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3
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急诊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摘要】深入调查了解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急诊急救能力现状,总结分析其原因在于医院急诊科建设不完善;护理人员学历不够;护士配置不足,护患比例失调;护士编织不合理,待遇低,护士流动性大等有关。
通过呼吁,在基层医院配备数量足够的护理人员,提高待遇,并通过一系列的专科培训及考核,对急诊科护士急诊急救能力可大大提高,杜绝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急诊急救能力现状培训提高【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26-02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第一线,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工作中极为重要,急诊科护士的急诊急救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紧密相联。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急诊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1]。
现就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急诊急救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不断提高护士急诊急救能力以满足医院及社会的需要。
1 急诊科护士急诊急救能力现状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急诊科没有完全独立,目前国内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仍没有固定的急诊护理人员,与国外急诊发展有较大的差距。
由内、外科系列的医生轮流坐诊、值班。
业务范围狭隘,仅限于院前急救、院内抢救以及门诊的注射和观察输液。
大部份的急诊护士未受过系统的急诊护理学教育,缺乏急诊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术,分配到医院以后也未进行急诊护理的专科培训,急诊护理教育相对滞后[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1急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学历差距较大医疗人员的组成大多数由本科学历以上学历构成;急救护理的高等教育不足,急诊护理人员则由部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组成,在基层医院几乎没有护理研究生,在科研和技术能力上都比急诊医学专业滞后。
某院急诊科护理现状与对策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门面,承载着救治急症患者的重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该院的急诊科护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员紧张、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我们要解决人员紧张的问题。
目前,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数量远远不足,导致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
我们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确保人员配备的合理性。
可以采取灵活的排班制度,通过加班、轮班等方式来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
我们要提高护理质量。
急诊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重的工作,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我们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可以利用院内外的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课程,包括急救技能、意识监测、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可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改善护理工作。
可以引进现代化的急诊设备,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和诊疗效果。
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方便医护人员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急诊科是一个高压和快节奏的工作场所,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为了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减少员工离职率,我们需要关注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可以改善工作设施,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可以增加绩效奖金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还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供相互支持和协作的机会。
某院急诊科护理现状存在人员紧张和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对策,包括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提高护理质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等。
通过这些举措,相信该院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某院急诊科护理现状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进步,急诊科的工作已经成为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急诊科护理工作是急诊科的重点工作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医疗质量。
然而,当前急诊科护理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工作量大,压力大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每天接诊的患者往往数量巨大,而且病情较为复杂,需要护理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护理干预,这就使得急诊科护理的工作量很大,压力也很大。
2.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急诊科是一个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很多护理人员因为承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而选择离开。
因此,人员流动性大也是急诊科护理的现状之一。
3.护理质量不高由于急诊科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护理人员很难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进行护理工作,容易出现忽视细节、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护理质量不高。
1.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针对急诊科的特殊工作环境,护理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让护理人员按照流程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2.加强护理培训和考核护理培训和考核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护理部门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技能和服务质量。
3.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很大,护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让护理人员能够应对困难和挑战。
4.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当前,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失率较高,护理部门应该加强招聘工作,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确保急诊科能够顺畅运转。
5.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医院的声誉,护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质量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护理部门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急诊科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综述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急诊科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至关重要,这就对急诊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有多个关于急诊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急诊护士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特定方面,如急救技能、沟通能力等,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针对急诊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系统、全面地评估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
该评价指标体系将结合最新的急诊护理理念、临床实践以及研究进展,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回顾和分析,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我们结合急诊科的实际工作需要,初步拟定了评价指标框架,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和预调查等方式对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我们形成了一套包含多个维度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评价和改进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还能为医疗机构选拔和培养合格急诊专科护士提供客观依据。
我们将继续关注急诊护理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患者需求和医疗环境。
1.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临床实践的深入观察,旨在为急诊护理领域提供一套科学、客观、实用的专科护士能力评价标准。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患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急诊专科护士作为急诊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准确的医疗护理至关重要。
某院急诊科护理现状与对策一、现状分析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接待了大量的患者,因此急诊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某院急诊科护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护理人员不足:急诊科是全天候接诊急危重病人的地方,因此需要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某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导致工作压力大、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2.工作强度大: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护士常常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工作强度大、休息不足,容易造成疲劳,影响护理质量。
3.护理标准不一:由于急诊科患者的来去匆匆,护理时间有限,导致护理工作的标准不一,有些环节可能会被疏忽,影响了患者的护理效果。
4.缺乏专业技能:急诊科的护理需要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和对各种急危重症的处理经验,然而目前某院急诊科护理人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以上种种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某院急诊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对策建议1.加大护理人员的配备:为了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某院需要加大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增加护理人员数量,保障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疲劳,某院需要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加强护理标准的培训:为了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某院需要加强对急诊科护理标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疏忽,提高护理效果。
以上对策的落实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某院应该将护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总结急诊科护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某院需要高度重视急诊科护理工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全力以赴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宋瑰琦;柴洁;张彩云;乔晓斐;汪梅朵;郭雅文【摘要】目的了解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探索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11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自评专业核心能力得分(159.4±43.8)分;是否接受急救专科知识培训、培训时间及急救专科知识培训/学习方式不同者其自评核心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救专科知识培训时间是影响自评专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欠佳,尤其缺乏科研及管理方面的能力;专科培训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应针对性开展系统培训工作及设置合理的培训时间,以培养和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0(025)017【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专业培训【作者】宋瑰琦;柴洁;张彩云;乔晓斐;汪梅朵;郭雅文【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护理部,安徽合肥,23000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护理部,安徽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教育处,安徽合肥,23000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R192.6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它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
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1]。
美、英等西方国家学者分别对助产护士[2]、肿瘤专科护士[3]、慢性病和健康照护护士[4]的核心能力做了界定。
宋春燕等[5]对我国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护士核心能力尚可,科室不同护士核心能力有差异。
2024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定护理领域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注册护士。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专科护士在护理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专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临床科研能力等核心能力。
本文将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与评价进行探讨。
一、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是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具备病情观察、护理操作、沟通交流、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 .加强临床实习和规范化培训在实习期间,专科护士应该尽可能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实习,以便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病人和病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包括基础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I。
2 .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活动专科护士要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活动,如参与病例讨论、护理方案制定、病人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对病人病情的掌握和护理操作技能。
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与协作专科护士要与医生密切沟通与协作,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护理方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二、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专业发展能力是专科护士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专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专业发展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 .加强继续教育学习继续教育是专科护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班、学术会议等,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2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专科护士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护理技术比赛、学术会议、经验分享会等,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3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专科护士要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摘要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中,共同的核心部分包括直接提供临床护理的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教育与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其中“直接提供临床护理的能力”是核心能力之核心。
关键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核心能力于21世纪被引入到我国护理事业领域,逐渐引起了护理研究者和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局限性,目前专门培养专科护士的院校极少,因此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相关概念核心能力:著名的管理学家Prallalad等将核心能力界定为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即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具有很高的可保持性。
专科护士能力:Carroll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必须拥有的,是保证护理安全和质量的前提,在一些专业性强的科室更要注意核心能力的培养。
我国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的最主要的能力。
国际护士会(ICN)2001年界定为:“一位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专科护士不仅要有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特别知识、专门技巧和较强而正确的判断能力,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对专业的积极态度。
综上所述,“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可归纳为取得各专科资质的护士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特定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系统不完善:护士个人的发展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护士都是中专毕业,然后通过电大、自学或远程网络教育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这些学习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够,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起步晚,专科性不强:我国内地对专科护士的培训较晚,2005年7月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现状,对其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开展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学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对柳州市多家综合医院150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年龄,是否参加灾害护理培训,有无灾害护理救援经历是影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
结论: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普遍较低,建议医院管理者应系统的灾害护理的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害护理的培训,促进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70% 以上的城市、50% 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1]。
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患者的急救程序,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急救仪器的操作和急救配合,抢救时可以准确、迅速、灵活、连贯完成抢救操作[2-3]。
急诊护士是灾害救援中的首要主力军,通过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学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随机采样法,2018年2月-12月调查柳州市多家医院150名急诊护士,纳入标准对象①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②在临床工作年限>1年,排除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急诊护士。
1.2方法征求护士本人同意,使用简单指导性语言告知本次研究对象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法,发放调查问卷表,研究对象现场填写完毕并回收,发放问卷调查共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为数据分析工具,定量资料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描述,影响因素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2.1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见表1)3 讨论3.1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水平较低通过调查得知,150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水平较低,灾害护理核心能力量表评分五大维度分值均低于3分,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总分为(2.79 ± 0.73)分,这与文献[2.3]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水平较低,距离满分5分有一定的差距,急需提升。
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在医院急诊科中担负着关键的护理工作。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应对各种急诊情况,并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第一,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培养。
急诊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医疗知识,包括各种急症的护理和处理方法、各类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在临床经验方面,他们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不断积累处理急诊情况的经验,熟悉各类急诊病情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医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医疗知识培训和临床技能培训,帮助急诊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和临床经验。
第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急诊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他们要向医生及时汇报患者病情变化,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解答他们的疑虑,并且需要与其他同事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医院可以通过举办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培训,帮助急诊护理人员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训。
急诊护理人员可能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抢救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应对突发意外事故等。
他们需要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迅速冷静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医院可以通过举办模拟演练和实战演习,帮助急诊护理人员不断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医院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心态。
医院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急诊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及时排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院也可以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面、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培训、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训、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怀和支持等手段,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手册介绍随着急救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快速发展,对急诊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训出能够适应现代急救护理学发展需要的急诊护士,是我们目前所要探索额重要问题,所以对急诊专业护士培训的规范化显得更重要。
按照广东省护理学会核心能力培训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开展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手册,人手一册,按照手册计划实施培训。
一、组织管理(一)成立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评估及培训小组,负责组织审核护士核心能力的层级评估并确定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并负责急诊专业护士培训和指导急诊专业护士工作。
(二)护士在确定岗位和职级后,在相对应的岗位工作,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巩固该级别培训的内容,并接受上一级核心能力培训。
在一个职级工作相应的年限,并在完成相应的培训后,通过上一级核心能力的评估,可进入上一级岗位。
核心能力层级评定未达到考核标准时,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重新培训,并在原工作岗位上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直到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上一层级核心能力的培训。
二、培训目标通过对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规范化培训,使在急诊科工作的每一位护士能掌握急诊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急诊各临床岗位培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完成急救配合、合理应对急诊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急诊护士经过急诊专业核心能力规范化培训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业护士,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而且在急救护理工作思维、急诊护理教育与培训、急诊护理组织协调管理个、方面均达到急诊各临床护理岗位的要求,更好地发展急诊专科。
三、培训内容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专科操作知识和技能、操作思维判断、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案积累等。
四、培训对象1、新毕业护士2、从其他科室调入的护士3、一直从事急诊工作的N3级以下护士五、培训方法1、急诊专业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按照科室计划参加理论培训。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急诊科通讯作者云南昆明650000摘要:随着当今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急诊专科护士作为医院急诊科的重要岗位职员,其职业核心能力往往决定着急诊急救的效率,是急诊患者生命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
因此从实际出发,做好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使急诊专科护士可以在急诊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高质量护理能力便显得极为必要。
接下来本文将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一定分析,并对相应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及功能意义做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引言急诊专科护士在日常工作期间几乎时刻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急诊专科护士本身核心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最终护理工作的品质和安全。
在现今医改大背景下,整体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评价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要求也呈现动态的、持续上升的趋势发展;而从实际出发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确保其自身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更对降低医疗成本,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现实情况而言,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已经出台了针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标准文件,但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1.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定义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现今各个国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义,以医疗科技较为发达的美国来看,其护理协会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定义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时便已提出,当时主要是以在相关领域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且通过考核取得相关专科护士执照的护士来体现;上世纪90年代后划定为研究生毕业并在相关特定知识领域亦或临床护理领域中具备专家素质的护士。
而加拿大对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定义则是以相关特定临床护理领域必须具备深入且全面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的临床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可向患者提供品质到位、安全可靠护理服务的注册护士才表明其具备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中国护理管理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4月15日 第12卷 第4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610041 成都市(任宏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李继平)作者简介:任宏飞,硕士在读通讯作者:李继平,本科,教授,主任护师,主任,E-mail:jp-li@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任宏飞 李继平 近年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已经引起全球护理领域的广泛关注。
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已趋成熟,我国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
不同科室护士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急诊科不但集中了现代化的急救设备,其服务对象多具有病情危、急、重的特点,患者和家属心理也处于较高应激水平,这就要求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专业核心能力[1]。
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以便有效提升我国培养急诊护士的专业服务能力,促进我国急诊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本文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最早是由Prahalad 和Hamel [2]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的。
2003年国际护士会首次将护士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of nurse)定义为“以护理专业起点为基础,完成基本护理教育课程,并在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从事护理工作,有能力并能自主地在所有照顾患者机构中参与三级保健”[3]。
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提出了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由于国际上各国的护理协会都是基于本国的护理实践和护理发展对护士核心能力进行界定,所以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全球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4]。
我国的樊落和席淑华[5]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应用,将护士核心能力界定为:护士在规定的护理环境中,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才能累积形成的有机整合力,它决定了专业的性质和边界。
Carroll [6]认为核心能力是护士所必须拥有的,是保证护理安全和质量的前提,在一些专业性强的科室更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急诊科作为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急诊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与安全。
樊落和席淑华[7]将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归纳为取得急诊专科资质的护士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综 述 Review系统评价外科ICU护理工作量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9,9(2):6-10.[23] 王泓,申萍,杜益平,等.治疗干预计分系统用于心胸外科监护工作量评估的研究.护理学报,2006,12(3):80-82.[24] 沙丽,苏兰若.应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对ICU护理工作量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7,42(7):591-594.[25] 沙丽.大连市三甲医院ICU护理工作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10,25(20):58-60. [26] 池闵川,张娟.将NAS用于心胸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研究.福州总医院学报, 2010,17(2):124-125.[27] 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581-584.[28] 王君慧,方汉萍,董翠萍.ICNSS在术后ICU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0, 25(6):56-57.[29] 蔡虻,孙红,冷婧,等.基于自理能力和疾病严重度的病人分类方法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6):490-492.[30] 陆涯琳,胡雁.运用患者分类系统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5B):54-55.[31] 楼建华,王彩凤,朱海英,等.因素型儿科病人分类系统的建立.中国护理管理,2007,7(9):35-39.[32] 杨柳.因素型产科病人分类系统建立与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0.[33] 彭伶丽,王红红.APACHE评分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进展.护理学杂志,2008,23(21): 78-80.[34] 潘夏蓁,姚海欣,林碎钗.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介绍.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78-380.[收稿日期:2011-11-05][修回日期:2011-12-21](编辑:郑艳)中国护理管理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V ol.12, No.4 April.15, 2012服务所必须拥有的特定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2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美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发展已具有50年的历史。
2003年由美国开业护士职业联盟(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 Faculties,NONPF)形成了急诊护士核心能力的草案,于2004年出台正式文件,要求急诊专科护士的学历必须是硕士或博士[8]。
2006年NONPF 为所有的初级护士制定了核心能力,此后又制定了相关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
新加坡一开始发展专科护士即锁定在急诊专科,由新加坡大学统一培训,目前至少有27位具有硕士学位的急症专科护理师(Acute Care Nurse Practitioner, ACNP)。
新加坡政府预计10年后将ACNP 的比率提升为注册护士的1.4%[9]。
我国李秀华等[10]2005年对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的研究显示:在今后5年需要优先发展的专科领域中,急诊科排名第一。
乔晓斐等[11]对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加强护士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专科护士高级临床护理实践作用,科学地使用专科护士,加强专科护士岗位管理,进行资格再认证,真正使专科护士学有所用,是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樊落等[12]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系统、有效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急诊专科护士的任用、培训、考核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促进了我国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构建的发展。
3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内容国外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的构建研究比较早,2006年NONPF 为所有的初级护士制定了核心能力后,美国急诊护理协会(Emergency NursesAssociation,ENA)采用Delphi 法经3年为急诊初级护士建立了核心能力标准[13]。
该核心能力标准根据急诊护理实践范围界定了8个维度58个条目,从急诊护士应该具有的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具体维度是:①患者疾病和健康状态的管理;②专业角色;③循环和伤残的护理程序;④皮肤和伤口的护理程序;⑤五官的护理程序;⑥胸腹部的护理程序;⑦颈、背和脊柱的护理程序;⑧妇科、泌尿生殖和直肠的护理程序。
该标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急诊初级护士的专科性、重要性和独立性。
Gebbie 等[14]在急诊和灾难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出,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应包括:①团队精神;②应急反应能力;③知识储备;④操作设备技能;⑤沟通能力;⑥判断病情,合理安排;⑦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灵活的思维。
以上这些能力在急诊护士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护士与助产士委员会于1998年制定了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标准,随着护理实践和服务环境的变化,于2002年、2005年修订出版了不同级别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开业护士、注册护士、初级护士和专科护士[15]。
标准主要从专业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护理服务的提供和协调、合作与治疗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Gardner 等[16]通过调查研究比较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结果提示:两国的统一标准包括动态的实践、专业的疗效和临床领导。
我国樊落等[17]已为急诊专科护士的任用、培训和评价提供了客观标准,构建了符合我国护理状况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拟定了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框架模型。
该模型可分为6大模块:专业态度、专业实践、评判性思维、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发展。
而每一个模块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见图1。
此外,樊落等[18]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论是:该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可用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自己的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标准基本基于以下6个方面:①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②临床护理能力;③人际沟通;④专业发展;⑤教育与咨询;⑥管理。
因此,我国护理人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急诊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并进行更多的相关性研究,将评价指标量化,丰富指标内容,制定出更合理的评价体系。
4 对我国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建设的思考培养和发展急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将会优化急救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Review 综 述中国护理管理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4月15日 第12卷 第4期综 述 Review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急救护理事业的发展。
4.1 采用分层培养模式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培养急诊专科护理人才之初就分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两个层次,大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以应对我国护理专科化发展的要求,并不断增强急诊专科护士的能力和科研意识,积极稳妥地开展临床急诊护理专家的培养[19]。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急诊护士的学历及需求不同,因此,提倡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培养。
基层医院应着重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为临床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三级综合医院应着重培养急诊护理专家,培养更多从事急诊教学、科研及临床护理的专家型人才。
4.2 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童宇平等[20]对我国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显示,我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重视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教育、咨询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培养薄弱,领导能力培养欠缺,法律、伦理实践能力培养单一化,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系统不完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不能持续化、具体化。
桑宝珍等[21]提出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经研究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以及缩短专科护士培养年限。
加强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可提高护士临床护理思维即解决患者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观察和判断的能力,改变以往机械执行医嘱的角色,营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
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总结,使各层次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规范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