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操作基础——灭菌及无菌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菌操作: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或培养时,需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
操作者应注意洗手、穿戴实验服、戴手套,并在无菌工作台或无菌室内进行操作。
可用酒精灯或紫外线灯消毒操作区域,以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2. 培养基的制备:根据所需的微生物类型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并按照配方制备。
培养基通常包括基础培养基、食物源、pH调节剂和琼脂等成分。
制备时需要称取和溶解成分,并用高压蒸汽或高温灭菌来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
3. 培养器具的消毒:使用前要对培养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高温灭菌、紫外线消毒等。
确保培养器具的表面和内部都不带有致病菌。
4. 菌种的接种:将所需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
通常使用接种环、接种针或接种环针进行接种。
在接种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来细菌的污染。
5. 培养条件:对于每一种微生物,根据其生长特性和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
例如,合适的温度、湿度、pH值和氧气浓度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6. 培养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或酵母菌的形态,或者通过目测观察细菌悬浊液的浑浊度和沉淀情况来判
断微生物是否生长良好。
7. 分离纯化:将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单克隆分离纯化,得到纯系菌株。
通常可以使用藻糖水平板或琼脂斜面触点法进行分离,将不同的菌落孤立开来。
8. 培养维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要求,每隔一段时间更换培养基、条件,以保持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也需要妥善保存纯化的菌株,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简写一、介绍无菌技术是一种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在医疗、食品、制药等领域广泛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无菌实验前,必须确保工作区域及工具均处于无菌状态。
准备工作如下:1.清洁工作区:彻底清洁工作台,并用消毒剂擦拭。
2.穿戴无菌操作衣:穿戴无菌手套、衣服、帽子和口罩。
3.消毒操作工具:用高温高压灭菌器对操作工具进行灭菌处理。
三、操作流程1.打开无菌工作台:先进行手消毒,戴上无菌手套,然后打开无菌工作台的超净台面。
2.取出试验物品:将需要的无菌试验物品从包装中取出。
3.开启燃烧盖:打开无菌工作台的燃烧盖,并点燃蜡烛。
4.操作物品处理:将试验物品经过消毒的工具夹子夹取,置于燃烧盖上方进行燃烧处理。
5.灭菌试剂处理:将需要使用的灭菌试剂按照要求使用。
6.移液操作:使用无菌的移液器对液体进行移液操作。
7.杀菌操作:将操作好的液体或物品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杀菌。
8.清理工作区:实验结束后,对工作区进行彻底清洁。
四、注意事项1.不要触摸无菌操作区域以外的物品。
2.所有操作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移液器在使用前需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4.使用灭菌器时,遵守使用说明。
5.工作完成后,正确处理无菌试验物品及废弃物。
五、总结无菌技术框架下的操作流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处理的相关操作规范。
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护实验人员和被试物品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本文对于理解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有所帮助!。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一、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的混合基质。
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础,甚至是任何与微生物有关工作的基础。
注意事項–灭菌锅的使用①加水盖过底部铁板—②放入东西—③关门—④調整溫度時間—⑤关紧泄压阀灭菌結束後,等压力降回零時才可打開門進入灭菌锅之物品,蓋子不可關太緊或太鬆拿滅菌後物品請記得帶耐熱手套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营养物质:N源、C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常用的N源: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汁、酵母膏常用的C源:糖、醇类物质(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菊糖;醇类:甘露醇、卫茅醇、甘油)水: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凝固剂:琼脂、明胶、血清等抑制剂:1、作用:鉴定细菌、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待检菌的检出率2、种类:盐类:氯化钠、氯化锂、氰化钾、亚碲酸钾(钠)、亚硒酸钠等染色剂类:煌绿、蔷薇酸、结晶紫、孔雀绿、孟加拉红、玫瑰红胆盐类:猪(牛、羊)胆盐、混合胆盐、三号胆盐、去氧胆酸盐、胆石酸盐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指示剂1、作用:用于指示鉴别细菌可否利用分解糖醇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产酸产碱的能力。
2、常用的指示剂:酚红、溴甲酚紫、中性红、中国蓝、甲基红、复红、伊红、美蓝、孔雀绿等。
培养基的类型:●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培养、鉴别性培养2、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检验杂菌、计数、保藏、生物测定3、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微生物的动力,有时用来保藏菌种4、脱水(商品)培荞基:脱水培养基也称为商品培养基、预制干燥培养基。
●将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配制完全,制成脱水的干粉状,装瓶出售;使用时只需按比例加人定量的水溶化、灭菌便可。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增殖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1、增殖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无菌操作技术1、定义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
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
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
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1、无菌室(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2)无菌室的消毒和防污染■每日(使用前)紫外线照射(0.5~1小时);•每月用新洁尔灭擦拭地面和墙壁一次的方式进行消毒;•每季度用甲醛、乳酸、过氧乙酸熏蒸(2小时),特殊情况下可增加熏蒸频次。
(3)无菌室使用要求①无菌室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拭擦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②无菌室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线,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拭擦,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③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室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生活家庭·医生Family life guide -237-李晓英 (成都锦江大观医院)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长足进步。
但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做好检验的基本操作,即无菌操作,就是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各项操作,例如细菌接种、植物组织培养、细胞传代培养等,避免微生物污染检测设备、培养基、样本等,进而才能得到可靠、准确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基于此,本文讲讲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之无菌操作,以供各位借鉴。
保护标本(1)标本采集前,用75%的酒精对血培养瓶的橡皮塞进行消毒,并进行干燥处理。
除此之外,对穿刺位置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先用酒精初步消毒,再用含碘消毒剂进行再次消毒,然后再用酒精进行处理,且消毒时间要控制好,以免标本污染。
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处理过的皮肤,不可再直接用手触摸静脉,需戴好无菌手套再操作。
(2)采集血液标本时,尽量选择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集动脉血,也不建议在静脉留置导管内采集血液样本,以免增加污染率。
若必须采集留置导管里面的血液,也需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样本,以提升检验准确性。
(3)采集尿液标本时,需留取清洁的中段尿,具有易行、简单等优势,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尿液标本采集方式。
一般情况下,女性采集尿液样本时,需使用浓度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肥皂水清洁尿道口、阴部、外阴部等部位。
而男性需详细情节包皮,用浓度0.1%的新洁尔消毒液清洁尿道口,并用无菌纱布擦拭干净,然后在采集尿液标本。
(4)采集痰液标本时,需先刷牙,然后用清水漱口,再用力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咳到无菌盒内,盖好盖子送检。
但注意,不可使用药瓶、卫生纸、无盖容器等留取,以免标本污染。
(5)采集粪便标本时,用专用容器收集粪便,然后挑取2至3克带有黏液、脓血部分的粪便作为标本。
除此之外,对于不宜留取粪便标本的婴幼儿等人群,可采集肛拭采集粪便样本,即先用无菌甘油水湿润拭子前端,然后将其置入患者肛门内4至5厘米部位,轻轻旋转,以采集直肠表面黏液,然后收集好,再送检。
实验十二微生物实验操作基础——灭菌及无菌操作
一、目的要求
学习灭菌的方式方法,区别几种灭菌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介绍
灭菌技术sterilization
为什么要灭菌?(杂菌污染的后果)
1.营养基质或产物被消耗损失;
2.抑制生产菌的生长;
3.抑制产物的生物合成;
4.杂菌繁殖导致培养液性质(如pH)改变,造成生物反应异常。
灭菌原理与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所有微生物的技术或工艺过程。
灭菌方法有化学物质灭菌、辐射灭菌、过滤介质除菌和热灭菌等。
(一)、化学物质灭菌
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渗透性,或者损伤细胞膜,影响微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
不适合于培养基的灭菌,只适合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械的消毒。
1.无机酸、碱及盐类
酸碱的杀菌能力主要由其电离度而定,电离出得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
盐溶液的杀菌力与其浓度成正比。
(腌咸菜可以保藏很长时间而不染菌)
2.重金属盐
杀菌原理是重金属盐使细胞中蛋白质失活。
比如升汞。
服食牛奶、
鸡蛋等高蛋白含量食物可解毒。
3.氧化剂
高锰酸钾
4.有机化合物
乙醇:脱水、使蛋白质变性和沉淀,70~75%最有效。
(二)、辐射灭菌
1.紫外线:诱导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X射线、γ射线:能量极高,被菌体吸收后,菌体内的水和有机物产生强烈的离子化反应,形成OH-、过氧化氢和有机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阻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导致菌体迅速死亡。
(三)、过滤介质除菌
工业上利用过滤的方法制备大量的无菌空气,供好氧微生物的深层培养使用。
(四)、干热灭菌
1.火焰灼烧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140~160℃维持2~3h。
(五)、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条件为121℃维持20~30min。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低温消毒法,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1.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
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无菌操作
(一)基本原理
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在微生物接种时,一般在酒精灯旁进行,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
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即使取很少量的样品也是许多微生物共存的群体,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平板分离法常用的有: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与平板划线法。
不同的微生物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能表现出各自特有的培养
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鉴别特征之一。
(二)、讲授重点
1.倒平板:灭菌的培养基冷却到55℃左右,摇匀。
解开麻绳,去掉三角瓶口上盖,右手持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在酒灯旁,瓶口对着火焰。
左手持9cm无菌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旁打开一条缝,迅速倒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平置于桌面上,使培养基均匀分布于皿底,待冷凝后即为平板。
2.平板稀释法和涂布平板法
三、实验操作步骤
灭菌:高温蒸汽灭菌锅20 MIN,120 ℃
标记:用记号笔对待接试管斜面培养基进行标记,写上待接菌种名称、接种日期、组别。
稀释菌:酒精灯附近进行
混合菌液和熔化冷却至培养50-60 ℃(手触可接受温度)以下的培养基倒平板
培养:平板倒置培养基面在上放37℃培养箱中培养24-36小时。
四、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无菌接种技术
无菌操作需在火焰旁进行,手不可触摸试管口端,以防烫伤;接种时接种环不要碰触试管口边,
防止污染;塞盖不可放在桌面上,应该用右手手缘或右手指间夹住,或玻璃盖放后火焰灭菌盖上。
操作台及不可高温蒸汽灭菌物品使用前和使用后用75%酒精消毒。
2平板分离技术
倒平板时,培养皿边缘不要沾染培养基,摇匀培养基时要轻,以防培养液溅到皿盖或溢出培养皿;平板培养微生物时一定要倒置培养。
七、实验结果
1
.记录液体培养基和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
2
.记录菌种分离培养的结果。
八、实验操作考核点
1
.无菌操作
2
.平板划线方法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