占比48%。
年龄分布上,50-59岁占比30%,60-69岁占比40%,70岁以上占比30%。
这说明脑卒中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接着,我们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筛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占比为45%,心脏病患者占比为25%,糖尿病患者占比为30%,高血脂患者占比为35%。
这些都是常见的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这些数据表明该县城中脑卒中的高风险人群比例较高。
然后,我们开展了对调查对象脑卒中相关症状的了解。
调查显示,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占比为60%。
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40%)、眩晕(35%)和视觉异常(25%)。
这些症状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但大部分被调查者并未意识到与脑卒中相关。
最后,我们对调查对象脑卒中筛查意识和行为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有45%的人表示不知道脑卒中筛查的重要性,同时只有30%的人定期接受脑卒中筛查。
这一结果表明了对脑卒中筛查的认识和行动仍然存在一定的缺乏。
综上所述,通过对某县城5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筛查调研,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中老年人群中脑卒中的高风险人群比例较高,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和视觉异常。
调查还显示,对脑卒中筛查的认识和行动存在一定的缺乏。
因此,我们建议该县城加强对脑卒中的宣传教育,加大脑卒中筛查工作的力度,提高脑卒中的早发现和早期干预率,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
脑卒中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流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发脑神经功能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百万人患脑卒中,其中超过6百万人死亡,且许多患者在获救后仍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鉴于这种严重的健康问题,脑卒中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改善已显著降低了脑卒中的死亡率,然而,面对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患者数不断增加的趋势,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是必要的。
通过增加对脑卒中形成的风险因素和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早干预。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脑卒中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改善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并结合现有的医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提出一套完整的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方案。
通过具体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什么?2.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3.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有哪些?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将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脑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资料。
并综合分析这些文献,以全面了解和解释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脑卒中的发病规律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并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推断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3.实验设计: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比如,通过动物模型模拟脑卒中的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其发病过程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生化指标。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损害性疾病,主要包括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和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引起的出血性卒中[1]。
该病常见于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极大地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2]。
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酗酒、肥胖等[3]。
因此早期筛查和合理控制脑卒中的诱发高危因素可明显减少甚至避免脑卒中的发生,也可延缓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进程,对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本研究对社区年龄≥40岁的148例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对影响其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和认知功能水平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社区针对做好各项高危因素控制从而防治脑卒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社区年龄≥40岁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
社区医生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和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度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综合干预技术方案》对本社区符合条件的所有居民通过面对面询问调查。
符合条件的居民共208人,筛查和询问人数为184人,筛查率为88.5%,符合方案标准,剔除不合格或不完整数据36人,最后共纳入分析148人。
其中男性96例,女性52例,年龄40~94岁,平均(64.3±2.5)岁。
1.2方法1.2.1脑卒中风险因素评估:根据参考文献[5]与技术方案意见,社区医生通过面对面询问调查方式对筛查人群完成生活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等资料的采集,依据以下8+2项因素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或明显的脉搏不齐;吸烟;血糖异常或未知;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运动;明显超重或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6 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8项危险因素;以及既往是否有脑卒中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脑卒中情况汇报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闭塞,导致脑部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情况进行汇报,对于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点、防控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情况。
据统计,脑卒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且脑卒中的患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给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流行病学特点。
脑卒中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其次,脑卒中的发病在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此外,遗传因素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脑卒中。
最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也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
三、防控措施。
针对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其次,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及早发现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降低发病风险。
此外,提高医疗水平,加强急性期脑卒中的救治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探索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防控策略,为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对这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评估。
结果显示,有147例(51.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96例(3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有43例(15.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说明在脑卒中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P<0.05);未婚或离异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已婚的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P<0.05)。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
最后,我们分析了焦虑和抑郁与患者康复的关系。
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总体上表现较差,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较差。
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和抑郁问题,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家庭状况不稳定、病情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破裂或梗塞等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病症。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生活方式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都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其次,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对于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医生应当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脑卒中风险,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例如,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此外,加强脑卒中的急救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发生脑卒中,及时就医和接受规范的急救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社会对脑卒中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于提高脑卒中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加强脑卒中的康复和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患者在病后需要长期的康复和管理,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的脑卒中康复体系,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对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干预、规范的治疗和全面的康复,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某医院脑卒中病例报告报告内容:患者信息:本次报告针对某医院的脑卒中病例进行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如下:年龄、性别、入院日期、诊断日期、既往病史等。
主诉:患者主诉XXX,如头痛、眩晕、呕吐、视力模糊、言语困难等。
既往病史: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
是否有过脑卒中的既往病史也需记录。
体格检查: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体格检查结果,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颅内压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列举并描述患者进行的各类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
注意记录异常结果及对诊断的有关性。
影像学检查:患者是否进行了头颅CT、脑血管造影、MRI等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并注明相关病变和分析。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诊断应包括脑卒中类型(如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程分期等。
治疗:记录患者在医院接受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如血栓溶解、动脉瘤夹闭术等)、生物识别技术等。
并发症:若患者出现并发症,需详细描述并注明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点和处理措施。
转归:记录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包括好转、恶化或稳定等情况。
若患者出院,需注明出院日期及出院情况。
随访:介绍患者出院后的随访计划,包括复诊时间、随访内容及控制指标等。
讨论:对该病例的诊断、治疗、转归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对脑卒中的认识,并探讨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结论:根据对该病例的分析和讨论,给出相应的结论,包括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对预后的预测等。
参考文献:列举所参考的文献或研究成果,包括相关专家的意见和指南。
脑卒中筛查调研报告总结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许多机构和研究团队开展了脑卒中筛查调研。
本报告对脑卒中筛查调研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脑卒中筛查调研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脑卒中风险人群,对其进行干预和管理。
调研结果显示,脑卒中的高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因此,调研团队采用多种方法对这些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血液检测、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
在调研方法方面,血液检测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体格检查可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肥胖情况。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因素。
同时,调研团队还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包括颅脑CT、MRI等,以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脑卒中筛查的效果优于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
通过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可以提前发现并干预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通过筛查还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高风险因素,进一步指导患者的干预和管理措施。
然而,当前的脑卒中筛查调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筛查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环境进行调整。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采用较为敏感的筛查方法;而对于一般人群,可能需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筛查方法。
其次,调研过程中的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需要更加严谨,以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此外,脑卒中筛查调研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脑卒中筛查调研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脑卒中风险,及时进行干预和管理。
然而,当前的调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脑卒中筛查调研将为脑卒中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脑血管疾病调查研究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我国,脑血管疾病也是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针对脑血管疾病的调查研究报告。
背景信息: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脑卒中、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等多种病症在内的疾病。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类型。
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访谈或在线调查方式,收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以及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等数据。
调查结果:1. 发病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明显。
2. 风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次是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
3. 预防意识:调查发现,大部分参与者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4. 治疗和康复情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与者能够及时就医和接受治疗,但在康复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结论: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健康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2. 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需要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3.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脑血管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4. 加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康复体系建设,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和康复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份调查研究报告仅是对脑血管疾病的一次调查,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量、调查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脑血管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时需结合更多的研究数据和专家建议。
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就风险感知概念、理论模型及在不同人群中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探讨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脑卒中;风险感知;综述《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9》调查显示[1],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700/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306/10万,其中发病人群逐步呈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年龄低于70岁的脑卒中患者比例持续增加。
此外,存在脑卒中史的幸存者中,约75%的病人会遗留躯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
因此,个体风险感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自身提前注意脑卒中风险因素,改变影响自身健康的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3]。
目前,国内有关脑卒中风险感知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鲜有针对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寻讨论不同人群脑卒中风险感知的研究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风险感知的概念及理论模型风险感知(PerceivedRisk)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教授于1960年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心理学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消费者对于自身消费时所存在的潜在消费风险的认识。
后于1967年,由学者Cox将感知风险的概念予以具体化的说明,并认为风险感知应包括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因错误决策导致后果的严重性[4]。
在不同领域人们对于风险感知的理解不同,Slovic[5]学者在心理学角度认为:风险感知是消费者通过主观理解后自身加工产生客观风险,风险源自于内在感受。
郭丽婷认为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风险的感受、反映与思考[6]。
王刚和宋锴业[7]在环境学领域认为环境风险感知强调大众面对客观环境风险时的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
1990年美国学者Blalock等[8]对直肠癌患者风险感知的现状研究使得风险感知一词逐渐进入健康领域与医学领域,他认为风险感知是患者对于疾病易感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关于人们对于脑卒中的认知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者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
现幸存脑卒中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
致残率高达75%。
中国每年脑卒中病人死亡120万。
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
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
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调查时间:2012年8月4日至2012年8月11日调查地点:人民医院,本人所在的社区调查对象:脑卒中病人及家属,本人所在的社区居民调查人:调查方法:以口头询问的方法,来了解被调查者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调查目的:了解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和帮助人们认识脑卒中二、总体情况及分析脑卒中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
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病情凶险,易遗留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生活、心理及经济负担。
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具有“难治能防”的特点,因此,对广大卒中危险人群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我调查的人群来说,大多数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并不是很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
而且,跟我调查的地域和人们的年龄有关。
1、从不同地域来看在医院附近的人群,即我在医院及其附近的人群,他们对脑卒中的认识要比在我所在社区的人群的要高。
就我所在社区的人群,我问了有十个人,有人说:“不就中风嘛,中风了就在家休息几天就好了。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一、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科学开展,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本报告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信息。
报告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脑卒中定义及其在中国的重要性脑卒中,亦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前者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氧和营养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脑压升高和脑组织损伤。
在中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据统计,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急剧上升。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通过本报告的推广和实施,我们期待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人们对于脑卒中的认知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者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
现幸存脑卒中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
致残率高达75%。
中国每年脑卒中病人死亡120万。
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
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
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调查时间:2012年8月4日至2012年8月11日
调查地点:人民医院,本人所在的社区
调查对象:脑卒中病人及家属,本人所在的社区居民
调查人:
调查方法:以口头询问的方法,来了解被调查者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
调查目的:了解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和帮助人们认识脑卒中
二、总体情况及分析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
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病情凶险,易遗留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生活、心理及经济负担。
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具有“难治能防”的特点,因此,对广大卒中危险人群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我调查的人群来说,大多数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并不是很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
而且,跟我调查的地域和人们的年龄有关。
1、从不同地域来看
在医院附近的人群,即我在医院及其附近的人群,他们对脑卒中的认识要比在我所在社区的人群的要高。
就我所在社区的人群,我问了有十个人,有人说:“不就中风嘛,中风了就在家休息几天就好了。
”还有人说:“中风?没听说过……”也有人说:“中风就和中暑差不多。
”可见,有些人对脑卒中的认识并不高,而且有所误解。
而就我在医院及其附近的人群,他们对脑卒中咋认识就比较高了。
但是还是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也不高。
在医院的墙上,有很多关于疾病的防治知识,不时有人驻足观看。
还有,医院时常开展疾病防治的宣传活动,这对于疾病的防治知识的推广有一定的作用。
这也会使医院及其附近的人群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所提高。
2.从不同年龄的人来看
在我调查的人群中,儿童对脑卒中的认识几乎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是脑卒中。
而青少年,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所提高。
青年人和中年人对脑卒中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档次,知道脑卒中的类型或一些防治的方法。
而老年人对脑卒中认识度最高。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与酗酒、血液流变学紊乱、肥胖、年龄(50岁以上)、性别(男性)。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脑卒中的宣传力度不够。
2、家庭对脑卒中的重视和了解的程度不够。
3、个人对脑卒中的了解处于被动。
4、对脑卒中急救护理知识的缺乏。
5、不能认识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
6、对脑卒中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高,例如很多人以为脑卒中就是脑梗塞,其实不
然,脑卒中有两种类型,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其两种类型的脑卒中的
治疗有所不同,一旦搞混,后果很严重。
7、对脑卒中的认知有误区,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中风,青年人和中年人也要注意预防中风。
四,几点建议
1、希望医院和有关部门加大对脑卒中等重大疾病的宣传力度,例如开展脑卒中防治宣
传活动,脑卒中有奖问答活动等等。
2、而家庭要对每位家庭成员的状况要实时了解,一旦出现脑卒中的预兆,马上送往医
院请求治疗。
3、个人做到不要讳疾忌医,家人问起你的情况,一定要如实汇报,不能隐瞒病情。
4、在社区中开展脑卒中基础知识普及活动。
5、医务人员讲课和健康宣传手册相结合,提高人民对于脑卒中的认知。
人们要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才能更加正确的认识它,它发病快,一旦发作,马上治疗,就可以避免它变成慢性脑卒中,以减轻它的危害性。
经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脑卒中的知识推广十分迫切,最后希望人们要对它加大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