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编本
- 格式:ppt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16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情分析单元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本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感悟”。
本单元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为学生讲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课文解读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故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而且寓理于事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的经历的记叙,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苦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设想首先,在心理上,本文非常适合给七年级的新生讲解。
七年级上期,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类似于课本中的困难。
究竟是迎难而上还是被困难打败,本文可以给这个阶段的孩子一些鼓励和启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化整为零,拾起信心,一步一步克服困难,这是七年级新生人生的必修课。
其次,在文本阅读理解方面,本文对于广益七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理解阻碍。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要讲述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如何概括文章的大概意思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从文章学到的经验——化整为零,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我”被困悬崖时的心理状态;2.分析“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以及心态的变化过程;3.感悟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的课文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一只小鸟学习捕食的过程是否顺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
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
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8年岁月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的朋友。
“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
”“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下爬。
“喂,等等我。
”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
”他们中的一个说到,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一教材、二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五教学安排、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
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
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并且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情七年级刚步入中学,与自然,社会有了较亲密的接触,基本具备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却不能很好地透过文字来感悟具体情境。
让学生从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悟出它的哲理,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所以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课前阅读提示以及课后练习,并结合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2、快速跳读课文,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目标3也是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梳理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心理变化过程。
部编版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最终他顺利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后来,他把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写了下来,就本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一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他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其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悬崖上的第一课》(课文原文)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酷kù热:(天气)极热。
厌倦juàn: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附和hè:(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嘲cháo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呻吟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恍惚huǎ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暮mù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安慰wèi:(使)使心情安适。
凌líng乱:不整齐,没有秩序。
惊讶yà:感到很奇怪,惊异。
畏惧jù:害怕。
抽噎yē:一吸一顿地哭泣。
参差cēn cī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哄hōng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惊慌失措cuò: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
二、主题概述课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7):冒险。
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悬崖,上下不得,内心无比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