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绪论一、“文献”涵义的演进1 “文”“献”连用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文化典籍,献—贤才,年高而有道德学问者。
郑注:“献犹贤也。
”刘宝楠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经籍考》自序: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文:书本记载,献:名流口传议论明谢肇淛(浙)《滇略》卷六《献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志乡贤也。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献”即此意。
3后来的“文献”取“文”这一涵义,“献”的涵义已淡化。
“文”包括甲骨、金石、简策、缣帛,直到纸张(最高阶段)等材料之上所写的文字,即《辞海》说“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
如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明《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文献具备三个属性:1物质属性;2信息属性;3符号属性,即文字属性。
三个属性中,文字是第一位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 198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文献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强调文献是知识。
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127)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强调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
文献学第一章绪论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名,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国名,商王之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
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
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
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
现举几个例子: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
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
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文献学复习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GB“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ISBD:文献(item)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二、文献的社会功能1.保存文化遗产2.存贮和传递社会信息3.扩大人类交流4.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类知识共享5.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三、文献学的定义文献学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学历史、文献工作方法、文献交流和利用规律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学科、四、档案文献指在忠于原始档案信息的基础上,编纂、公布档案原文,或将档案信息内容经过不同形式的编辑加工后,转录到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出版物上,形成我们通称的文献作品。
第二章文献类型一、著述定义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才是“著作”“编著”是一种综合他人的著作材料,经过编辑整理,而成为体系化、并阐述作者个人简介的著作方式,其结果称为著作。
“著述”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专门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理论、明确概念,而自成体系的作品。
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均不应称为“著述”狭义的“著述”:著作广义的“著述”:编著、著作二、著述的类型1.文件2.理论著作3.通俗读物4.科技报告5.学术论文6.杂著三、编述的定义凡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的图书叫做“述”,也称“编述”四、编述的类型1.古书编述1)总集: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各家作品一般不是独立的书,但基本上是整篇的著作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
3)丛书:又称丛刊、合刻、丛刻、丛编、类编、汇钞、全书等。
是将若干种单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