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论述
- 格式:ppt
- 大小:687.00 KB
- 文档页数:42
世界近代史论述考研高频题北师大在考研历史学科中,世界近代史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历史题目在考生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考研高频题整理的世界近代史论述题内容,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论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1.经济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路线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
2.政治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各国纷纷成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3.文化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二、论述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1.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2.社会方面: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政治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各国逐渐实行普选制度,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
三、论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殖民体系1.殖民扩张:欧洲列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殖民地影响:殖民地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同时也为殖民地带来了近代化的因素。
3.民族解放运动:在殖民统治下,殖民地人民逐渐觉醒,展开了一系列民族解放运动,为20世纪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列强的霸权地位,为美国、苏联等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推动了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3.战后格局: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冷战格局。
经济全球化历史论述题【题目】材料: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的起始时间存在着以下四种不同示例:③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中期,以二战的结束为标志。
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一片混乱。
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所以,将二战的结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从表中提取关于经济全球化起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仿照示例,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①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标志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才真正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交往;经济上打破孤立的状态,欧洲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维形开始出现,世界经济活动相互密切影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走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时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将新航路开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②全球化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以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为标志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为了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随之扩大:各地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为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走向普遍交往的时代:欧美工业国的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中国也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而被迫打开国门,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所以,将工业革命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③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冷战期间,作为两大阵营之首的美苏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经济上,美国希望通过消除贸易壁垒维持世界的自由贸易,为美国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而苏联则在苏控区实行贸易特惠来重建战后苏联经济。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评分标准: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
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材料论述题一: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在性的(变化)。
由于美洲为欧洲所有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和异常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艺术进步——这在欧洲古老经济的狭隘的范围内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
……新大陆的白银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成为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古老大陆两端的贸易得以继续,而且,也正是通过它的大部分贸易使世界上原本相距遥远的部分彼此间联在一起。
——亚当.斯密(1)与材料中“美洲的发现”同个时期还有什么类似的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麦哲伦环球航行(2)观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2分)新航路开辟,不仅发现了美洲,促进美洲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新的航行路线的开辟,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突破了以前丝绸之路大陆两端贸易的局限,各大洲交流和贸易更加频繁。
随着各大洲的紧密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4分)材料论述二: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2分)(2)[答案示例]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是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书目导论理论方法和通史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夏诚著:《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
5、彭树智主编:《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前言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7、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卷、前言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美)帕尔默等著,孙福生、陈敦全等译:《近现代世界史》(全3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已出各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起。
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
12、(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等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2、(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张晓华、贾士蘅等译:《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3、(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三联书店1992-1993年。
1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12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15、(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一、二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16、(德)马克斯·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17、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单选题)1.下表所示为1751年至1755年,伦敦某靛青印染场在民营保险公司的投保金额。
仅其投保总金额就超过了18世纪上半叶都柏林某知名印染工场的投资总额。
材料可用于印证此时伦敦()投保主体建筑物及其土地/英镑器具、原材料和货物/英镑铅笔染色车间200 400单独的仓库200 3000印染车间和火炉200 1500 铜板车间(靛青印染)和办公室200 500排列分类车间、印染车间、碾磨车间、印花工的作坊—3000仓库的库存—100总计800 8500 A.产业资本的雄厚B.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C.生产资料的匮乏D.工业革命的中心地位2.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生产、大消费、大交通体系等过程的总和”,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随之而生的大规模分工、强大的集权官僚国家、亲密的村庄群体变为不近人情的城市群体、公共的社会关系变为个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意在说明现代化的实现()A.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B.会增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能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
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大量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发展,代议制形成4.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上述材料反映出()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5.1874年,福州船政局完成第一期造船计划,造好的兵轮分拨给直隶、奉天、山东、浙江等地。
八个具有转型意义时期的阶段特征及重大史实一、公元前3世纪前的东西方世界东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瓦解,社会动荡,诸侯混战;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铁农具广泛应用,生产力发展。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古代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重点在儒家、法家思想)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政治:古希腊——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伯利克里时代)古罗马——罗马法发展完善。
查士丁尼法典。
经济: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人文精神起源。
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二、14、16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东方:中国的明朝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明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
明成祖设内阁。
经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外来高产作物被引进;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海禁政策。
思想文化: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文学艺术平民化。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思想解放运动兴起。
政治:封建王权加强,教权衰落,资产阶级产生与发展。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背景、条件、代表人物、经过、评价);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人文主义发展;自然科学产生。
三、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东方:(中国的明清时期)总体来说,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设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达到顶峰)。
经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帮出现;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出现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文化专制,文字狱;小说繁荣。
科学技术:处于停滞、总结阶段,开始落后于西方。
西方: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启蒙思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