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观察法
- 格式:ppt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六章观察法与测验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概念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包含三个要素: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和观察对象的状态。
二、观察法的类型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不借助仪器,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来进行观察。
2.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
3.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无结构观察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
4.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很高。
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它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要求取样有代表性。
5.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
比如对某个学生的行为观察,规定每周一观察一次,这就是定期观察。
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
三、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观察对象的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高。
观察法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观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同时观察的样本数小(样本容量小),观察的材料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等。
第六章观察法第一节简介一、含义:不通过询问和交流而系统地记录人、事件的行为模式过程。
可以通过人或机器来完成。
二、条件:(1)所需信息是可以观察到的,或可以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推断出来。
如一位调研员不可能通过观察搞清某人为何卖切诺基而不是其它车。
但可以从观察统计客流量。
(2)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重复性的、频繁的或在某些方面可预测,否则观察法的成本将非常高。
(3)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相对短期的。
观察顾客购买一栋房子的整个决策过程就太长了。
三、种类:调研者有许多种观察方法可供选择。
问题在于,对于某一特定的调研刊题,从成本和数据质量的角度出发,如何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大致可以从5个方面对观察法进行分类:自然的与经过设计的观察、公开观察与掩饰观察、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人员观察与机器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1·自然的与经过设计的观察统计在特定时间内有多少人使用某个银行的驾车者服务台,是一个有关完全自然状态观察的很好的例子。
观察者在他们所感兴趣的行为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那些被观察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受到观察。
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招募一些人在一个模拟超市(在市场调研区设几排货架)中购物,以便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
在此情况下,有必要让被招募的人至少知道他们是在参加一项研究。
给参与者每人一辆购物车,并告诉他们随意测览货架,挑选出他们平时常用的商品。
调研者对于所要研究的多种商品可以更换不同的购买展示地点。
观察者记录下购物者在被测商品前滞留了多长时间,以及此种商品被实际选择的次数,从而对不同展示品的效果形成一定的概念。
一种经过设计的环境使调研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对购物者行为有影响的外在因素,或对此种行为进行解释。
此外,模拟环境还可以加快观察数据的收集过程;调查者不必非得等到真实的事件发生,而可以通过指导参与者从事特定的行为来代替。
由于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进行更多的观察,因而能够收集到较大的样本数据或能更快地收集到目标样本数据,后者将有效地降低调研活动的成本。
第六章观察法和测量法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概念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情感性、重复性和目的与计划性的特点。
直接性即指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直接接触与联系;情感性指观察者往往容易受到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先入为主”成见的影响;重复性是说,观察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详细观察,才能避免表面化和片面化。
目的与计划性是指观察法不同于日常教学的观察,日常教学的观察大都以随机性、即时性的观察为主,而观察法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特殊选择的需要、发现一些内容的情况、回答特定范围的问题。
所以观察法需要事先进行研究设计,突出目的地性和计划性。
观察法包含三个要素: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和观察对象的状态。
作为观察研究的手段,要求敏锐、仔细、准确。
研究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宽的视野,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以及借助各种现代的技术手段,提高观察的精确性、系统性、全面性。
观察的对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教育活动中的人和教育活动。
观察对象的状态应该维持在一种“真实状态”,不致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干预或控制,而处于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
保证真实状态下的观察结果。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高。
观察法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观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同时观察的样本数小(样本容量小),观察的材料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等。
所以,受局限性影响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二、观察法的类型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不借助仪器,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来进行观察。
直接观察比较简便,但人的视野与精力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间接观察适于客观记录和多角度的观察,但使用仪器往往比较麻烦。
2.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六章观察法与测验法一、名词解释:1、参与性观察------是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
2、非参与性观察------指不介入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而是冷静旁观。
3、有结构性观察------是指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4、无结构性观察------是指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
5、时间取样------是指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事件取样------是指选取某一类事情作为观察的对象。
7、观察策略------广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运用观察法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狭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
8、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
9、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较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
10、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
11、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是指每一题目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
12、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是一个标准测验量表所必须的。
13、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14、再测信度------同一测验前后两次施测于同一组被试,根据受测者前后两次测验分数计算所得相关系数为再测信度。
15、复本信度------如果测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先后对一组被试施测两个复本测验,这样可得到两个分数,两个分数的相关系数,称为复本信度。
16、分半信度------当题目数相当多,又奇偶题同质,在没有复本的情形下欲考察测验的信度,通常是将受测者的分数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计分,然后选用恰当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称为分半信度。
第六章观察法关于社会现象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问”;另一类是“看”。
前面,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我们已经知道如何通过“问”来收集资料。
但通过“问”来收集资料,无论如何没有通过“看”得到的资料那么直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看”是调查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接触和体验来收集资料,最为直接。
所以这一章我们来学习观察法。
6.1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一、社会调查中的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研究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最平常的手段。
观察,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日常生活的观察;二是科学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醒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观察:出门看天,低头看地,游玩时东张西望,与人打交道时察言观色。
只要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就是观察。
但在社会调查中所讲的观察,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本能的这些观察不是一回事。
那么在社会调查中,观察法有哪些特点呢?首先,科学始于观察。
社会调查中所讲的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那种观察有很大不同。
观察法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有组织的收集信息,所以必定会留下记录在案的结果,和累积的可供科学研究的系统资料。
因为使用观察法的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科学认识活动,所以其观察结果受观察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影响颇大。
在社会调查的观察中,观察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因而,观察者的存在、观察过程的进展,都将影响被观察者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影响观察结果。
这种情况在诸如物理、化学等实验观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如何克服因观察者存在而带来的偏差,是观察法要克服的重要难题。
因为观察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所以社会调查中的观察是指现场调查或实地调查,它特别强调要让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
二、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观察法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其优点是:(1)能比问卷法、访谈法得到更直接的原始资料。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科素养整合与提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北师版)一、引言数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现象、问题和趋势。
在数学学科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实际问题的素材,并且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本章将介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强调学科素养的整合与提升,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据的收集2.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特定对象或现象,我们可以获得相关的数据。
观察法一般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形式。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在特定的场景中亲自观察并记录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一堆苹果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记录这些数据用于后续分析。
•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通过特定设备来获取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在超市购物时的购买行为,通过收集购买的物品种类和数量等数据来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2.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进行实验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通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我们可以获得相关的数据。
实验法的特点是能够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从而准确地收集数据。
实验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2.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条件和观察指标;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验证某种因果关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获得相关数据。
三、数据的整理3.1 数据的分类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类型。
•定性数据: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数据,通常是无法用数值来表示的。
例如,人的性别、颜色的好坏等都是定性数据。
常用的整理定性数据的方法包括绘制频数表和制作条形图等。
•定量数据:定量数据是数值型的数据,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比较。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等都是定量数据。
第六章观察法6.1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科学观察·观察法的分类·社会调查中的观察6.2 参与观察与实地研究观察者的现场角色·对实地研究的评价·实地研究的适用·扎根理论·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6.3 实地研究的实施选择研究背景·进入现场·建立信任关系·做好实地观察和田野笔记·退出研究现场6.4 神秘顾客暗访调查隐蔽观察·神秘顾客法及其适用·神秘顾客暗访的实施·沃尔玛的神秘顾客调查6.5 自然观察实例用科学呵护自然·用影像保护野性中国一、填空题1.(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资料。
2.“看”的自然延伸,即(感官观察)。
3.“看”的第二次延伸,即(仪器观察)。
4.在社会调查中,我们重点要在(自然观察)的意义上去理解观察法。
5.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充当(完全参与者)、名义参与者、(交往非参者)与完全参与者这四种角色。
6.采用完全非参与者角色进行观察,观察者在距离被观察者很近的地方观察,但对被观察者及其活动不表露任何兴趣,只听,只看,这种方法是(近距冷淡法)。
7.采用完全非参与者角色进行观察,观察者在距被观察者较远的地方,借助望远镜等仪器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是(远距仪器法)。
8.采用完全非参与者角色,参与观察之初,研究者要尽快进入角色,即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将语言、行为、生活方式都同化于观察对象及其社区,以达到(移情)理解。
9.采用完全非参与者角色,在对观察的现象和行动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时,要随时跳出角色,恢复到研究者之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发掘其所具有的客观含义,达到(超脱)理解。
10.采用完全非参与者角色,移情理解是一把双刃箭,所以(超脱理解)是实地研究必须把握的另一方面。
11.实地研究是以(参与观察)为轴、其他方法配合的多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