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陵墓建筑03
- 格式:ppt
- 大小:18.22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陵墓建筑简介第一篇: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陵墓建筑的类型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典型建筑举例感悟及总结陵墓建筑的简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又称墓、葬、坟、墓。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所知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墓建筑的类型按建筑结构可分为: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按建筑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按使用人群可分为: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原始时期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创立阶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平面布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