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课件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36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难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罂粟花图片教师: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展示:第1课:鸦片战争(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展示: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什么样的状况?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
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展示:英国厂房教师: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布匹都是机器生产的产品。
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
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自然成了英国的目标。
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
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
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展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当众在虎门销烟吗?这次销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鸦片战争》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罂粟,俗称大烟花,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可制成毒品——鸦片。
这朵“最美的花”却结出了“罪恶的果”。
因为这朵“小红花”引起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开始了中国百余年的屈辱史,这场由“一朵小红花引起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呢?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场战争。
板块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分组讨论: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答案: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强大的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正是英国理想的侵略对象。
为此,英国先是将棉纺织品等输入中国,试图打开在中国的市场。
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品需求不足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商品打不开中国的市场。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近代史的分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踏入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二)教授新课一、自主学习(5分钟)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3、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教师:分组提问同学回答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PPT展示相关材料)教师归纳:根本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借口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1)《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难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罂粟花图片]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课:鸦片战争(显示标题)。
【内容探究】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在中英贸易中,又存在怎样的问题?生: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等很难卖出去。
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十分畅销。
最终,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图片展示: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简图。
师:在这种正当的贸易中,英国不仅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反而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种局面严重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又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生: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的侵略与探索一、专题内容分析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之后列强又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探索,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学思想,层层递进,逐渐深入,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专题是初三学生的第二轮专题复习课。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已经把基础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复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专题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
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表格、知识链接,思维导图等,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整合和拓展提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整合专题知识、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专题目标1、知道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知道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要史实3、了解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史实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理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特点和感悟四、复习策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复习方法,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最大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五、复习过程(一)导入出示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及主要框架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第一课时)咸阳陕广学校李阿妮【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2)理解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能够初步地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⑶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受到后人的崇敬。
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教学要点】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老师可直接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简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识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影响;培养学生从文字素材或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及战争视频等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史料的研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对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探讨,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培养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关天培、陈化成等名将积极抗英的史实,认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始终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是该册的开篇,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精美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了解鸦片战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