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DNA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90
重组dna技术名词解释重组DNA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也称为基因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
它是通过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进行拆解、重组和重新组装,从而实现对基因组的改造和修饰。
这项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类研究基因功能、疾病治疗、生物制药、作物改良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突破。
重组DNA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步骤和相关名词:1. DNA提取:从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中获得DNA的过程。
可以利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来提取DNA。
2. DNA片段:在重组DNA技术中,DNA通常被切割成较小的片段,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这些片段通常由限制性内切酶所切割,生成具有特定序列的片段。
3.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方法。
通过选择性提取DNA片段并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循环的核酸扩增过程,可以快速地扩增DNA片段。
4. 限制性内切酶:一类能够识别特定DNA序列并在酶切位点上切割DNA的酶。
它们广泛应用于重组DNA技术中,用于切割DNA分子,生成具有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的片段。
5. DNA连接酶:是一类酶,能够通过酶的相关活性将两个DNA分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在重组DNA技术中,DNA连接酶通常与DNA片段一起使用,实现DNA 的重组和重新组装。
6. 基因库:基因库是指以DNA分子形式保留的大量基因信息的储存体系。
它可以是基于细菌或质粒的载体系统,也可以是基于大规模的DNA文库系统。
利用基因库,可以对基因进行检索、扩增和分析。
7. 遗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操作,使其获得新的特性或表达更多的有益蛋白质。
遗传工程可以用于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以实现对生物体的有目的的改造和利用。
8. 基因敲除:一种通过重组DNA技术将目标基因删除或失活的方法。
通过敲除特定的基因,可以研究和验证其功能,进而深入理解这些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dna重组技术名词解释
DNA重组技术是指通过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进行拼接、融合或交换,创造出新的基因或基因组的过程。
以下是与该标题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重组DNA:指从不同来源的DNA分子中获取的DNA片段,这些DNA片段可以来自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胞、不同组织或不同来源。
2. 基因重组: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基因组合或序列替换,导致新的基因产生或改变生物的性状。
3. 基因编辑:指使用CRISPR等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精确地剪切、删除、替换等操作,以调节或改变生物的性状。
4. 基因组重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组重组,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5. 非同源重组:指重组DNA中不同的DNA片段之间的非同源性结合,这种结合可能会导致新的基因产生或改变生物的性状。
6. 同源重组:指两个DNA分子中的相同序列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通常不会导致新的基因产生或改变生物的性状。
7. 基因表达:指DNA信息被转化为蛋白质信息的过程,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8. 基因敲除: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去除目标基因的表达,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过程。
9. 基因修饰:指对目标基因进行修饰,以改变其表达水平、稳定性或活性等特性。
10. 基因转移:指将从父或母物种中获得的DNA片段转移至另一个物种中的过程,通常用于改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DNA重组技术在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基因编辑、基因敲除、基因修饰、基因转移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探究生命的奥秘,推动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指在体外将目的DNA片段与质粒(plasmid)等能够自主复制的载体(vector)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合适的受体细胞。
由于重组DNA可以在受体细胞中复制,目的DNA片段同时也可以扩增获得大量拷贝,因此这项技术也被称为分子克隆(molecluar cloning)。
与PCR技术相比,通过分子克隆得到的拷贝错误率更低,并且获得重组DNA的受体细胞可以无限传代,目的片段可以更长久的保存,并能进行筛选、突变、融合、序列分析等一系列基因操作。
此外,如果载体在插入目的基因的区域具有合适的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转录终止子等序列,目的DNA片段所含基因还有可能能在受体细胞中大量表达,获得目的蛋白或其它表达产物。
通过DNA重组技术表达的蛋白又称为重组蛋白。
目前,DNA重组技术在基础研究、基因诊断、生物制药、基因治疗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DNA重组技术的常用工具酶在DNA重组技术中,需要利用一些酶来对基因进行操作,我们可以把这些酶称为工具酶。
工具酶的用途涵盖DNA重组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目的DNA的获得、DNA的切割、片段的连接等。
一、目的DNA获得相关工具酶在DNA重组技术中,目的DNA的获得有多种方法。
其中通过酶扩增来获得是重要的一类方法,其中需要多种工具酶。
(一)Klenow片段Klenow片段又名DNA聚合酶I大片段,是DNA聚合酶I通过木瓜蛋白酶部分水解得到的大片段,保留了DNA聚合酶I的5’-3’的聚合和3’-5’的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去除了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Klenow片段可用于在体外扩增DNA片段。
由于其具有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因此可以校正聚合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保真性。
但由于其不耐热,聚合活性弱,在体外合成DNA的效率较低,随着PCR技术的发展,Klenow片段的应用已日趋减少。
现主要用于DNA双链末端的补齐和标记操作。
DNA重组技术概述DNA重组技术(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是利用DNA序列的组合、修饰和重排等方法来获得特定目的的DNA分子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并在科研、生产和临床医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NA重组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DNA分子的切割、粘接、合成等操作,改变DNA序列的结构和组合关系。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进行组合,重组为新的DNA分子,从而实现对DNA序列的改变和修饰。
DNA重组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PCR扩增、限制酶切割、DNA连接、酶体定向克隆、DNA测序等。
PCR扩增是一种常用的DNA重组技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目标DNA片段。
PCR的原理是通过DNA聚合酶酶作用下的连续循环体系,将目标DNA片段从少量模板DNA中扩增出来。
这种方法简单、高效,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克隆、医学诊断等领域。
限制酶切割是DNA重组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特定的序列,从而产生特定的DNA片段。
通过选择不同的限制酶,可以将DNA分子切割为具有不同片段和末端特性的DNA片段,从而实现希望的DNA重组效果。
限制酶的切割操作常用于基因克隆、DNA分析和重组等实验中。
DNA连接是DNA重组技术的另一个核心环节。
DNA连接是将两条DNA片段的末端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DNA连接的方法有多种,如末端连接、中间连接等。
不同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酶的选择,可以实现不同的DNA重组目的。
通过DNA连接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源的DNA片段进行连接,从而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
酶体定向克隆是DNA重组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通过酶体(vector)的选择和DNA片段的连接来实现目标DNA片段的克隆和表达。
常用的酶体有质粒、噬菌体和人工染色体等。
酶体定向克隆技术常用于基因工程研究,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和复制。
重组DNA技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基因工程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基因工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基因工程的意义:⑴大规模生产生物活性物质⑵设计、构建生物的新性状甚至新物种⑶分离、扩增、鉴定、研究、整理生物信息资源。
基因工程的基本条件:A核酸操作的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核酸酶、核酸修饰酶。
B用于基因克隆的载体:载体的功能及特征、质粒、噬菌体或病毒DNA、考斯质粒与噬菌粒、人造染色体载体C用于基因转移的受体菌或细胞:受体细胞应具备的条件、各种基因工程受体的特性、实验室常用的基因工程受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生物功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序列,并切割DNA双链。
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菌中,帮助细菌限制外来DNA的入侵细菌的限制与修饰作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主要特性I 型II 型III 型限制修饰多功能单功能双功能蛋白结构异源三聚体同源二聚体异源二聚体辅助因子ATP Mg2+ SAM Mg2+ ATP Mg2+ SAM识别序列TGAN8TGCT旋转对称序列GAGCCAACN6GTGCCAGCAG切割位点距识别序列1kb处识别序列内或附近距识别序列下游随机性切割特异性切割24-26bp处II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识别双链DNA分子中4-8对碱基的特定序列,大部分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内部或两侧,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旋转对称型回文结构。
II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方式:平头末端5’粘性末端3’粘性末端II 型核酸内切酶的多酶联合酶解:对盐浓度要求相同的酶,原则上可以同时酶切,但应注意:对盐浓度要求不同的酶,可采取下列方法:(1)使用较贵的酶的盐浓度,加大便宜酶的用量,同时酶解(2)低盐酶先切,然后补加盐,高盐酶再切(3)一种酶先切,然后更换缓冲液,另一种酶再切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因素:DNA样品的纯度(B)DNA样品甲基化程度(C)限制性核算内切酶缓冲液性质(D)酶的纯度(E)DNA分子的构型(F)酶的反应温度和时间载体:基因工程中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本质是DNA复制子。
DNA重组技术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DNA重组(DNA recombination)。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作为分子生物学的一项重要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利用重组DNA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剪切和重新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然后把它导入宿主细胞,进而扩增相关DNA片段,表达相关基因的产物,是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的基本方法。
克隆(clone)是指由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繁殖以后形成的子代群体。
构建DNA重组体并导入宿主细胞建立无性繁殖体系,即DNA的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过程。
因此,重组DNA技术又称为分子克隆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其具体过程大致为分、切、连、转、筛选。
即分离纯化目的质粒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纯化的载体、酶切后的载体与靶基因片段的连接、构建质粒载体转染感受态菌、筛选阳性克隆。
载体选择载体(vector)是携带靶DNA(目的DNA)片段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运载工具。
常用的载体是通过改造天然的细菌质粒、噬菌体和病毒等构建而成。
目前已构建成的载体主要有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和人工染色体等多种类型,亦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二类。
载体的构建和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的条件:①在宿主细胞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或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与基因组一同复制的能力;②有合适的限制性酶切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多种酶单一位点使载体在使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③分子量不宜过大,以便于容纳较大的外源DNA片段并获得较高的拷贝数,也有利于体外重组操作。
④具有合适的筛选标记,以便区分阳性重组体和阴性重组体,常用的筛选标记有抗药性、酶基因、营养缺陷型或形成噬菌斑的能力等。
⑤配备与宿主相适应的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和前导序列等。
本试验选择高拷贝型pGEM载体系列的pGEM-3Zf(+)为基础载体,它含有Lac Z基因编码区、SP6、T7RNA聚合酶启动子和其间的多克隆区域(见图),能在离体情况下合成ssDNA或RNA由于构建DNA或RNA探针的构建。
重组DNA技术介绍重组DNA技术是一种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它包括将不同种类的DNA序列组合在一起,从而创建出新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并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NA重组技术的原理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所需的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然后将这个“重组”的DNA转移到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目标基因。
具体步骤如下:1.DNA片段的获取:首先,需要获取到所需的DNA片段。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合成化学DNA等。
2.选择适当的载体:载体DNA是一个外源DNA分子,可以用来将目标DNA片段转移至宿主细胞中。
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噬菌体以及人工染色体等。
3.DNA连接:将目标DNA片段和载体DNA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
4.转化宿主细胞: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法、电穿孔法以及使用噬菌体病毒作为媒介等。
5.目标基因表达:当重组DNA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后,宿主细胞会开始转录和翻译这个重组DNA,从而产生所需的蛋白质。
重组DNA技术的应用重组DNA技术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应用:1.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为基因工程提供了基础。
通过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中,可以实现在宿主细胞中大量表达目标基因。
这在制药工业中非常重要,可以用来生产各种药物,如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
2. 农业重组DNA技术在农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农作物中,可以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性、抗病性以及耐旱性等。
这为作物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机会。
3. 疾病研究重组DNA技术为疾病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通过重组DNA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模拟人类疾病,从而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此外,重组DNA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特定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