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必修一讲解与例题第一专题十八岁和其他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4
十八岁和其他问题导学1.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普遍存在的,“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那么造成“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呢?2.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试分析。
3.有人说:“这篇文章宣传了一种平等的父子观,在这种平等的背后,流露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分析。
自主探究在课文第三部分中,作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深感读书之苦”,为什么又要说“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之间是否矛盾?文法导析1.结构严密,首尾照应。
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内容照应,大标题与小标题呼应,使文章在结构方面天衣无缝,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基本一致,感情基本相同,都是回想过去对儿子的爱,感叹儿子成长之快,这是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文章的题目是“十八岁和其他”,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小标题整合起来就是大标题的内容,可以说这是题目与文章内容的照应。
2.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作者采用了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文章以爱为基础,营造了一个理解、平等、宽容的谈话氛围,特别是谈话过程中父亲的换位反思,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份真诚、理解与尊重,叙事娓娓道来,说理春风化雨,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父爱,让我们读者也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此外,谈话式的行文还使得问题很有针对性,面对面,心贴心,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至爱无言,至情无文。
本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例如开头和结尾两段写“我”回忆往事的两组句子。
“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苏教版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课文精讲语篇感知【语篇结构分析】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感叹时光流逝,转瞬间孩子已长大成人,作者反思十八年来,自己是不是有严厉过头之处。
第二部分探讨了父子相互形成代沟的原因及消除代沟的措施。
第三部分以自己读书的体会经历希望孩子认真读书。
第四部分希望孩子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抱负。
【语篇脉络梳理】十八岁:儿子十八岁时的感受开头两代人的矛盾:期待做一对朋友父子读书的苦乐:鼓励儿子读好书青春:希望儿子做一只鹰结尾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
[品味]“抱着初生的你……也还是昨天的事。
”这几句写出了父母的艰辛,引用诗人的话表现自己对孩子长大的万分喜悦。
[体会]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上面的写法。
[品味]“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体会]文中的自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爱的无私和恳切。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3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
[品味]“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的反问也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展开的。
这样的行文方式便于沟通。
第4段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苏教必修一第一专题《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施过程节录江苏省锡山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说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对文本实践主张三种学习方式,“活动体验”即为其呈现方式的一种。
它倡导的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体验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义、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它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完善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既然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那么对《十八岁及其他》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不能以先前我们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分析解读,而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
基于此,我们要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借助活动方式,实现体验价值,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全班阅读后的讨论交流,可以是与家人共同阅读后的讨论交流,当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与老师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以及诸种方式结合下的阅读交流。
在国庆放假之前,我们高一语文组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与父母共同阅读《十八岁及其他》,阅读后可以与父母面对面探讨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探究文本意义;也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展开对话交流,互通阅读感受。
第四课《十八岁及其他》一、新课推进(一)解题杨子,原名杨选堂,曾经担任过多家著名报纸的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等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等。
(二)解析十八岁1.在这个部分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面对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发言)三段文字有三种心情:第一段是一种矛盾、失落的心情,即孩子长大了,有一份欣慰,也有似水流年的迷惘。
在焦急忧虑、激动喜悦中,十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第二段是一种担忧的心情。
害怕自己因为不经心、任性等等,给孩子造成伤害。
并发出“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样出自肺腑,饱含真挚感情的感叹。
“真会情愿”说明也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自己出于希望孩子成材,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言语过于严厉,甚至动手打了孩子,但是平静下来,父母感到很愧疚,担心这些举动给孩子带来伤害,如果可以的话,宁愿把孩子如珍宝般地呵护。
第三段表达的是一种欣慰、满意开怀的心情。
这种欣慰就在于,作者对于孩子的长大成人,有份积极的心态。
他觉得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没有什么比“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甚至人生的知己,“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了”。
教师总结: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看完文章后,第一次了解到父母对已经渐渐成年的子女的心情。
原来时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们不仅和父母一样高了,更在思想上我们逐渐能与父母平等交流了。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如此,原以为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态度是不会变的,现在才明白面对我们的成长父母所持有的心情,才知道儿时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是体现在保护、照顾上,是一种疼爱;当子女渐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更希望与子女能成为朋友,成为知己,双方地位更加平等,更多的是理解同情,是一种关爱。
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给自己的父母亲,看看这篇文章,也许他们会和文章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2。
我们也到了和东东差不多的年龄,我们的父母也在以他们的方式养育着我们,请你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你很有感触的句子。
问题导学1.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普遍存在的,“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那么造成“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呢?2.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试分析。
3.有人说:“这篇文章宣传了一种平等的父子观,在这种平等的背后,流露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分析。
自主探究在课文第三部分中,作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深感读书之苦”,为什么又要说“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之间是否矛盾?文法导析1.结构严密,首尾照应。
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内容照应,大标题与小标题呼应,使文章在结构方面天衣无缝,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基本一致,感情基本相同,都是回想过去对儿子的爱,感叹儿子成长之快,这是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文章的题目是“十八岁和其他”,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小标题整合起来就是大标题的内容,可以说这是题目与文章内容的照应。
2.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作者采用了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文章以爱为基础,营造了一个理解、平等、宽容的谈话氛围,特别是谈话过程中父亲的换位反思,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份真诚、理解与尊重,叙事娓娓道来,说理春风化雨,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父爱,让我们读者也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此外,谈话式的行文还使得问题很有针对性,面对面,心贴心,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至爱无言,至情无文。
本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例如开头和结尾两段写“我”回忆往事的两组句子。
“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十八岁和其他
问题导学
1.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普遍存在的,“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那么造成“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呢?
2.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试分析。
3.有人说:“这篇文章宣传了一种平等的父子观,在这种平等的背后,流露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分析。
自主探究
在课文第三部分中,作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深感读书之苦”,为什么又要说“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之间是否矛盾?
文法导析
1.结构严密,首尾照应。
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内容照应,大标题与小标题呼应,使文章在结构方面天衣无缝,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基本一致,感情基本相同,都是回想过去对儿子的爱,感叹儿子成长之快,这是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文章的题目是“十八岁和其他”,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小标题整合起来就是大标题的内容,可以说这是题目与文章内容的照应。
2.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作者采用了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文章以爱为基础,营造了一个理解、平等、宽容的谈话氛围,特别是谈话过程中父亲的换位反思,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份真诚、理解与尊重,叙事娓娓道来,说理春风化雨,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父爱,让我们读者也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此外,谈话式的行文还使得问题很有针对性,面对面,心贴心,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至爱无言,至情无文。
本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例如开头和结尾两段写“我”回忆往事的两组句子。
“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这两组句子,纯是白描,毫不矫情,真是写到真处情更浓。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谈话般的行文方式
《十八岁和其他》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种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谈话般的行文方式又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情感的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请站在父母的角度,运用谈话的行文方式,写一篇与子女交流的短文,300字左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有一些无法把握孩子的失落。
因为,孩子长大了,不再整天粘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
但是,对于我,反倒高兴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了。
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是不?”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父母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应该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什么是爱呢?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
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呢?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要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对父母感恩。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
人的心灵就好比河流的两岸,中间隔着浩浩流淌的河水,而河的两岸则永远平行延伸,不接触,不相交。
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人的心灵需要彼此沟通。
就好比河的两岸需要架起桥梁,才能越过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
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理解;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默契;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快乐。
心灵的桥梁,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灵魂共舞的纽带,是美的连接,是爱的永恒。
答案:[问题导学]
1.提示:(1)流行观念的影响。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
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些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2)父母的愚昧和落伍。
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
(3)子女的盲目反抗与急躁。
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4)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缺少尊重和理解。
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根本原因是父母与子女不能像朋友般谈心,不能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2.提示:最好方式:平等、对话、理解。
(1)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2)什么是爱?杨子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
(3)孩子对父母的这份爱意也需要对话与交流,要让孩子在朴素的交流中学会感恩。
3.提示:同意。
文中,杨子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看成是平等的,认为在人格上两代人应互相尊重,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
作者尽管是以平等的方式在跟儿子进行朋友般的交流,但我们能看到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往情深的关爱。
儿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牵动着父亲的心。
又如在“两代人的矛盾”这部分里,作者替天下的父母“辩护”,认为“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只是爱的方式有可商榷之处。
在“读书的苦乐”“青春”这两部分里,作者或是苦口婆心地为儿子分析道理,满怀期望;或是回忆往事,感化儿子,鼓励儿子。
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在“偷偷”地爱着自己儿子的举动。
这种至爱的舐犊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自主探究]
提示:原因:教育的竞争确实给广大学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读书苦是每个学子都已品尝到了的滋味,但为了升学和下一代的前途,父母、老师都在不断地给下一代施加压力,作为孩子,我们也应该理解家长的这份心情。
不矛盾。
观点一:作者与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在谈人生。
作者认为,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
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建立在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体现了对孩子的充分理解与尊重。
观点二:作者虽然对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有所不满,认为现在“在思想上、制度上”布置了一个让学生“憎厌的读书环境”,但他没有在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而是“鼓励”甚至“鞭策”孩子争取考试的胜利,这表明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读书,作者从根本上还是认为应该“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的。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一味将谈话过程记录下来,则太显琐屑,甚至话题游移,所以行文应力求简练。
用谈话式行文,还要注重态度与口气,不可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
可采用书信体形式,用闲适的格调,不时来点幽默,使行文增添风趣,避免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什么、要求什么,切忌口号式、教训式的语言。
应多用婉转、商量、关爱的语气,甚至不妨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会,以此让子女受到启迪和感悟。
范例展示
美丽的胡萝卜
亲爱的女儿,今天是你20岁的生日,继你爸爸上周出差,今天我也要出差,我把这封信留在生日蛋糕旁边,这样你一回家就可以先读它了。
你上月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却来了封信,你在信上问:“妈妈,究竟什么是爱情?”你是大学生,你们这一代人有些不屑于向我们这一代人请教这类问题的,但是,从你闪烁的字句和颤动的笔触中,我感觉到了你的困惑和焦灼。
我亲爱的女儿啊,你一定遇到了任何书本都没专为你准备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爱情?老实说,我答不出。
但我想到了20岁时的自己。
(以下删略作者自己与三根胡萝卜有关的爱情故事)
……最亲爱的女儿啊,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和三根胡萝卜联系在一起的,而后来所出现的爱情结晶,你猜到了,就是你。
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你们这一代对于爱情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然而,依我想来,既然自古就有爱情这么一种东西,那么,它那最恒定的内核,一定是单纯而质朴的,犹如一根通红秀美、新鲜结实、饱含汁液的胡萝卜。
女儿啊,注意蛋糕边盘子上的胡萝卜吧,希望你不但细细地看,深深地想,而且希望你吃上一根,那本是可以生吃的,富有特殊的营养……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什么是真正的爱理解是横跨代沟的桥梁尊重不分辈分与身份
(2)理解平等对话尊重
文本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