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精心制作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34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缺乏(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宏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答复: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说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3、说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这一行为表达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
活动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内交流。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三、把握内容:
请学生概括内容。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代神话或传说故事,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这两篇短文相比较,学生更喜欢学习第一篇,尤其是对“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幺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这一环节的设置,。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活动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
活动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初步明白得
学生对比注释,初步明白得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内交流。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奇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奇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奇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因此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因此”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因此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那个地点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那个地点指泥沙。
归:归向,那个地点指流向)。
三、把握内容:
请学生概括内容。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谈谈你所明白的古代神话或传奇故事,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这两篇短文相比较,学生更喜爱学习第一篇,专门是对“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这一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发言都专门杰出。
而关于第二篇,学生翻译之后没有喜爱的地点,因此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所明白的古代神话或传奇故事,在班内交流。
给学生补充了拓展阅读。
(学生用)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链接]:《山海经》简介:《山海经》,书名。
18篇,作者不详,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其中14篇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为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主学习]: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能说说以下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吗?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今义:)②饮于河.、渭(古义:;今义:)3.认识古代汉语的两种句式。
①北饮大泽(又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②弃其杖,(杖)化为邓林。
——[课堂学习]:(一)整体诵读,问题探讨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二)合作探究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答:2.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3.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4.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答:[作业布置](一)背诵《夸父逐日》。
(二)推荐阅读:《山海经》。
(三)熟读课文回答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它们都是___。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一读原文、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展示朗读、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加深理解。
、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议一议形象讨论: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明确: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七年级语文下册《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人教版《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1、诵读法。
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
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
这样可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夸父逐日)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
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
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
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1、说说这几幅图所包含的故事;2、了解什么是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
常用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3、板书课题4、课题分析及作品简介;《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集释》。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5、共工,颛顼介绍;6、字词疏释:昔者(从前)触(碰,撞)绝(断)焉(这里,那里)不满(塌陷)归(流向)7、朗读课文;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比一比)8、课文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9、故事情节:原因:(二雄争帝)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结果(星辰移位,地倾)10、问题探究1:本篇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
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怒“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不顺心、不甘心)11、问题探究2: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a.从“怒”看其表现(触)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c. 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d.从“怒”看其人共工是一个怎样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再读感悟:我们从共工身上能学到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1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一《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盘盂.()沧.沧凉凉()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抄写一遍)逐日:追赶太阳。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竞跑,赛跑。
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整体把握】《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关于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三)学生分析1.初一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好学生对基础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以及非常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一定的积累。
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积累的效果并不太好。
2.因为毕竟初一接触的文言文还很少,所以理解还有些难度。
大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
3.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时学生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应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神话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