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民办工业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29
洋务运动之民用工业一、官督商办企业一、背景1、财政问题(最主要问题)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赔款,加上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庞大军费开支和战争的破坏,而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军队,都需要巨额军费清政府虽然多方筹措仍不能保证需要。
2、原材料和燃料问题要想使军事工业长期办下去,必须相应地发展采煤、炼铁等工业3、,新建海陆军需要后勤保障也需要近代的交通运输于电讯等项建设的配合。
不解决这些问题,想你的防务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由此,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除了船坚炮利的长技外,还在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不终受其敝者。
”¹结论是:“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国本乃可益固。
”所以,从91世纪07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包括轮船运输、燃料、原料、铁路、电报、纺织等等。
这种“富”与“强”亦即经济与军事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和“求富”思想的形成,成为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基础。
除此之外洋务派确立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还源于抵制和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浸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到内地众多城市开埠通商.洋纱洋布等大批洋货充斥市场,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航运几乎全被外轮垄断,使大批船户失业,生计无着。
外国资本家还贪婪地凯觑着在中国开采煤铁矿产,经营电信和铁路,兴办纺织工业等权利。
.主权不保,利源外泄,成为日益贫弱的根本原因。
面对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逼迫,洋务派意识到自己创办民用工业的紧迫性,提出了“敌洋产保利权”、“与洋人争利”、“稍分洋人之利”等抵抗经济侵略的口号。
二、民用工业的创办1、起止时间:开始时间:1 9世纪7 0年代开结束: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从1 9世纪7 0年代开始,中国的近代民用工业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
洋务运动之民用工业一、官督商办企业一、背景1、财政问题(最主要问题)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赔款,加上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庞大军费开支和战争的破坏,而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军队,都需要巨额军费清政府虽然多方筹措仍不能保证需要。
2、原材料和燃料问题要想使军事工业长期办下去,必须相应地发展采煤、炼铁等工业3、,新建海陆军需要后勤保障也需要近代的交通运输于电讯等项建设的配合。
不解决这些问题,想你的防务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由此,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除了船坚炮利的长技外,还在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李鸿章曾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不终受其敝者。
”¹结论是: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国本乃可益固。
”所以,从91世纪07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包括轮船运输、燃料、原料、铁路、电报、纺织等等。
这种“富”与“强”亦即经济与军事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和“求富”思想的形成,成为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基础。
除此之外洋务派确立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还源于抵制和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浸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到内地众多城市开埠通商.洋纱洋布等大批洋货充斥市场,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航运几乎全被外轮垄断,使大批船户失业,生计无着。
外国资本家还贪婪地凯觑着在中国开采煤铁矿产,经营电信和铁路,兴办纺织工业等权利。
.主权不保,利源外泄,成为日益贫弱的根本原因。
面对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逼迫,洋务派意识到自己创办民用工业的紧迫性,提出了“敌洋产保利权”、“与洋人争利”、“稍分洋人之利”等抵抗经济侵略的口号。
二、民用工业的创办1、起止时间:开始时间:1 9 世纪7 0年代开结束: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从1 9 世纪7 0年代开始,中国的近代民用工业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
洋务运动之民用工业一、官督商办企业一、背景1、财政问题(最主要问题)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赔款,加上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庞大军费开支和战争的破坏,而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军队,都需要巨额军费清政府虽然多方筹措仍不能保证需要。
2、原材料和燃料问题要想使军事工业长期办下去,必须相应地发展采煤、炼铁等工业3、,新建海陆军需要后勤保障也需要近代的交通运输于电讯等项建设的配合。
不解决这些问题,想你的防务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由此,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除了船坚炮利的长技外,还在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李鸿章曾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不终受其敝者。
”¹结论是: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国本乃可益固。
”所以,从91世纪07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包括轮船运输、燃料、原料、铁路、电报、纺织等等。
这种“富”与“强”亦即经济与军事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和“求富”思想的形成,成为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基础。
除此之外洋务派确立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思想,还源于抵制和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浸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到内地众多城市开埠通商.洋纱洋布等大批洋货充斥市场,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航运几乎全被外轮垄断,使大批船户失业,生计无着。
外国资本家还贪婪地凯觑着在中国开采煤铁矿产,经营电信和铁路,兴办纺织工业等权利。
.主权不保,利源外泄,成为日益贫弱的根本原因。
面对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逼迫,洋务派意识到自己创办民用工业的紧迫性,提出了“敌洋产保利权”、“与洋人争利”、“稍分洋人之利”等抵抗经济侵略的口号。
二、民用工业的创办1、起止时间:开始时间:1 9 世纪7 0年代开结束: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从1 9 世纪7 0年代开始,中国的近代民用工业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
第五章洋务运动及民族工业兴起第一节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好”的局面,这个“和好”是建立在共同对付他们的敌人——太平天国起义,共同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
咸丰帝死帝上奏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
”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流更是主张要“借夷师助剿”太平军。
咸丰帝死后他们大权在握,更是放手卖国,屈膝以媚外。
外国侵略者一方面认为暂时和好、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流相对来说是较满意的,认为可以通过支持这些人来逐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成为他们的驯服工具。
因而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帝国主义列强更是借机强化对华的侵略。
从政治方面来看,1861年—1862年间,英、法、美、俄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公使馆,直接对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以加强他们对清政府的影响。
而清政府为外事宜,并兼管通商、海关、海防等事务。
这更加方便了帝国主义侵略分子对清政府施加影响。
如英国的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在1866年就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新议略论》,建议清政府“内改政治,外笃友谊”。
他的内改政治主要是要清政府向列强借款,修铁路、办学校、开矿山、训练海陆军等,以满足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进行大量资本输出的要求。
“外笃友谊”主要是要清政府保证各列强在华的利益,并威胁到,如违反条约就会遭到列强干涉,“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中华天下,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
”这篇《新议略陈内治、外交,各种利弊,反复申明,不无谈言微中。
”外国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的海关权,并借此对清政府施加压力。
英国人赫德长期控制着中国海关大权,并用高薪聘请了许多外国人,充任高级职员和各通商口岸的海关负责人,完全控制了海关的用人、行政大权,在全中国建立起了一套殖民地式的海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