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1. 鸦片战争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迅速提高,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大增,同时也需要为大量生产的工业品寻找倾销市场。
- 英国在亚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如印度,把印度作为进一步侵略亚洲其他国家的基地。
- 国内背景。
- 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政治腐败。
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如乾隆时期的和珅,聚敛了巨额财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 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经济形态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是用于交换,这使得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 军事上,军备废弛。
清军的武器装备陈旧落后,大多是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虽然有少量的火器,但制作粗糙,性能远不如西方的枪炮。
而且军队缺乏训练,士兵吸食鸦片现象严重,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低下。
- 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长期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侵略,但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 鸦片走私的危害。
- 白银大量外流。
英国等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等国。
在19世纪上半期,中国外流的白银多达1亿两左右。
这使得中国国内的白银短缺,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底层民众的负担大大加重。
- 损害身心健康。
鸦片俗称“大烟”,吸食者极易上瘾,一旦成瘾,身体会变得极度虚弱,骨瘦如柴,精神萎靡不振。
而且鸦片的泛滥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许多人因为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家庭破裂。
- 吏治腐败加剧。
鸦片走私的过程中,许多官员收受贿赂,为鸦片走私提供便利,使得官场更加黑暗腐败。
- 林则徐禁烟。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一课一、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
1. 国际形势。
-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英国的棉纺织品等大量工业产品堆积如山,需要寻找新的倾销地。
- 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在亚洲,印度已经成为它的殖民地,而中国这个庞大的封建国家,人口众多,在英国看来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2. 国内形势(清朝)- 政治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各级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
- 经济上,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 军事上,清朝军队装备陈旧,武器大多是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战船也是老式的木船,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 对外政策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但也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无法及时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英国鸦片走私及危害。
1. 鸦片走私情况。
- 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而英国的呢绒、布匹等工业产品在中国却滞销。
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 19世纪初,鸦片输入量每年约4000箱,到1839年猛增到40000箱。
鸦片走私主要通过武装走私船,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偏僻港湾偷偷上岸。
2. 鸦片的危害。
- 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吸食鸦片的人身体消瘦、精神萎靡,被称为“东亚病夫”。
许多人倾家荡产,为了购买鸦片,卖儿鬻女,家庭破裂。
- 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1820 - 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赋税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八年级上册历史1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1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三皇五帝、夏朝、商朝、西周等历史事件。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点:
一、三皇五帝时期
在史前时期,中国出现了三皇五帝。
其中,三皇是伏羲皇、女娲皇和神农皇,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三皇五帝的传说是社会的萌芽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后来的封建帝王时代奠定了基础。
二、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始于公元前21世纪,终于公元前16世纪,历时500多年。
夏朝最主要的贡献是初步形成了周天的天文系统,也正是因为夏朝的存在,才使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始于公元前16世纪,终于公元前11世纪,历时500多年。
商朝时期,商汤和武丁等皇帝领导下,中国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商朝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于公元前256年,历时800多年。
周朝最著名的是封建的分封制度和周礼制度,这些都为中国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五、古代社会的变革
在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毕氏、商鞅、韩非等人的思想和政治改革,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六、思考
通过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1课的内容,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
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我们要时刻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它!。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正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生生不息的规律一样,在领略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历史又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
随着西方大国实力的增长,他们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疯狂地向中国走私鸦片。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注定要出英雄的时代。
林则徐在虎门点燃抗英的烈火。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此后,又纠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清王朝已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像一个垂死的老人,靠药物来维持生命。
本节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和危害。
本节课的难点是鸦片战争的背景。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⑵理解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能够初步地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⒉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⑶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受到后人的崇敬。
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活动方式】小组讨论【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课(点击课件<<大清官民鸦片鸦片图>>) 老师可直接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从今天起,我们就来领略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
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次鸦片战争>>)。
二、认定目标(点击课件<<教学目标>>)。
三、达标教学(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解决: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二)重点点拨今天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一)、虎门销烟的过程及对林则徐的评价(板书)师:先请大家谈一谈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生:(回答)师: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的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
请一个同学谈一谈虎门销烟(板书)的过程。
生:(回答)师:这里有一段材料,是一位亲眼目睹虎门销烟的外国人写的。
(点击课件)一位传教士观看虎门销烟后,这样写道:"我们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
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像再有任何事情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
在各个方面,看守显然比广州扣留外国人时严密得多。
镇口有个穷人,仅因试图拿走身旁的一点鸦片,但一经发觉,几乎立即被依法惩办。
即便偷去一点鸦片,也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
目击后,我不得有相信这个事实。
师: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回答师:(总结)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板书)。
师:大家非常崇敬英雄人物,林则徐就是一位大英雄。
大家谈谈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景仰。
生1:因为当时很多很多的人鸦片鸦片,醉生梦死。
而林则徐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反对鸦片鸦片。
生2:晚清的社会风气闭塞,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3:林则徐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很多人反对查禁鸦片,林则徐主张禁烟,搞不好会掉乌纱帽,甚至丢掉身家性命,危险得很。
生4: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师:大家谈得很好。
老师下面有一段材料,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什么是英雄。
(点击课件<<小资料>>)1962年10月27日,"古巴导弹危机"的那一段特殊日子里,苏联一潜艇(带有核弹头的鱼雷)正在古巴海域潜航。
突然,海面上的美国一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深水炸弹。
反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
其中两人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
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对发射核鱼雷的决定大声说:"不!"罗曼。
罗兰曾说: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阿尔希波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潜艇军官,身份卑微、权力有限,但他有三分之一的权力否决或同意自己所在的潜艇向对手发射鱼雷,成功地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核大战。
其实,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个英雄可能就是你。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在和平年代,还会有英雄吗?大家可以谈一谈你身边的英雄。
生1:杨利伟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英雄。
生2:济南女交警顶风冒雨,为人民服务,他们就是英雄人物。
师:对!英雄不是高不可攀,英雄就在你的身边。
只要你做了力所能及、符合人民利益的事,那么这个英雄就是-----你师:英国人得知中国严厉禁烟,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来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下面我们要探究问题是:(二)、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师:小明和小李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展开了一场讨论。
小明认为:因为中国严厉禁烟,损害了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所以英国人以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惩办林则徐,发动了鸦片战争。
小李认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你同意谁的意见?谈一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师:大家谈得很好。
林则徐在虎门点燃了抗英的烈火,被道光皇帝"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清政府是不是这样做就阻止了英人入侵的步伐?不是的,英人的大炮仍在咆哮,血腥的屠杀仍在继续,所以说,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板书),其根本原因是想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看课本插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看一看战争的进程,以及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
生:(小组学习)师: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双方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板书)。
下面我们分条来分析一下每一项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生:(小组学习,发表观点)师:大家谈得很好。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但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14年后,他们又发动了一次侵华战争,这就是:(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下面大家根据第7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看一看战争的进程。
(生看书)师:这次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大家看是什么?生:这次英法联军直接打进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北京城。
生:并且他们闯进了圆明园,恣意烧杀抢掠,最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犯下了可耻的战争罪行。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这期间,中国北方的一个列强,趁火打劫。
下面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本第9页的表格和地图,看一看沙俄割占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点击课件<<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生:(自学,然后到黑板前点击课件,一一指出割占中国领土的范围、数量,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列强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不甘心被列强欺凌的,他们前赴后继,掀起了一次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下面我们来学习农民阶级的一次抗争:(五)太平天国运动(板书)。
师:(点击课件<<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起义地点、都城、起义军大败洋枪队>>等图片,让学生对本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华行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这一段沉痛历史的开始。
随着清政府走向腐朽和没落,中华民族的危机就一步步地开始和加深,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中华民族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