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14.28 MB
- 文档页数:18
关键词:陵寝建筑陵寝秦始皇陵明孝陵摘要: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建筑格局和礼制规定设计、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其他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延续至阴间。
这些建筑群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即所谓的“陵寝”。
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并且以秦始皇陵、与明孝陵为例阐述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正文: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陵寝的建筑方式、格局、规模随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故中国古代各王朝帝王陵寝各具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宗庙、陵寝以及丧葬等等重要礼制变革的关系。
一、陵寝建筑的发展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坟墓建筑,而直至殷周时期,墓葬还是没有坟丘。
大约在孔子时代,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坟丘高 7 米,直径 55 米①,由此可证,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了坟丘很高的大墓。
随着墓葬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陪葬品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墓室规模不断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由于要靠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巩固建筑,因此挖出来的泥土却不能回填,便堆成高大的坟丘。
这样高大的坟墓看上去像土山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把这种大坟墓比作山陵,统治者高大的坟墓很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战国时代人们便索性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
因此,当最统治者活着预先建筑坟墓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吉利,也就隐讳地称坟墓为“陵”或“寿陵”。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