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2.62 KB
- 文档页数:2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李从勋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属于“意识”、“精神”的范畴,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形成人对世界的一般印象,是感性认识;思想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形成对客观世界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是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为“观念”。
思想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的形成。
古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促进了其大脑的发育,使其最终进化为人类。
可以说,思想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思想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
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反作用于社会发展。
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实,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色。
一种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革命性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是正确的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古板,不合时宜,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锢。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想到,才能做到。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类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挣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大厦。
可以说,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动力,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
众所周知,“解放思想”这个词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后,才在各种文件、讲话、媒体上大量使用,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第三章 第十一讲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讲人: 阎孟伟 教授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必然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之一。
u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念出发,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总是用人们的理性精神、政治观念、道德意识、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u唯物史观不否认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透过历史的表象,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确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一、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领域也不例外。
u所谓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u因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因而也就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维护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从而相应地形成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意识结构。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这是任何社会都必然具有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领域也不例外。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u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力量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它在历史上所采取的一定形式。
u生产关系的形式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才能存在下去,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
3,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①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②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者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3)观念结构: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贯穿于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表现在:(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其次,社会进步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变革生产关系的任务就提出来了;而随着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变化。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高考政治重难点--【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对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基础性作用。
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水平与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人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有很多高频的考点,认真记忆,做题时需要融会贯通。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重要知识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1)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在社会发展中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2)改革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命。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史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动力作用。
然而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才具对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第三、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和科学则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里,“交往形式”和“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
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他和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表现在:
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其次,社会进步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变革生产关系的任务就提出来了;而随着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变化。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含义:
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
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
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内在根据:
内在因素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
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
(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进步标准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
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