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8课《诗情画意》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8课《诗情画意》。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密切关系,掌握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诗词意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欣赏分析古典诗词及画作,学习绘画基本技巧,结合诗词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之间联系,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能力。
3.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绘画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诗词意境。
难点:如何将抽象诗词意境转化为具体绘画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典诗词及画作,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与绘画之间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讲解教材第8课《诗情画意》相关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讨论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
教师点评:针对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词意境。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绘画创作示范,讲解绘画技巧。
5. 随堂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绘画创作。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诗词与绘画关系绘画技巧诗词意境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绘画创作。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诗词意境,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意境理解和绘画表现方面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为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方式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材,《诗情画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画艺术,欣赏古代诗词与绘画的融合之美;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诗意,创作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画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 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诗意,提高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运用绘画元素表现诗意,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重点:了解诗画艺术的特点,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示范画材等。
学具:水彩画纸、水彩颜料、毛笔、铅笔、橡皮、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古代画作,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画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分析古代诗词与绘画的融合之美。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讨论如何用绘画表现诗句的意境。
讲解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a. 诗画艺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b. 绘画元素:线条、色彩、构图c. 创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你喜欢的一句诗为题材,创作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创作。
但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和画作,进行欣赏和学习。
同时,尝试运用其他绘画技法进行创作,提高绘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元素表现诗意,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边讲解技巧。
三、作业设计:以你喜欢的一句诗为题材,创作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课件CONTENTS •课程介绍•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与创作•诗情画意在现代生活中应用•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介绍01教学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诗意画作品。
010302分析经典诗意画作品,讲解构图、色彩、笔墨等绘画技法在表达诗意方面的作用。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04教学重点:诗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绘画准确表达诗意。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临摹、创作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意画的魅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经典诗意画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练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心得。
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思维。
通过课堂互动、作品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02诗歌通过语言艺术表现画面感,如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形象描绘。
诗歌运用意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激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形成内心视觉画面。
优秀诗歌作品具有画面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诗歌中蕴含画意绘画中体现诗情绘画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诗歌的启发,将诗意融入画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情画意的结合使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诗情画意相互融合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03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9课诗情画意》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教材中包含了多首中国古代诗词,每首诗词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中的意象与诗词内容相呼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色彩、线条和形状等视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然而,对于如何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画面表达,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逐步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画面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
2.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4.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9课诗情画意》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材料:画纸、画笔、颜料、彩泥等4.参考资料:中国古代诗词、相关绘画作品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组中国古代诗词朗诵作品,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诗词和插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画面表达。
第9课诗情画意(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
本课以我国经典古诗词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了解和掌握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融入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达古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和绘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将其融入绘画创作中。
2. 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古诗词的意境,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词资料、绘画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古诗词意境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诗情画意。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课的主题——《诗情画意》,讲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展示多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古诗词意境的。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拓展:对本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诗情画意》2. 教学目标:了解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境,运用绘画语言表达。
4. 教学过程:欣赏、分析、创作、展示、评价。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绘画创作。
2. 课后作业:收集并欣赏绘画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作品,写一篇欣赏心得。
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习将古诗词的意境运用到绘画中,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绘画作品中。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技巧,表现古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诗《静夜思》,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古诗词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意境运用到绘画中。
3. 实践操作:a. 演示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b.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画,体验绘画的乐趣。
c. 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a. 古诗词意境美b. 绘画技巧c. 审美情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首古诗词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b.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c. 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提升他们的绘画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绘画作品中。
2.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技巧,表现古诗词的意境。
3. 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画,体验绘画的乐趣。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一、教学难点解析1. 深入讲解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诗中的情感、景象等元素。
诗情画意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准备古诗一首,并能解释诗意;绘画材料、工具。
教学思路: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作者运用高度浓缩及精湛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眼睛所看、心理所想表现出来,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并以听一听,找一找,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教师注重个别指导,让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
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
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揭题: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
三、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
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第一课时:
(1)关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导。
(2)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第二课时:
(1)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你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
3.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五、课堂延伸:
可以尝试用电脑绘画的方式表现,可以根据自己的电脑水平设计不同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