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卡夫卡百科名片
- 格式:docx
- 大小:27.52 KB
- 文档页数:7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卡夫卡——将内心的苦痛碾压成经典的人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
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非常敏感多愁,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
防范和躲灾的想法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可救药。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特征。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似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
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
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
看到他的那个样子,简直就没出息到了极点。
看来,懦弱、内向的他,确实是一场人生的悲剧,即使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
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努力,已毫无希望。
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在世界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卡夫卡极为罕见的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么“时代的良心”。
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却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
他的母语是德语,血统却是犹太人,但他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又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
他只能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
而正是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他找到了合适自己穿的鞋,他内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好适宜从事文学创作。
在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艺术王国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
卡夫卡系列(1)-----认识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1833年出生,1924年病逝,年仅41岁。
卡夫卡是难懂的,不仅限于他的小说。
卡夫卡的作品绝非是通常意义的作品,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被扭曲的世界。
读他的作品绝非是一种享受,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消遣。
费心,费力,往往还不知所云。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觉得反常得读不下去。
读他的作品,不要希望能准确的描述出其作品的主旨,寓意,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定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绪,惊愕,恐怖,悲哀·······在你被触动之后,不妨再读一遍,进行你的理解。
也许谁也不能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完全读懂了卡夫卡。
”,只能惊叹地说一句:“我好像懂了那么一点!”卡夫卡的作品,作品中构造出来的世界,庞杂而又怪诞,其蕴含的意境又不知有多少。
但虽然只有冰山一角,我们读者读出来自己的一份感悟,一份理解,也不美哉。
要我来形容卡夫卡,矛盾,孤独,恐惧。
卡夫卡是矛盾的。
从身世来看,他用德语写作,却不完全是捷克人。
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
作为资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是一个资产阶级。
作为一个白领,又不是劳动者·······矛盾的身世已然成为了卡夫卡矛盾本身的一大因素。
再者,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公务员,却更认为自己是个作家。
但作为作家,他又丝毫不爱惜自己的作品(他决意让他的遗嘱执行人勃洛德销毁其全部作品)·······很多要素都构成了其矛盾的特性。
于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其饱含着心酸,充满着坎坷的一生,也是了他饱含着心酸,充满了坎坷的精神之旅。
卡夫卡是孤独的。
从他的身世可以看出,他有着太多的成分,犹太民族,德意志民族······于是这些混杂的成分让他失去了归属感。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 1 924)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君主制国家奥匈帝国。
当时的帝国处于风雨飘、行将崩溃的境地,他目睹了各种社会现象。
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复杂残酷的社会现实。
卡夫卡敏锐地观察人生,深刻地剖析社会,独创地表现生活。
在(变形记》中,他运用荒诞奇满的构思、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个人变成甲虫,并在孤独与冷漠中悄然离世的可怕故事,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化”异变,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
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
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
《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
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可谓一针见血。
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