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等速肌力测定与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62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4〕等速肌力训练
收费
等速肌力测定次 96 全额支付等速肌力训练次 45 全额支付
实验比照疗效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 41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试验组在常规训练根底上加用等速肌力训练.结果训练后试验组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清楚显好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膝关节伸屈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
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与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 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 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与改进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与肌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进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BTEPrimusRS第一部分:等速相关理论简单回顾1、定义:等速运动训练是运用特殊设备让速度恒定,阻力是随使用者施力大小改变的,因此等速训练具有其他阻力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或多小其运动的速度一样维持不变,然而肌肉在等速的情况下收缩训练,等速训练的这种特性可以增强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并且绝对的安全,是现今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
2、与等长和等张的比较:等长训练等长训练是指在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收缩又称为“等长收缩”等长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快,用时少。
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动作时所选用的角度。
如某块肌肉某个部位比较薄弱,那就应选择好练这薄弱部位的最淮动作角度进行超负荷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等长收缩1一5次,然后休息2一3分钟,休息时可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因等长训练时间较短,消耗能量相对较少,不易发生酸疼。
每周进行一次正规的等长训练就能保持增长的力量。
等长训练可引起血压增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者一般不宜进行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旬4组的练习,每组做166次。
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表示。
一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一次的重量;两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两次的重量。
依此类推。
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
实践证明,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也最能长肌肉。
等张训练一般比等长训练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多,易使人疲劳,引起肌肉酸痛。
因此,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等张训练要先练大肌群,若先练小肌群,身体疲劳了,再练大肌群效果就不会好。
等速训练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
肌力分级及内容及对应训练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及肌无力的患者,以改善肌肉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应根据肌肉现有肌力水平,分别采用如电刺激、物理因子、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等方式训练。
肌力的评估通常采用经典的“五级六分法”进行分级:
- 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 1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产生动作。
-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
- 3级:肌肉收缩能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对抗阻力。
- 4级: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但不全面。
- 5级:肌肉收缩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肌力正常。
肌力训练方法按照用力程度可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
不同肌力等级对应的训练方法如下:
- 0-1级:目前针对0-1级的患者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传递冲动训练、被动活动等。
- 2级:助力运动。
- 3级:轻微抗阻运动+抗重力主动运动。
- 4级:抗阻运动。
- 5级:最大抗阻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肌力训练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