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舌诊
- 格式:docx
- 大小:149.85 KB
- 文档页数:8
四诊仪舌象操作规范一、舌诊技术原理舌诊技术原理是依据中医望诊理论关于将人体舌部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
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否则为对应脏腑机能异常为基础理论的。
应用Delphi3.0编程建立舌诊定量分析系统,其主要工作途径为:影像校正→影像单位换算→影象分割→〔舌色与苔色分析、舌形分析、苔质分析〕→归纳出健康人舌象标准分布的特点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规律性,以健康人舌象标准为判断标准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舌象特征通过JK-02采集器(高分辨率数码摄像机和环境光线处理机构)对人体舌部舌色信息、舌型信息、苔色信息进行采集。
将所得到的信息经主机对应3转换到“舌诊定量分析系统”自动与健康人舌象标准做辨识分析、表达,最终获得舌象诊断结论。
二、中医舌象诊断原理中医望诊理论认为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可以诊断人体疾病。
通过察看“舌苔”和“舌质”两方面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作为辨别病变的性质、病邪的浅深和病情的虚实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状况。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舌象操作:1、打开舌象球影响开关,屏幕自动弹出舌象采集窗口,选择遥控拍摄,弹出操作界面2、点击界面中的实时显示拍摄,患者将下巴放在舌象球采集口底托上,伸舌头舔舐下巴,并保持住配合医生采集舌象图3、点击屏幕舌象采集界面,ON自动聚焦,待采集框变绿色,点击操作界面黑色拍摄按键,采集完摄像图片4、关闭舌象采集软件,打开舌象检测软件,登录账号密码默认,登陆,点击初诊,填写病员信息,点击下一步5、点击采集舌象,选择确定,选择打开图片,在计算机D盘舌象照片中找到刚刚采集到的图片,按住鼠标左键截取整个舌头照片,点击截图,选择右侧截好的图片,点击分析舌象6、根据右侧下拉框中的选项处理舌象信息,没有的可以略过,填写舌象基本信息后,点击分析报告7、出现报告后点击两次返回,打印报告,选择PDF打印,以患者的名字保存在D盘舌象报告文件夹中,然后在弹出的报告中打印注意事项:1、检测前不喝酒及咖啡,不吃保健品。
察颜观舌识安康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舌象是人体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安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安康的面色。
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异,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
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安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缺乏而引起。
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
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
气血缺乏,必有虚寒。
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
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舌诊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觉。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枯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盛的表现。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质篇一、望舌象(又名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的经络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连,脏腑精气也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舌表现出来。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三方面。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
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化生。
所谓“胃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正常舌相是活动灵活,舌质淡红,舌面有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描写“淡红舌,薄白苔”二、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
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注意某些生理变异,知常达变,才能准确地判断舌象。
1.年龄性别因素年龄是舌象生理变异的重要因素之·。
如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薄,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些差异。
如《辨舌指南》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不同,故舌质亦异也。
”临床常见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临床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季节与地域的差别会产生气候环境的变化,引起舌象的相应改变。
中医四诊舌诊实验报告总结中医四诊之一的舌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舌苔、舌体的形状、颜色、湿润度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舌诊,探究舌象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首先,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舌体的形状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
正常情况下,舌体应该呈现出两侧对称、中央稍微隆起的形状,如果舌体有偏曲、偏移或者弯曲的情况,可能意味着与相应脏腑有关的问题。
例如,舌体稍微向左偏曲可能与肝经有关,而向右偏曲则与胃经有关。
其次,舌苔的观察也是舌诊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常情况下,舌苔应为淡薄、白色或微黄色。
过厚的舌苔可能意味着湿热病变,而舌苔缺失则可能显示胃液过多。
舌苔的颜色也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发黑可能是肾虚导致的,而苔色发红可能与心火旺盛有关。
此外,舌体的湿润度也很重要。
正常情况下,舌体应该湿润而有光泽。
如果舌体干燥起皮,则可能是阴虚或者气虚的表现。
湿滑的舌面可能与湿热有关,而粗糙的舌面可能是肺燥的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一些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舌象并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诊断结果,因为疾病的发展是综合性的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四诊方法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首先,观察舌头的根部,可以了解到体内的阳气和阴气的偏向。
根部较红可能意味着阳气偏盛,而根部较白可能表示阳气不足。
其次,观察舌头的质地,可以帮助了解体内的阴阳盛衰和气血充盈程度。
舌苔薄,触之有苔则表示阳气充盈,而苔质厚而柔软可能表示阴虚。
再次,观察舌苔的质地,可以了解到湿热的状况。
例如,舌苔黄且厚可能与湿热有关,而苔色白且厚可能与湿痰有关。
总之,通过对中医四诊之一的舌诊的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舌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然而,舌象只是中医四诊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式和病史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辅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 舌尖-舌中-舌根-舌侧 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心力衰竭,舌色紫暗,苔白腻。
提示痰饮内停、肺肾气虚,血行瘀滞。
10、淡紫舌淡紫舌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舌淡紫,苔薄白而湿润。
提示阳气不足,血行不畅。
11、淡紫淤堵舌本图患者月经不调(痛经),舌色淡紫,舌上有较多紫色瘀点,舌苔薄白而润。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临床常见的舌苔超清彩色图谱,有了这些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舌形和舌面1舌有红点——热盛内结舌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内热过盛。
舌尖、舌中、舌两边有红点、芒刺,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肝胆火旺。
2裂纹舌——精血亏虚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
舌苔白而又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3舌有齿痕——阳气虚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说明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
此舌象的舌质非常柔软,说明身体阳气虚,体能有所衰退。
4淡白舌——体内虚汗舌质淡白而胖嫩,是阳气虚衰所致;舌质淡白而瘦小,是气血亏虚所致。
淡白舌而属于机体虚证、寒证之舌象。
5红舌——有热邪舌尖红有芒刺表示心火上炎;舌色较红,舌苔黄且干燥表示内有实热;舌体红且舌苔少或无苔,则阴虚内热。
主热证,可能是身体积热过多,同时观察舌面上是不是有红点。
6绛舌——热邪较盛舌色红绛而舌体干燥,有芒刺或裂纹,为内热炽盛;舌色红绛而无舌苔且光滑,为胃、肾阴虚枯竭。
此舌象是热邪深入营血的表现,通常已经耗损津液了,色越深表示热邪越盛,病症越重。
7紫舌——血液循环不畅舌色青紫,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舌色紫偏红,可能体内积累了太多的热。
寒证、热证,或者瘀血证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舌象,主要由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
舌头的大小1胖大舌——内有虚寒注意观察舌头的颜色,舌苔以及舌面是否有红点等。
舌苔偏黄者,多属于心脾热盛;舌体肿胀而舌色紫暗者,多属于瘀血阻络。
2胖淡舌——阳气虚弱由于阳气虚弱,温煦、推动的功能受到影响,水液的输布功能减弱,于是出现舌体胖大且颜色淡白的现象。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望舌苔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燕化胃中食浊而产生。
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舌象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叉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机理分析】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
《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于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
苔质粗糙,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布露舌面的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中医舌诊望舌质(神、色、形、态)1,望舌色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淡白舌是虚寒证,气血两亏瘦薄形。
阳虚寒湿舌胖嫩,滑润多津齿痕明。
红舌主热分虚实,润燥色泽详辨之。
实热红干有裂刺,鲜红少苔阴虚舌。
绛舌里热色深红,干裂芒刺热入营。
少苔而绛虚火旺,阴竭枯萎镜面同。
青紫舌干属热极,淡紫湿润寒盛医。
青紫而暗有斑点,痛有定处是血瘀。
2,望舌形舌形----老嫩、胖大、肿胀、瘦薄、裂纹、芒刺、齿痕、舌下络脉舌体细嫩主虚寒,粗老坚敛实热烦。
瘦薄阴亏气血弱,胖大阳虚热湿痰。
裂纹白虚红主热,芒刺热盛发疹斑。
齿痕阳虚水肿病,光滑如镜阴精干。
舌态-----强硬、震颤、歪斜、萎软、短缩、吐弄舌强实证中风歪,痿软气血阴虚态。
久病肝风舌振颤,吐弄心脾热为灾。
短缩淡寒红绛热,胖滑痰湿正气衰。
(二)望舌苔1,望苔色-----白色、黄色、灰黑色白苔薄滑主表寒,表热苔见薄白干。
厚腐食浊滑痰饮,白砂白粉温湿缠。
(白痧白粉瘟疫缠)舌苔黄干里热蒸,深黄热重浅黄轻。
黄滑粘腻多湿热,焦黄燥裂腑实成。
灰黑苔主寒热极,灰轻黑重性质一。
热极津枯苔燥裂,淡嫩润滑虚寒居。
2,望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剥落苔、真假苔苔质必须综合观,实热苔黄舌红干。
虚寒苔白舌淡润,舌红苔白虚热痰。
苔薄邪浅厚邪深,干燥伤津润有津。
滑腻痰湿阴邪盛,厚腐食痰阳热分。
舌苔花剥胃气弱,光洁如镜竭胃阴。
有根坚敛实热证,无根浮涂胃衰因。
中医舌诊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1. 色泽:
- 舌质:
- 淡红色(正常):表明气血充足、正常状态
- 淡白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红色或绛红色: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红绛色或暗红色:可能表示瘀血或淤血,可能存在淤积或血液循环不畅
- 舌苔:
- 薄白或薄黄色(正常):表示正常健康状态
- 厚重苔(白色或黄色):可能表示痰湿积聚、消化不良或湿热之象
- 舌苔薄白或无苔:可能表示阳气亏损或气血虚弱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2. 形态:
- 舌体胖瘦:
- 舌体肥大: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或水肿
- 舌体瘦小: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舌体形状:
- 长舌:可能表示寒湿积聚或内寒外湿之象
- 厚舌:可能表示湿热内蕴或热毒之象
- 瘦舌:可能表示气虚血虚、阴虚火旺之象
3. 湿症表现:
- 舌苔厚重:可能表示湿痰、湿热之象
- 舌体胖大、湿滑:可能表示湿邪较重、湿痰重
- 舌体淡白、舌苔薄白:可能表示湿邪不重,体内湿气较轻 - 其他湿症表现:如体重过重、疲劳感、纳差等
4. 火症表现:
- 舌质红绛: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尖红或齿痕明显:可能表示心火旺盛或肝火旺盛
- 其他火症表现:如口干、咽干、口舌生疮等
以上仅为常见中医舌诊模板,具体舌诊还需结合其他体质及症状表现综合判断。
若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中医四诊—舌诊主讲:李雪英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
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
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
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
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
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
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
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
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
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舌象与诊断】】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1、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2、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主病: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
中医四诊—舌诊主讲:李雪英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
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
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
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
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
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
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
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
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
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二>望舌象的影响因素1.光线: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
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4.辨染苔:某些食物、药物可影响舌苔颜色,造成辨色假苔,应注意问诊鉴别。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复方甘草片可染成黑色舌苔;——黄连、核黄素可染成黄苔;——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腻;——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另外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变化。
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
5.刮舌与揩舌:为观察舌之润燥、苔之松腐坚敛、有根无根,常需刮舌与揩舌以利观察。
如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以观察舌苔是否易刮揩去,露出舌质的本色,及刮、揩后舌苔复生情况;也可了解舌苔燥裂程度。
6.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可随四季变换而稍有变化。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秋季燥胜而苔多薄多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一天昼夜交替,舌象也有不同:——晨起舌苔略厚,色暗滞;——活动进食可使舌象恢复红活薄润。
——张口呼吸,舌苔薄易燥;——过度用力舌质骤红;——过量烟酒,舌色也易变化失常。
7.年龄与体质:常人因年龄增长,舌象也呈现规律变化。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而患病则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
常见舌生白衣白膜,或白屑如未。
——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
男女体质禀赋不同:——男子气壮,血不易瘀,故若见瘀血舌黑多属危症;——女子经水适来适断,舌象也相应变化,病理也常见瘀血舌黑。
——另外肥胖之人舌多略胖而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偏红。
<三>望舌苔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
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
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
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
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
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
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
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
首先了解苔色:1、望苔色(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
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
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
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
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
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
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2、望苔质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
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
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
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
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
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
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
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
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
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
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
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
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
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
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
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
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
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
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
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
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
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
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
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二、舌诊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的舌质、舌苔、形态及其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