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1、造云(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通过模拟云和雾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云和雾形成的道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一、说教材《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5课。
这是一课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水的三态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已经学会提出问题并能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所以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与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它们的成因。
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留心周围事物,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科学知识: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注意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法、学法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