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1
社会九年级试卷答案【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A. 人口B. 资源C. 文化D. 政府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科技进步B. 经济发展C. 文化创新D. 生产力的发展3. 下列哪种社会形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A.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B.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C.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D. 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5.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 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C.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 国际地位提高与国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5.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社会是由___、___和___三大要素构成的。
2.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___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___层面的价值目标。
4. 在我国,___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5. 社会发展既有___又有___,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4.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满足人民根本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民的市场体系,把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含答案_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答案一:答: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两对矛盾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同时,这两大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们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形成两对矛盾。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具有根本性。
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所以两对矛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不可能是独自完成的,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 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始终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它是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
这一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变。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水平。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条件下进行的。
这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条件就是指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密切相关。
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组织生产,使得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但也导致工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造成贫富差距的加剧。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将被废除,生产力的发展将更加人民化、科技化、智能化,为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生产生活。
首先,它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密切关系的概念,从而说明了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人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还提出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发展的观点。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人民群众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在今天,政府需要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强调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念。
在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各国应当根据国情发展需要,更好地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化、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不足等诸多问题,实现管理和控制财产等领域的公有化。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总纲。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摘要: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合力(一)根本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即从社会发展由哪些力量促成以及怎样促成的角度,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阐释。
所以,该理论不仅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已逝的过去,而且指导着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应当科学地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前进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自己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人们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和全部社会生活都会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革,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所以,归根结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蓬勃凸现。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篇】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的。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都是通过社会基本矛盾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因①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政治、观念结构;②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③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④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⑤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 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
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
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
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
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 300多万。
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出现第三次高潮,约 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
这三次运动都被政府镇压。
1848年后,运动逐渐衰落。
案例分析解说:恩格斯说:“这三大阶级(包括英国宪章运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化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在历史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根本的体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宪章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运动之一,也是当时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之一。
当时应该的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英国的阶级矛盾也是最突出的。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社会越发展矛盾就是会越突出,最终资本主义社会是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2.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C 2D 3A 4D 5D 6D 7C 8A 9A 10B 11D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4.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根据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合生产力进展的规律进行的,即转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进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进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进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进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互相联结、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进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表达了人类社会进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进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
在生产进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进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