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圆》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及相关概念;2. 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的应用;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以及圆中的有关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圆规、圆板、绳子、剪刀等;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例题和练习题;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为单课时,约45分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引入:请学生回忆小学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2. 设问引入:在初中,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圆。
那么,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我们如何来研究圆呢?(二)新课活动一:感知圆的形状1. 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圆规和圆规画圆,并观察圆的形成过程。
2. 讨论:圆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3. 汇报交流:圆的位置用定点、定长来描述;圆的半径、直径的变化规律;圆的形状特征。
活动二:画圆工具介绍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圆心和半径。
并介绍画圆的工具——圆规。
活动三:探究圆的特征请学生尝试用量角器、圆规等工具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任意两个半径分别相等吗?(2)任意两个直径分别相等吗?(3)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4)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圆的特征。
活动四:生活中的圆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思考为什么我们经常使用圆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的知识?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结(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特别要注意哪些概念和特征?哪些内容需要我们牢记的?本节课与小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还有什么疑问?(鼓励求异思维)(四)作业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教材66-67页练习题。
选做题:思考题。
思考题为: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B=90°,AC=BC=a,试着用这些三角形拼成各种形状的圆,并求出每个圆的面积。
第二部分2.想一想:这个圆是怎么形成的?可以看作,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绕着固定的一个端点___________,另一个端点________的图形.(圆的动态定义)3.圆也可以看作到______的距离等于_____的点的集合 (静态定义)〖师〗对学生的展示经行肯定的评价,然后重点强调圆的静态定义:圆上有无数个点,及它的特征。
然后提问怎样确定一些点是否在圆上呢?答:“看这个平面上时候有一个点,使其与其余那些点的距离相等”,来过渡到下面巩固篇的这个例题上。
【巩固篇】例1、在△ABC中∠C=900,求证:A,B,C三点在以某个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师〗圆不仅有图形上的特殊美,还有生活中的应用美,请大家观看动画视频。
【探究篇】1、为什么车轮是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等其它的形状?第二部分:弦、弧【自学篇】1.请在圆中画一条弦,读作:弦____依据定义:____________2.画出一条直径,也可读作:弦______3.圆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展示。
学生经过启发,试图找破解这个例题的突破口,经过组内的交流得到结果,然后展示学生看视频后,更加喜悦,学习兴趣更浓道有些知识是可以自学完成的。
恰当的展示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定义。
再次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成功解决这样的问题,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三部分条弧叫做_______.请把它指出来.4.图1中劣弧有哪些?表示为:______________.依据定义:______________5.图1中优弧有哪些?表示为:______________.依据定义: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等圆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等弧〖师〗优弧与劣弧怎样来区别?表示方法中应该注意什么?等圆的特点:半径相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1《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1.1节《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概念、特征以及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圆的性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的相关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但圆作为一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其性质和特点与其他图形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来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例探究圆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概念、特征,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2.难点:圆的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概念。
2.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圆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圆的相关实例和图片3.分组讨论的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圆形物体,观察和测量其直径、半径等,总结圆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巩固学生对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还有哪些其他的性质和特点?如何应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
24.1.1 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识圆,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和几何意义。
3.让学生学会识别与圆相关的线段。
4.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探索圆的集合定义。
5.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的思维方法,体会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6.在进行简单计算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难点:突破圆的集合定义。
【教学方法】
课标对圆这一章的要求是: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
故本节课让学生用迁移发现的方法,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关于圆的动画,把思维带进对圆的学习,用“发生法”和“教师引导法”学习圆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教学构思】
这是一堂圆的基本概念课,是由直线型几何进入曲线型几何的第一节课。
虽然概念不复杂,但是概念和概念相关的东西繁多,要记住的东西非常多。
实际教学经验中,不借助课件上课时,往往是满堂讲述,让学生十分疲惫,使效果很差。
因此本课建立在吃透每个概念含义的基础上,精心
考虑每个概念的呈现方式,加以精心设计,力求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能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课件合理搭配色彩,从视觉效果上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同时尽力做到生动易接受,并能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地方学生只需要用眼睛看就懂,稍作思考就能很好掌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战国时期教育家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自主学习
1.问题一:你是怎样画圆的?你能想到形成圆的几种方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作圆,体会圆的形成过程。
(如果没有圆规呢?)
2.问题二:画图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征?(固定点和固定长)由此得出圆的描述性定义,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
动画演示满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了圆。
反问“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在同一个圆上吗?进而得出圆的集合定义。
圆的两要素是什么?(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
认识特殊的圆:同心圆,等圆,同圆。
设计意图:讲这三个概念时,从字面意义让学生探索出概念的内含外延。
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字意感受到图形与概念的有机结合,是学习好几何的基本保障。
例如同心圆:即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等圆的讲解,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等圆是互相重合两个圆。
由等圆可以证明半径相等,直径相等。
反过来半径相等,直径相等两个圆是等圆。
同时告诉学生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根椐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把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做成圆形?(展示课件: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演示圆形车轮,正方形车轮行驶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