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胃脘痛患者辩证施护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2.胃脘部疼痛常见的有脾胃虚寒,瘀血阻滞,胃阴不足.寒邪直中,寒滞不化,食滞不化,痰食阻滞,肝胃不和等几种情况。
(1)寒邪直中:多见于急性腹痛。
天气寒冷,又吃冷食,突然剛烈腹痛,拒按,手足冷,脉沉迟或弦紧等寒邪人中,饮食停滞者,温中攻下,用中成药“一把抓”,一次1袋。
或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大黄3克,细辛3克,附子9克,干姜9克,川椒9克。
并配合灸中脘、神阙,针足三里、中脘、梁门,不效配刺十二井穴。
夏季饮食不当,内受寒湿,突然剧烈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
脉弦紧或沉伏等寒暑之证者。
温中化暑。
射雄丸,一次1包,或紫金锭,一次2块,研化服。
曲泽、委中放血,或十宣放血。
吃冷食或着凉后,突然胃脘及脐腹部剧烈疼痛,腹泻或不泄泻,喜按,脉弦紧或沉迟。
脾胃虚寒者,温中散寒。
附子理中汤:附子9克,干姜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甘草9克;不泄泻,而有暖气或轻微呕吐者,丁蔻理中汤。
(2)脾胃虚寒:多见于慢性的胃脘疼痛。
这类证候总的特点是慢性持久发作性的胃脘疼痛,秋冬天气变冷后发作较频繁,遇冷或吃冷食后疼痛发作,其中常见的有三种情况:①胃脘冷痛,痞满,手足冷,脉沉迟或弦紧等脾胃虚寒肴,温中健脾,附桂理中汤:附子9克,肉桂9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9克;嗳气,胃脘满胀较重首,加丁香9克,砂仁9克,木香9克,陈皮9克;有烧心.泛酸等嘈杂证者,加吴萸9克,川椒9克。
②胃脘疼痛,饥饿时发作,少吃东西后好转,吃冷食后往往疼痛加重,肩背沉重,下肢偶有轻度浮肿或无浮肿,手心热而肢冷,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涩不调或右脉弦左脉沉,右尺大于左等脾胃虚寒,而木邪乘土者,健脾温中而抑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5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生姜3片,大枣7个。
当归9克。
若夜间疼痛经常发作者,加丹参15克,灵脂9克,蒲黄9克;兼胀满者,加檀香9克,砂仁9克;胃脘满胀,有轻微压痛,大便干者,加瓜蒌30克。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463000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摘要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关键在于胃气郁滞,升降失调,不通则痛。
其不通之因,或因于实,如气滞、郁热、血瘀、食停、湿阻;或因于虚,如气虚、阴虚、阳虚,临床上虚实往往兼夹。
所以只有根据病因病机实施正确的辨证施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胃脘痛辨证施护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脘痛是有区别的。
详其所由,不外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内伤七情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认真做好本病的辨证施护,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袭人体,犯于胃腑,气机郁滞,胃失和降,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但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的外邪亦有不同。
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署湿秽浊。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损伤胃气;或嗜好肥甘油腻之品,酿生湿热;或恣食醇酒辛辣刺激之品,戕伤胃阴;或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胃阳,凝滞气机,均可导致胃痛等证候。
情志失调:七情不畅,忧思恼怒,肝气郁滞,疏泄失调,横逆犯胃,胃气壅滞,气血违和,不通则痛。
气为血之帅,如气郁日久,血行不畅,停而为前瘀,可形成瘀血阻胃之候;气有余则化火,如肝气久郁,化而为火,则形成胃郁热之证。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胃痛的程度、性质及舌苔、脉象、全身情况,疼痛发作与气候、情绪、饮食的关系,明确病变之新感内伤和寒热虚实。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主讲人:杨小莉2013-3-18•概念: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虚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湿盛困脾,胃虚不能纳谷,胃燥伤脾,脾胃虚而肝乘之则气滞血瘀。
脾喜燥恶湿,脾湿盛故以三仁汤加减,芳化燥湿;胃喜润恶燥,胃阴虚故以养胃汤化裁,以清心养胃;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故以丹参饮金铃子散疏肝化瘀。
•【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3.心理社会状况、•4.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饮食停滞证•【胃脘痛的常见辩证分型及辩证施护】•1.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痛缠绵,得食痛稍减,喜暖喜按,脘腹胀满,泛吐清水,纳呆,乏力。
手足欠温,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以温运脾阳,健脾和中。
•辩证施护:(1)患者应注意休息和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2)饮食免劳、宜温,可食羊肉、狗肉、雀肉、及姜,葱、蒜等。
少量多餐,中药汤剂温服。
(3)痛时可用热水袋热敷上腹部。
或服生姜汁温胃止痛。
•2 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部胀痛,按责痛甚,痛连两肋,易怒、纳呆、食厚饱胀、口苦。
嗳气反酸。
舌戏苔黄,脉弦。
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消痞。
•辩证施护: (1)针对患者焦虑原因,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使其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给予瘦肉,鱼、鸡汤等易消化食物。
尽量少食或不食宜产气食物,如南瓜、芋头、马铃薯等。
禁食肥腻煎炸食物。
(3)适当进行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泛酸、嘈杂、口干苦、心烦、大便秘结、脉弦数、苔黄腻。
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辩证施护(1)注意休息,避免情绪刺激,避免劳累。
(2)饮食以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3)可针刺足三里,中脘、或按摩上腹部以止痛。
•4.饮食停滞型症见暴饮暴食后,胃脘部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中医药辩证治疗胃脘痛经验638406 四川武胜万隆中心卫生院冉崇伟胃脘痛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证等病种,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中阳素虚等四个方面。
胃失和降是其病机,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胆、肺密切相关。
在辨证施治上主要是理气和胃,其次是在正虚夹淤、阴阳四时的变化中应坚持“凡治脾胃、当调理肺气为先”的明训。
脾阴胃阳、一清一运、清运之功,均赖肺气之肃降,如此以通为顺的治疗大法用在胃脘痛的治疗上,其临床效果颇具特色,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必须准确2、正确立法是选方用药的关键3、一个加减必须体现一个兼证的治法4、玩固性胃脘痛必须与中医药的其他治疗方法相配合。
5、虽然临床有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淤血犯胃、脾胃虚寒等证型(参见第七版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但不必拘于一方一法。
当以通、顺为要,选方四逆散为基础的治疗方剂,对症加减,才是紧贴胃脘痛的病机,取效快切的捷径。
6、病案举例张某、女、43岁,2004年4月就诊。
平素性情抑郁、脘胀嗳气、口苦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前医用理气消胀之法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反见口干口苦加重,胃脘隐隐作痛,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弦细。
识之理法方药有悖。
拟诊为胃脘痛(肝胃不和兼脾胃素虚),投四逆散与养胃汤治疗,日1剂,水煎沸后文火再煎25分钟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3剂痛止,知药奏效,守方10剂,病告痊愈。
后以香砂六君子汤15剂散后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从病案中可以看出:临床患者,并不是一病一证。
该患者除有肝胃不和的症状外,还有脾胃阴虚的表现,且久病必夹淤(这是古人的明训)。
前医单用理气消胀之法故效果不显。
余治胃脘痛常将患者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详细询问病史,审症求因,复杂病症,合方施治,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归、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调理脾胃,甘草和胃缓急止痛,生姜乃止呕之圣药,温胃调中。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
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
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
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
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
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
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
胃脘痛的辨证护理体会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刺激、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虽然病因多样,但共同之处在于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现将护理胃脘痛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护理1.1 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居住环境)安静及清洁,避免不良刺激,注意生活起居规律,注意天气变化,提醒患者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凉。
平时应加强锻炼,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每天早晚摩腹揉脐,既保持大便通畅,又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1.2 饮食护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脘痛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失调,进食无规律或进食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常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故要按时进餐,饮食以软、烂、少食多餐为原则,勿过饥过饱,勿过冷过热,忌辛辣、油腻、生冷之物,戒烟酒。
1.3 情志护理:临床中,有些患者由于突然发病或疼痛,常精神过度紧张,存在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治疗一段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对治疗产生怀疑,或者由于对经济及预后等方面考虑过多,表现为精神忧郁或烦躁易怒。
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脾胃互为表里,肝气郁结可以犯胃,即情志因素可以加重胃脘痛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及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要关心和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反复进行开导安慰,认真回答患者的问题,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机体气血运行阻滞,脉络不通,加重病情等;积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疗。
当患者部分症状缓解时,要及时肯定治疗效果,症状有反复时要和患者一起分析原因,使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
1.4 随时观察病情:要注意胃脘痛的部位、性质、规律,以协助医师诊断和治疗。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及护理指导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医护配合,相须相使,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本症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l5~30岁5例,3l~40岁16例,41~50岁4例,51~6 0岁3例,60岁以上2例。
2病因分析2.1饮食伤胃: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
2.2寒邪犯胃:由于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吹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2.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2.4脾胃虚寒:由于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
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3分型辩证施护3.1寒邪犯胃:辩证施护:保暖,避免寒邪入侵,病室应向阳,室温可达26~28℃,多加衣被。
痛时可在胃脘部放置热水袋或稍进热饮。
饮食应给温、热、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忌生冷饮食,如:凉菜、水果等。
因这些食物多性寒,遇寒则胃痛增,保温则胃痛减。
轻症者:在轻症施护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兼见风寒表症者可内服生姜、胡椒汤散风寒,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3.2饮食伤胃:辩证施护:调理饮食,应少食多餐,以软、烂、细为原则。
避免过饥过饱、进食无定时、过冷过热、带刺激性的食物。
必要时可暂禁食,待疼痛缓解后,先以素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食量而至恢复正常。
还可以试用探吐法,以消毒压舌板包以无菌纱布刺激病人的咽喉部,使病人将积食吐出,或用一些宽中理气消食之品,如:萝卜、橘子、苹果、山楂等。
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消食导痞、宽中理气而止痛的效果。
3.3肝气犯胃:辩证施护:做好心理护理,给病人多做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解除顾虑,达到心情舒畅。
嘱患者家属不要惹之生气,护士在护理此类病人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态度和蔼。
因病人烦躁易怒,要使其心平气和、情志畅达、戒怒、远酒,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切勿过饱。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的辩证施护胃脘痛的辩证施护一、肝胃气滞证:1、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
2、护理措施:(1 )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半流质饮食、软食,减少胃的负担,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
疾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
(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3)若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
(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痛,助消化(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要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因蛋白质与胃酸中和,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能保护胃黏膜不受过多胃酸的损害,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肝胃郁热证 1 、主症: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1 / 4便干燥,舌质舌苔黄,脉弦或数。
2、护理措施:(1 )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影响,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饮食。
(2)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类壅阻气机的食物及辛辣、燥热之品。
(3)有热者饮食宜清凉,易消化,多饮水,忌食煎炸、肥甘厚腻之物。
(4)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
(5)适当进行锻炼,如气功、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三、脾胃湿热证 1 、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张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730020【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中医胃脘痛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系统疾病。
是一种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胃脘痛常容易因受凉、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因此护理工作者根据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中药外治法,合理饮食调护,情志调护,起居管理,,等措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辩证施护中医所指的胃脘痛,涵盖了西医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慢性发病,反复难愈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临床上,胃脘痛可以辩证分为寒邪犯胃,肝气犯胃、肝胃湿热、脾胃虚弱等型。
现就中医综合护理不同证型胃脘痛的方法概述如下。
1.中医外治法:1.1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将中药研成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内置药末,敷于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胃脘痛。
1.2离子导入疗法:用中药电敷中脘穴治疗急性寒症胃脘痛。
1.3针灸疗法:用艾条温针隔姜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1.4穴位按摩:选取内关、足三里、合谷用手拇指腹按摩,每日2-3次,每穴10-15分钟【1】。
1.5中药烫疗:选用大黄、当归、红花、干姜等活血温经、祛风镇痛的中药用高度酒浸泡1-2个月,取药渣300-500g棉布包裹。
每次烫疗可以加入药酒和水适量,用微波炉加热,烫神阙穴或上腹部,至药包冷却【2-3】。
2.情志疏导:中医理论认为忧思对人的脾胃功能有不利影响,因而,对于胃脘痛患者,应注意情志疏导,,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开解内心烦忧,因此,应多给予患者关怀体贴,消除焦虑紧张情绪轻质的目的。
提高患者对诊疗的满意度,以此达到减少情绪波动,调畅的目的【4-5】。
3. 饮食护理3.1 寒邪犯胃: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通减,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护理时必须注意妨害保暖,可予热水瓶温敷神阙穴。
予足三里温和灸法,亦有效果,饮食宜给予热饮,如生姜红糖茶、姜韭牛奶汤、羊肉汤、良姜牛肉汤等有温中散寒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
180例胃脘痛患者的辩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24-0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病愿因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寒邪直中、气机紊乱、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或湿热内阻、食滞虫积、及气血凝滞所致。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胃脘痛患者180例,男性115例,女性65例,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40岁,其中肝气犯胃56人,饮食伤胃60人,脾胃虚寒36人,胃阴不足28人。
住院期间,,经过医生的辨证论治及护理人员的辨证施护,痊愈165人,好转15人。
住院时间最短7天,最长21天,平均住院14天。
2.辩证
2.1 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嗳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
舌苔薄白,脉沉弦者多为气滞;痛势急迫,胃中灼热,噪杂吐酸、口干而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多为火郁;痛如锥刺并有定处而据按,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质紫,脉涩者,多为血瘀。
分析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则伤肝,肝失疏泄,横逆范胃,气机阻滞,胃痛乃作。
气滞日久,必致瘀血内结,
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胃阴耗伤,胃络失养,亦可致痛。
2.2 饮食伤胃
主证胃脘胀满而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弦。
分析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忽饥忽饱,或时冷时热,均可损伤脾胃,令食滞不化,气机不利而致病。
2.3 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喜按喜暖,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寒凉,寒邪内客于胃,寒凝气滞,开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痛。
2.4 胃阴不足
主证胃脘灼痛,噪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微细数。
分析久病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胃阴素虚或久病伤阴,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脘作痛。
3.辩证施护
3.1 病情观察
3.1.1 询问发病之缓急,区别实证与虚证。
3.1.2 遇寒则痛,饥时发作,喜温喜按者多为虚证,情志不畅,肝火内盛者多为实证,恶热者多为实热证。
3.1.3 肝气犯胃者应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饮食伤胃者应消食导滞;脾胃虚寒者应温胃健脾,散寒止痛;胃阴不足者应养阴益胃。
3.2 一般护理
3.2.1 生活护理胃痛患者应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
病室要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换气或定时消毒。
注意保暖,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外感寒邪。
3.2.2 饮食护理胃主受纳,饮食不节或冷热无度均可伤胃,所以胃脘痛病人必须注意饮食调护,采用“定时、定量、定性”的饮食原则,不可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寒热不均,忌食寒凉、辛辣、油炸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食物。
肝气犯胃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茶、咖啡等刺激食物。
注意口腔卫生,胃酸过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吐血、便血者。
应密切观察出血的情况,暂停饮食,定时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等,是重症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饮食伤胃者应控制饮食,必要时可暂停饮食,待疼痛缓解后,给予素淡流食或半流食,逐渐增加食量,直至恢复正常。
进食不久者也可用探吐法,使病人将食物吐出,胃痛可缓解。
可食用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宽中理气消食之品,促进食物消化。
脾胃虚寒者饮食和中药宜偏温热服。
胃阴不足者应多食新鲜水果,忌食辛辣、坚硬、刺激性食物。
3.2.3 心理护理胃痛较剧者,常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应做好安慰和必要的解
释工作,以及对该病知识的宣教。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克服紧张焦虑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有力疾病的康复。
3.2.4 情志护理肝气郁结会使情志不舒,影响脾胃的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失常也会影响消化功能,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情志调节,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胃痛发作机会。
3.2.5 给药护理遵医嘱按时给药,并向病人说明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严格遵守用药的禁忌症,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治疗阴虚胃痛的中药宜偏凉服,其他的胃痛中药皆应偏温服。
3.2.6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胃脘痛效果较好。
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肝郁气滞胃痛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饮食伤胃可用泄法取足三里、内庭、太冲等穴。
脾胃虚寒可针刺内关、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也可神阙穴隔姜、隔盐灸,可治大便溏薄。
胃阴不足可针刺脾胃、交感、神门等耳穴,用毫针浅刺也可加电针。
3.2.7 健康指导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3.2.7.1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护,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以免因饮食不节而致胃痛再发。
同时,避免外感寒邪。
3.2.7.2 胃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患者,饮食调护尤为重要,必须养成“定时、定量、定性”的良好饮食习惯,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心态平和,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绪,避免七情刺激而加重病情。
3.2.
4.3 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病情。
3.2.5 加强体育锻炼,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