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3
尊敬的参与者:您好!为了解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现状、康复需求以及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我们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资料仅作为学术研究之用,我们将严格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2. 您的年龄:(1)<40岁(2)40-59岁(3)60-79岁(4)≥80岁3. 您的居住地:(1)城市(2)农村4. 您的职业:(1)工人(2)农民(3)干部(4)教师(5)医务人员(6)学生(7)其他二、脑卒中患者情况5. 您是否患有脑卒中?(1)是(2)否6. 您的脑卒中发病时间:(1)1年内(2)1-3年(3)3-5年(4)5年以上7. 您的脑卒中类型:(1)缺血性脑卒中(2)出血性脑卒中(3)未明确类型8. 您的脑卒中严重程度:(1)轻度(2)中度(3)重度9. 您在脑卒中后的治疗情况:(1)药物治疗(2)手术治疗(3)康复治疗(4)其他10. 您在康复治疗中的主要问题:(1)肢体功能障碍(2)言语障碍(3)认知障碍(4)日常生活能力下降(5)心理问题(6)其他三、康复需求11. 您是否接受过康复治疗?(1)是(2)否12. 您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1)非常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13. 您认为康复治疗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1)康复治疗效果(2)康复治疗费用(3)康复治疗环境(4)康复治疗服务(5)其他四、公众认知14. 您是否了解脑卒中?(1)非常了解(2)了解(3)一般(4)不太了解(5)不了解15.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与脑卒中发生有关?(1)高血压(2)高血脂(3)糖尿病(4)吸烟(5)饮酒(6)肥胖(7)其他16. 您认为以下哪些习惯有助于预防脑卒中?(1)合理膳食(2)适量运动(3)戒烟限酒(4)保持良好心态(5)定期体检(6)其他五、其他17. 您对本问卷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感谢您的参与!祝您身体健康!【问卷结束】。
医学教育2582013.12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群健康,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
据 WHO 统计,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
日本是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
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永久残疾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曾高达上百脑卒中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任彩玲 李振海赣南医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摘 要】目的:了解赣州市民对脑卒中的治疗与康复的现状;方法:对赣州市内三所医院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或其陪护人员进行了脑卒中知识问卷抽样调查。
结果: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或其陪护人员对脑卒中疾病认知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识别知识和处理知识。
结论:广泛开展脑卒中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健康教育亿元,但人们对此病认识如何呢。
1 研究方法2013年2月~3月随机抽取赣州市医院脑卒中患者或/和家属及其陪护人员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的一般知识、预防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及获取脑卒中防治知识途径,其中一般知识 14.5 分,预防知18.0分,识别知识11.5分,处理知识16.0分,脑卒中防治知识获取途径不计分,满分60分。
共分发调查问卷100份,取92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回收率92%.统计分析数据送入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ANOV A 方差分析。
2 脑卒中知识认知的情况调查结果(1)各类知识总分情况各类知识总分中处理知识回答正确率最低,识别知识的总分最低,。
原始得分平均为:一般知识为 8.9 ±2.8,预防知识为9.6 ±3.0,识别知识为5.9± 2.6,处理知识为 8.6±2.9,总分为3 3.8±8.7。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评估指标
1. 知识水平评估:评估受访者对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症状、早期识别和急救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2. 风险认知评估:评估受访者对脑卒中风险的认识程度,包括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自身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意识等方面。
3. 行为习惯评估:评估受访者是否具备脑卒中预防的良好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的合理性、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戒烟限酒等方面。
4. 自我管理评估:评估受访者在脑卒中发生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如何正确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和控制危险因素等方面的能力。
5. 紧急反应评估:评估受访者在脑卒中发作时的紧急反应和急救能力,包括了解急救电话、用药技巧和对脑卒中急救措施的正确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6. 心理支持评估:评估受访者对脑卒中的心理应对能力和寻求心理支持的意愿,包括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接受程度、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等方面。
7. 社会支持评估:评估受访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和能力,包括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和医疗机构的支持,以及解决脑卒中后问题
的能力。
8. 效果评估:评估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包括对受访者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改变程度等方面。
9. 满意度评估:评估受访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满意程度,包括对教育材料、讲解者、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评价。
10. 反馈评估:评估受访者对健康教育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包
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进意见等方面。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残疾,还可能对其认知功能造成损害。
脑卒中后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当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到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认知障碍的程度可以从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到严重的痴呆。
轻度认知障碍可能表现为日常活动中的一些小失误,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而严重的认知障碍则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和工作。
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1、神经心理学测试这是评估认知障碍的常用方法,包括一系列的测试项目,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和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
2、影像学检查头颅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脑卒中的病灶位置和范围,以及大脑结构的变化。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还可以观察大脑的功能活动情况,为认知障碍的评估提供更多信息。
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通过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来间接反映其认知功能的水平。
例如,使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等工具进行评估。
4、血液检查检测血液中的某些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 B12 等,也有助于评估认知障碍的风险和原因。
三、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1、药物治疗目前,虽然没有专门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特效药物,但一些药物可能对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
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和 NMDA 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常用于治疗痴呆,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中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上海市打浦桥社区卫生中心上海 200011【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卒中患者展开研究,观察其患病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某医院的门诊100例老年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症状并进行评估。
结果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经分析发现,老年卒中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慢性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文化程度、同型半胱氨酸等均存在较大关系,患病后患者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功能、注意力均会受到影响。
结论建议老年卒中患者长期随访,对患者具体病情深入评估,异常情况积极干预,有助于预后。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临床特征;影响因素;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是指在卒中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2]。
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交流减少、做事缺乏主动性、易疲劳、活动减少、兴趣索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缩短生存期,增加死亡风险。
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老年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此确定可能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3]开展调查,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某医院的门诊100例符合老年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组(研究组)。
对照组:(MoCA评分>26分)年龄60-80岁,均数(70.32±2.36)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研究组:(MoCA评分<26分)年龄60-81岁,均数(70.51±2.41),男性29例、女性21例;进行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① 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签订同意书;② 整个研究过程积极配合;③ 经临床诊断符合脑卒中症状的临床标准[4]。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神经心理的评价,影像学的评价北京协和医院高晶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量的研究见诸各类杂志。
对可贵的病人资源进行研究时注意系统的可靠的评价方法,会让我们的研究增值。
一、概述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以及记忆。
另外还要评价情绪以及病前状态。
检查项目的确定分为初级快速筛查(五分钟),临床筛查(三十分钟)以及研究应用(六十分钟)三类。
测验的基本原则仍然是环境安静,病人没有抑制性的心理,意识清楚是最基本的前提。
测查用的量表要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常模,那种将国外量表翻译过来使用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应该注意的是每个相关功能的检查应该进行2-3个不同的检测。
许多神经心理检查汇同时涉及多项认知功能,常常只是侧重点不同。
二、初步筛查:一般5-10分钟完成。
MMSE有我国的常模并已经广泛应用。
但是它只是一个初级筛查测验,用这项测查作研究是不合适。
而且MMSE对于文化背景不同,敏感性差别很大。
如:高文化的假阴性多,地文化的假阳性多。
另一个,目前应用较多,更敏感的测查是MoCa测验,此项检查涉及认知功能项目多,敏感性远远超出了MMSE。
但是目前在中国只是处于无本地常模状态,其中的有些项目需要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替换,如命名中的犀牛,记忆测查中的教堂,天鹅绒在我国的使用频率远不如礼堂,宾馆,丝绸等。
但是此项测查可能会替代MMSE成为主要的筛查测验。
这些量表可以作为门诊医生的初步诊断是筛查选择。
接龙测验也可以作为一项筛查补充测验。
如果要对病人同时进行MMSE和MoCa测验,那么应该注意时间间隔,间隔最好一天,至少要一小时以上。
对于血管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因为其突出的执行功能障碍,Benton视保持也可以作为一项筛查的补充测验。
三、临床检查:一般要30分钟完场,是要得到更多更确实的认知功能问题。
基本的背景要有MMSE 的分数,另外顾及执行功能、视空间、语言、学习记忆,精神情绪,以及病前状态等。
关于脑卒中的认知与预防知识,你了解多少呢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以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经济负担、高复发率为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我们应正确认识脑卒中,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此达到预防、控制脑卒中的目的。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大脑组织、细胞坏死的一种疾病,依据病理表现差异,可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出血性两种类型。
前者又称脑梗死,以脑血管阻塞、狭窄为特点,会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后者又称脑出血,以脑实质内出血、脑血管破裂为特点,可发生在基底节、脑叶、脑干、小脑等部位,虽然占比较低。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
二、脑卒中的症状表现脑卒中起病急骤,通常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和早期症状,疾病发生后,会突发头痛、肢体无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
由于脑卒中损伤的血管和部位不同,所以患者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若大脑中动脉受累,会引发半侧感觉丧失、偏瘫、视野缺损等表现,若大脑前动脉受累,会引发运动性失语、对侧忽视、人格改变等表现。
三、脑卒中的基本病因脑卒中的病因多样、复杂。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主要与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等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脑动脉栓塞、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等原因有关。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较多,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内动脉狭窄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同时,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良生活习惯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比如吸烟、熬夜、饮酒等,都会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诱发脑卒中发生。
四、脑卒中基本预防知识(一)积极控制基础病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基础疾病有关,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预防脑卒中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好基础疾病。
建议有慢性病的患者朋友,做到定时复诊、规范治疗,避免出现随意停药、随意调整用药剂量等不良现象,积极配合门诊随访,努力达到疾病控制目标。
精品文档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高晶郭玉璞一、概述:脑卒中因为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以及其可预防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一方面的兴趣在于积极的预防,另一方面的兴趣在于积极的治疗。
功能的恢复、认知的恢复、情绪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共同成为评价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生活回归和社会回归的重要指标。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重视认知功能对病人转归的影响,研究渐多。
这是可喜的变化。
对于脑高级神经功能暨认知功能的认识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当时的代表理论是功能定位学说:代表性的例子是Broca的语言定位报告。
二十世纪的重要学说是功能系统学说,代表性的例子是鲁利亚的“根本功能联合区的学说〞:调解觉醒状态的联合区——脑干的网状系统为主;接受加工和保存信息的联合区——颞顶枕以及其联合区;产生意图、制定规划程序、控制调节执行的联合区——前额叶为主。
二十一世纪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人们对认知功能在脑内的结构分布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验证了鲁利亚的思想之一:高级心理活动的脑皮质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日益增多的影像以及功能影像的手段,在脑卒中的认知功能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有关认知功能与脑结构关系的新认识。
比方过去一直认为执行功能密切相关于额叶的功能,脑卒中后的研究显示执行功能相关于一个广泛联系的网络,涉及顶叶,扣带回,运动前区,枕叶以及颞叶,皮层下结构〔基底节和丘脑〕以及幕下机构如小脑和桥脑。
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功能,视空间与结构功能,也是通过卒中后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认知功能相关脑结构的系统性以及非固定性。
比方,40%的幕下脑卒中病人有时空间以及结构功能的障碍,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视空间的功能有双侧半球的额、顶、颞、枕叶以及基底节,丘脑,小脑共同参与。
不仅幕下病变可以引起视空间与结构功能的障碍,而且左右半球的病变都影响视空间功能的改变。
二、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精品文档信息的加工过程是表达认知功能的重要内容:从知觉功能——选择、组织分类各器官接收的刺激——到记忆功能:编码和贮存信息并推理形成概念——再决定如何以语言或行动做出反响,每一步都涉及了诸多的神经心理相关的不同内容。
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例,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引言】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发破裂或者被阻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的损伤。
据统计,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15百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
因此,正确识别和及时应对脑卒中是至关重要的。
【病例描述】该病例涉及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名叫李先生。
李先生体检时抱怨头晕、头痛、嗜睡等症状已有两周。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诊断结果表明李先生患有脑卒中。
【病因分析】根据医生的初步分析,李先生的脑卒中可能是由于血栓性缺血引起的。
血栓性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它发生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脑部供血受阻。
李先生平时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他罹患脑卒中的风险。
【症状和体征】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因患者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言语困难、面部肌肉无力、认知障碍等。
而李先生则表现出头晕、头痛、嗜睡、行走不稳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了脑供血不足的可能性。
【诊断过程】在诊断脑卒中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执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以及脑电图等。
对于李先生的病情,医生先进行了脑CT扫描,并发现他的左侧脑血管出现了阻塞迹象,进一步确认了脑卒中的诊断。
【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针对李先生的情况,医生立即给予了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左侧脑血流。
溶栓治疗能够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部供血,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
【康复与护理】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和护理工作,以降低残疾风险。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医生为他设计了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心理支持。
康复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脑卒中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任彩玲李振海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了解赣州市民对脑卒中的治疗与康复的现状;方法:对赣州市内三所医院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或其陪护人员进行了脑卒中知识问卷抽样调查。
结果: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或其陪护人员对脑卒中疾病认知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识别知识和处理知识。
结论:广泛开展脑卒中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健康教育
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群健康,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
据 WHO统计,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
日本是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
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永久残疾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曾高达上百亿元,但人们对此病认识如何呢。
1 研究方法
2013年2月~3月随机抽取赣州市医院脑卒中患者或/和家属及其陪护人员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的一般知识、预防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及获取脑卒中防治知识途径,其中一般知识 14.5 分,预防知18.0分,识别知识11.5分,处理知识16.0分,脑卒中防治知识获取途径不计分,满分60分。
共分发调查问卷100份,取92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回收率 92%.
统计分析数据送入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ANOVA方差分析。
2 脑卒中知识认知的情况调查结果
(1)各类知识总分情况各类知识总分中处理知识回答正确率最低,识别知识的总分最低,。
原始得分平均为:一般知识为 8.9 ±2.8,预防知识为9.6 ±3.0,识别知识为5.9± 2.6,处理知识为 8.6±2.9,总分为3 3.8±8.7。
(2)人群分层的各类知识总分情况对调查对象分层显示:①性别:各类知识总分女性均略低于男性,其中预防知识和识别知识差异显著;②年龄:各类知识总分均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③职业:在各类知识总分中,知识分子>工人>农民;④文化程度:在各类知识总分中,高中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除处理知识未达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⑤脑卒中复发者:在各类知识总分中,脑卒中复发者的调查对象得分均显著高于陪护患者为首发的调查对象(表1)。
(3)获取防治脑卒中知识途径情况各年龄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不同获取的途径依次是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收看广播电视、阅读科普手册、亲人朋友影响、医务人员宣教。
女性获知率低于男性,且获知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工人、农民获知率较低,知识分子较高,文化程度低者获知率较低。
通过医务人员宣传教育的获知情况在各组均低(表2)。
3结果讨论
(1)各类知识得分情况分析①一般知识得分结果显示患者家属或其陪护人员对脑卒中的一般知识已有所了解。
②预防知识得分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还不够多。
分层结果显示男性掌握的预防知识显著多于女性,可能与当地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青年组显著低于中老年组,且农民最低;高文化程度者得分较高。
③识别知识总分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脑卒中的识别充分不足,还有待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④处理知识得分结果显示,对脑卒中是一种“ 急症”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青年组低于中老年组,其原因可能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就医次数的增加,各种途径获得的相关医学知识亦渐丰富,且老年人相对比较关心自身健康,获取医学知识欲望较强烈。
(2)获取防治脑卒中知识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们获得疾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没有专业性,大多通过阅读散在的多种流行杂志上刊登的卫生知识、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家人、朋友或亲属患者之间的相互宣传,而主动到医院从医生那获得宣传教育很小,不到 1 / 5。
由此,
我们呼吁社会,希望民众通过科学的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公众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利燕,袁长海,李广元. 我国脑卒中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6, 27 (9): 427.
[2] Laghoren P, Dennis MS . Stroke units : the next 10 years[J]. Lancet,2004, 363 (9412): 8342 835.
[3] Alberts MJ,Perry A,Dawson DV.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n time of presentation after stroke[J]. Stroke,1991,22 ( 2): 18-23.
[4]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 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