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 格式:xls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舌象《中医诊断学》望舌部分知识在《中医诊断学》中属于重点、难点,知识比较琐碎,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考试的时候也经常考;为了方面大家记忆,在这里单独把“舌色变化”部分知识拿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大家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一)淡白舌(1)表现特征:淡白舌指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者(枯白舌)的表现。
(2)临床意义: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气血两亏,血不荣舌,或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故舌色浅淡。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1)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为阳虚水湿内停。
2)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二)淡红舌(1)表现特征:淡红舌指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的表现。
(2)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多见于正常人,或病之轻者。
淡红舌为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若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舌色仍可保持正常。
(三)红舌(1)表现特征:舌色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的表现。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
(2)临床意义:红舌主实热、阴虚。
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或阴液亏虚,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1)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2)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多属实热证。
3)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
4)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5)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属虚热证。
(四)绛舌(1)表现特征:绛舌指舌色较红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的表现。
(2)临床意义: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来。
其形成是因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或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
1)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多属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欢迎大家来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舌诊的内容。
以下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望舌质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方面,以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感衰。
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
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以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
舌诊时,必须全面观察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来说,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三)舌象的生理性变异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
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了解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原因及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才能知常达变,避免误诊。
1.年龄、性别因素年龄是舌象生理性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由于先天禀赋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
《辨舌指南》曰:“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
”临床肥胖之人舌质多见胖大而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诊断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主要辨证要点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人体内脏功能的变化及病理情况。
以下是舌诊的主要辨证要点:1. 舌苔的颜色:- 白苔: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
常见于脾胃虚弱、气虚等情况。
- 黄苔: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湿热病变、黄疸等情况。
- 黑苔:表示病邪内陷,常见于热毒病变、中毒等情况。
- 脱苔:表示气血亏虚,阳气亢盛。
常见于虚热亢盛、津液不足等情况。
2. 舌苔的厚度:- 厚苔:表示病邪重症,常见于湿热病变、痰饮内蕴等情况。
- 薄苔:表示气血亏虚,阳气亢盛。
常见于气虚、阳虚等情况。
3. 舌质的颜色:- 淡红舌:表示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情况。
- 暗红舌:表示湿热病变,火热病邪内蕴。
常见于湿热病变、炎症等情况。
- 红绛舌:表示热症体质,炎热病邪侵袭。
常见于实热、炎热等情况。
- 淡白舌: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
常见于气虚、贫血等情况。
4. 舌体形态:- 舌红:表示病邪内炽,热症病变。
常见于热病、炎症等情况。
- 舌胖大:表示湿痰重浊,脾胃湿气重。
常见于湿痰、脾胃虚弱等情况。
- 舌紫:表示血液循环障碍,气血瘀滞。
常见于血液循环不畅、气滞血瘀等情况。
- 舌细长:表示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情况。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需要结合其他病症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准确的辨证施治。
在舌诊过程中,对于舌苔的颜色、舌苔的厚度、舌质的颜色以及舌体形态等要素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中医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诊断学--舌诊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如《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
《灵枢·经脉》日:“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等。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匮要略》指出“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一为有瘀血。
”以舌青作为有瘀血的依据。
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记载舌象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机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
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验齿尤为重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舌诊的研究更加深人.开展了舌诊现代化、客观化的研究,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拓展。
第一节舌诊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舌为一肌性器官,由黏膜和舌肌组成,故《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领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其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拌和食物,协助吞咽。
《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
”舌肌是骨骼肌,呈纵行、横行和垂直方向排列,使舌自由地伸缩、卷曲,柔软而无偏斜,保证了舌的功能活动。
舌的上面叫舌背,中医称为舌面,下面叫舌底。
舌背又分为舌体和舌根二部分,舌体和舌根之间有一条人字界沟。
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故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第一节舌诊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舌体肌肉、血脉组成舌舌苔丝状乳头形成(胃气所生)舌底舌下静脉等二.舌诊的原理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足三阴经、心经连于舌;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肝肾。
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舌的体位,伸舌的姿势。
(二)诊舌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二、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1.诊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
诊舌体包括舌体的色、形、态、神。
诊舌苔包括苔质、苔色。
2.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
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
(二)正常舌象1.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2.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
变异因素有年龄、体质、性别、气候等。
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
第二节望舌质一、舌色舌色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1.舌象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2.临床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二)淡白舌1.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称为淡舌;舌色白,几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2.临床意义:(1)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面润而不滑。
(2)阳虚: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面滑润。
(三)红舌1.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
2.临床意义:主热证。
包括邪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四)绛舌1.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2.临床意义:主热证。
包括里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和热入营血。
【医学】医学笔记——中医诊断学总结(舌诊)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淡红舌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常人,气血调和。
病轻。
淡白舌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气血两虚、阳虚、寒实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寒实或亡阳枯白舌舌色白,几无血色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红舌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主实热、阴虚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②实热证:舌体不小,色鲜红③心火上炎:舌尖红④肝经有热:舌两边红⑤虚热证: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绛舌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热盛、阴虚火旺①热入营血:舌绛有苔②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③血瘀:舌绛少苔而润紫舌①全紫舌: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②淡紫舌:淡而泛现青紫③紫红舌:红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①瘀血: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②青紫舌: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③淡紫舌:阴寒内盛、血瘀、阳衰而泛现紫色④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⑤斑点舌:局部青紫色斑点④紫红舌、绛紫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实证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虚证胖舌舌淡胖嫩(阴证)脾肾阳虚舌红胖大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先天性舌血管瘤无全身辩证意义瘦舌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点刺舌舌红而生芒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裂纹舌舌红降而有裂纹热盛伤津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脾虚湿盛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称先天性舌裂齿痕舌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先天性齿痕舌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痿软舌伤阴气血俱虚舌痿软,淡白无华气血俱虚舌痿软,红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热灼津伤舌绛而痿:阴亏已极舌红干而渐痿肝肾阴亏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阴亏已极舌强硬,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舌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舌强,语言蹇涩,伴肢麻、眩晕中风(先兆)歪斜舌中风、喑痱、中风颤动舌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久病舌淡白,颤动血虚动风新病舌绛,颤动热极生风舌红少津,颤动阴虚动风、肝阳化风酒毒内蕴吐弄舌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热甚动风先兆小儿智力发育不全短缩舌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热极伤津痰浊内阻舌短缩,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舌短缩而胖,苔黄腻脾虚,痰浊舌短缩,红绛干燥热盛伤津先天性舌系带过短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薄、厚苔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薄苔正常舌苔厚苔痰湿、食积、里热由薄转厚: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