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普通话一个字的字音由声母、韵母和______三方面组成,“安烟弯怨”四字的声母同属于______声母。
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______”。
2、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元音时,______;发辅音时, ______。
3、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叫作______。
4、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是______。
5、汉字部件的组合方式主要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______三种6、“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假借、转注都不是造字的方法,而是______。
7、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组合的能力和______的能力。
8、_____和句法层次的不同是同一句法结构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
9、“记忆是抹不去的,抹不去的是记忆。
”句中运用的修饰手段______。
10、现代汉语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的是______。
二、判断题11、普通话极少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
()12、元音、辅音、声调都是音质音位。
()13、独体字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14、“臧”的笔画是14笔15、“全家人都希望她出国留学”是兼语句。
()16、“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个熟语中“快了”是谓语,是陈述“萝卜”的。
()17、汉语一个语素一定与一个音节相对应。
()18、词典一般只能收录词,不收大于词的单位。
()19、很多语言也有量词,但不一定像汉语一样有个体量词。
()20、语言规范化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三、选择题21、能充当普通话韵头的是()。
A.高元音B.低元音C.前元音D.央元音22、古汉语的上声全浊声母字在现代汉语里是()。
A.阴平和阳平B.上声C.去声D.四声的都有2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兼语句的是()。
A.我希望你去。
B.大卫扶我上楼。
古汉语词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 运 富(原载《湖湘论坛》1989年第3期)古汉语词汇已有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有一些经验和成果可以借鉴,但由于没有系统的词汇理论作指导,由于受训诂学注重实用的传统的影响,直到目前,词汇学的研究还显得盲目、零乱,方法上也有许多问题急需引起我们注意。
下面试说四点。
一、以今律古,缺乏历史观念。
在两千余年的词汇研究历史中,出现过许多名词术语,如“实词”、“虚词”、“单词”、“骈字”、“连语”、“謰语”、“联绵字”等等。
对这些名词术语的理解,应该具有历史的眼光,用当时的材料和当时人的认识来加以说明,作出符合事实符合古人原意的解释。
至于古人的认识是否正确,那是另一回事。
我们可以评判古人的得失,但不能强古就今,把现代人对某个词的认识强加给古人。
否则,就容易误解古人的原意,作出不符合事实的判断。
例如王念孙父子所提出的“连语”,其实是一种同义复合词,所以他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也就是前后两个音节(字)意义相同(包括相近),不能够分别解释为不同的意义。
但现在不少人认为王氏的“连语”应该是“连绵字”,是“复音单纯词”,因而“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应该理解为上下两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语素,不能够拆开成单音节来加以训释。
这就是把现代人对复音单纯词的认识强加给了王氏父子,它既不符合王氏所举“连语”的事实,也不符合王氏有关论述的真意。
其实,王氏是经常把“连语”拆分成单音节来训释的,只不过所训意义相同相近而已。
例如“狙诈”一词,王念孙解释说:“狙诈,迭韵字,狙犹诈也。
《叙传》曰:‘吴孙狙诈,申商酷烈’。
狙、诈同义,酷、烈同义”。
又如“魁梧”,王念孙解释说:“魁、梧皆大也。
梧之言吴也,《方言》:‘吴,大也。
’《后汉书·张陈王周传赞》:‘其貌魁梧奇伟’。
魁梧奇伟四字平列,魁与梧同义,奇与伟同义”。
我们对王氏明确标为“连语”的二十三个词语逐个进行了考证,发现它们全部都是由两个语素合成的同义复词,而不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复音单纯词。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二古汉语指的是汉语历史中的“先秦汉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这两个时期的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用法上都不同于现代汉语。
在二古汉语中,字和词的关系非常密切,字经常被用于构成词汇,并且有不少字在当时既可用作单字,也可作为词。
1.字与词的基本区分在二古汉语中,字和词的基本区分与现代汉语类似,字是汉字的基本语音单位,词是符合特定语法规则,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但是,由于当时汉语的语法特点,同一个字在不同位置上可以充当不同的语法角色,并且有的字可作为单字,有的则只能是词汇的组成部分。
例如,“二”在当时既可作为单字表示“二个人”、“二十年”,也可用来构成“二人同舟”、“二十四孝”等词语。
2.字在词汇中的作用在二古汉语中,字在组成词汇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常见的词汇都由字组成,例如“天下”、“人民”、“君子”等。
这些词汇中的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而在组合后则表示更为具体的意思。
例如,“天”表示天空,而“下”表示地面,合起来就表示整个世界。
同样,“人”表示人类,“民”表示人民,“人民”就表示全体人民。
此外,还有一些字在组成词汇时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仁”、“义”、“礼”、“智”等字在组成“仁义礼智”之类的词汇时,表示的是人类必备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3.单字与词的互相转化在二古汉语中,单字和词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有些单字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等语法角色,而有些词汇也可以分裂成单独的字使用,例如“君子”可以拆分为“君”、“子”两个字单独使用。
另外,有些词汇中的字也可以脱离上下文单独作为字使用,例如“天下”中的“天”、“下”字单独使用时分别表示天空和地面。
4.词义的多义性在二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的不同,同一个词汇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词义。
例如,“独”既可以表示“单独的”,也可以表示“极其”,还可以表示“但是”,具体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此外,同一个字在不同词汇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例如“义”在“仁义”中表示道德,而在“义士”中则表示勇敢,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理解。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代。
古代汉语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大二课程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
一、语法1.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主谓宾结构构成,但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较多。
2. 古代汉语的动词有时态、语态、人称、数和性别的变化,并且存在形声动词和副词。
3. 古代汉语的名词有性、数和格的变化,名词作宾语时要加“之”。
4. 古代汉语的代词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并且有专用的女性代词。
5.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副词和连词变化较多,有性、数和程度的变化。
二、词汇1.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成,单音节词主要来自古汉语,双音节词主要来自中古汉语。
2. 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义项,一个词语可以表示多个意思。
3.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汉字的异体字,需要了解不同的写法和发音。
4.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如“乃”、“畀”、“予”等,需要了解其用法和含义。
三、阅读1. 古代汉语的阅读主要以古代文献和诗词为主,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
2. 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等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3. 阅读古代诗词时,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艺术之美。
4. 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时,需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可以通过阅读注释和参考资料来加深理解。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大二课程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三个方面。
语法方面需要掌握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规律;词汇方面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义项;阅读方面需要能够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理解其中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梳理导言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
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概说(一)古汉语基础课中的字与词词是用字来记录的。
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复句由十一个字记录,也就由十一个词组成;“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了一个短语,也就有四个字来记录。
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的情况下,字和词在单位上是统一的。
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专指虚词。
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字和词常常是指同一个概念。
(二)古今词义确指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词义的变化更为显著。
严格说来,“古今词义”这个概念,应当指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汉代可以称今;先秦两汉对唐代来说是古,唐代可以称今;汉唐对清来说是古,清代相对来说是今;清代对现代说来是古,现代自然是今。
词义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
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歧。
文言文是以先秦书面语为主,所以,谈到差异,一般多从先秦说起。
(三)古今词义差异类型由于语言的发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在理论上必须认识到,在认识上必须会辨别。
不过,在古汉语基础课里,我们还是着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辨异,而不过多去研究词义变化的内在规律。
说古今词义有差异,一般是指它们有不同的义项。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同一个字古今表达的意义之间意义仍然有联系,例如: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庚。
”(《许行》)这里的“害”当“妨害”讲,现代汉语里“害”都当“危害”“伤害”讲。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这里的“居”当“占据(一个地位)”讲,而在现代汉语中,“居”的常用义是“住”。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简论古汉语词汇的性质1古汉语中词汇的构成系统1.1古汉语词汇中的叠音词古汉语词汇,尤其是从先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而用的语言词汇,多以单音节词为主。
古汉语中的词,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现代用语中的一个字,因此古汉语常以单字为单位。
而古人也不会对"字”;和"词";这两者进行严格的区分,"虚词";通常会被称作为”虚字”;;”动词";以及炀词“;在古汉语中也被称为"动字”;和"名字“;。
曾有人作过统计,古汉语词汇中的单音词要占到80%到90%的高频率,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词出现的频率基本相同。
虽然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也由于英结构型式的多样性,表意非常丰富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之中最具特色的是叠音词,古人也会称苴为重言字。
叠音词是某个音肖通过重叠而构成一个新的语音组织,并表达出特定的语素意义。
有些叠音词是单纯词,有些则为复合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叠音词在古汉语所发挥的作用如下所述:首先,叠音词在古汉语中有墓状的作用。
例如"大遂之中英乐也融融,大遂之外貝乐也泄泄”;,这里的融融是指和乐的样子,泄泄也是指和乐的样子;“纤纤擢素手’,纤纤是用来形容女子手的纤细和柔美的;"桃之夭夭,灼灼苴华“;,夭夭指繁茂的样子,而灼灼指的是花开艳丽的样子。
貝次,叠音词在古汉语中有达情的作用。
例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中的忡忡是指忧虑不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中的劳劳代指怅然若失的样子,而依依指的是留恋的样子。
此外重叠词还可用来表达出纪录语素的叠加意义,并以此来说明某种事物的重复行为,如"采采卷耳“沖的采采指的是不断地采:"山山黄叶飞”;中的山山代指每一座的山也最后,叠音词在古汉语中有拟音的作用。
”扎扎弄机杼、关关雎鸠、伐木叮叮、鸟鸣嘤嘤“;中的“札札“;、“关关“;、“叮叮“;、“喽嘤”;都是模拟声音的词。
第二章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一、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基本上是用一个字来代表语言里的一个语素(能单独成词和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换言之,每一个汉字(字形)都有一定的读音,一般都表示一定的意义。
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汉字是非常适合于记录汉语的。
正因为如此,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延绵三千多年,一直很好地为汉族人民服务。
二、词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揭示其本质和特征,要涉及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语言和言语等诸多层级和方面,而结构类型不同的语言,词的结构形式又各具特点,因而给词下个概括而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大致可以说,词是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的一种现成的或给定的语言单位。
1、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结合体词由语音、语义两方面构成,语音是词的物质形式,语义是词的意义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一个词具有什么语音形式和什么语义内容,这是社会约定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
例如:“日”的语音形式是rì,语义内容是太阳;而“月”的语音形式是yuè,语义内容是月亮。
凡是由一定的语音(或语音组合)表示一定的语义的,都可称作语言单位。
不仅是词,语素、词组等也都是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它们的区别是,各自处于特定的层面上(详下)。
2、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在言语活动(说话或写文章)中,要称谓有关对象,要说出或写出一句一句的话,而词就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
正是在这一点上,词既区别于语素,又区别于词组。
语素是具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其功能是构词而不是称谓和造句,不能在言语活动中自由运用。
词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是在言语活动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词组虽然也可用于称谓和造句,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在言语活动中临时组合的,从中可以分析出几个现成语言单位或能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例如:(1)夫子怃然。
(《论语·微子》)(2)天子先驱至。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两例中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即属于词的有:“夫子”是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指孔子,作主语。
“怃然”称谓失意的样子,作谓语。
“天子”称谓皇帝,指汉文帝,作“先驱”的定语。
“先驱”称谓前导、开路先锋,作主语。
“至”称谓到达,作谓语,句中的“夫”、“天”、“子”、“怃”、“然”、“先”、“驱”等字,虽具有一定的语义,但都没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
例如:“夫”原指成年男子,“子”可用于尊称人,但“夫子”的意思并不就是成年男子中的受尊敬者。
“天子”也不就是上天或天帝之子,“先驱”也不就是在前头赶马。
还有“怃然”的“然”,意思是……的样子,只能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构词后缀,而不能单用。
可见上述几个字,都只是“夫子”、“天子”、”怃然”、“先驱”等词的构词成分,而不是单独用来称谓有关对象并充当一定句子成分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语素。
例(2)的“天子先驱”,虽是用来称谓皇帝外出时的前导并充当主语的,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临时把“天子”、“先驱”组合在一起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
3、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
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这是词(合成词)和词组在结构上的区别。
词作为现成的语言单位,其构词成分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整个词的形式是固定的。
具体来讲:第一,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语言单位;第二,不能用其他语言单位替换;第三,顺序不能颠倒。
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同样的两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组合形式。
例如“塞责”:(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
(杨恽《报孙会宗书》)(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
(《韩诗外传》卷十)(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
(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塞责”的组合,可以倒序为“责塞”,中间还可插入其他词,扩展为“责已塞”。
可见两者的组合不具有完整性、定型性,“塞责”(弥补罪过),不是合成词而是词组。
到了现代汉语,“塞责”不仅语义转化,并且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了,已经成为一个合成词。
同一个语言单位,由于表示不同的语义,由于和不同的语言单位组合,它的性质或所在的层面也可能随之改变。
例如:“天子”是一个词,其中的“天”、“子”是语素。
“天高”、“父子”都是词组,其中的“天”、“子”则是可独立运用的词。
“社稷”连用,分别表示土地神和谷神时,它就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词组;作为国家的代称,它就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词、其中的“社”、“稷”就是语素。
三、汉字与词的关系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字的作用可以等于词的作用。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对九千多个汉字作了研究,并且根据字形来说明字义,学术界公认《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说文》一字只收一义(《说文》有时用了“一曰”这个术语,但这不是分列义项,而是介绍不同说法),而这个“义”就是本义,根据这一点,也未尝不可以说《说文》也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词典。
因为这些字是为某些词造的,因而形与义结合,字与词就一致了。
当然,《说文》揭示的本义,有些是错误的,有些虽然正确,但在古书中找不到用例,那就另当别论了。
由于语言中概念多而文字少,有些概念文字学家没有专门为它们造字,而是假借別的字来表示。
例如,“易”,《说文》说它是“蜥易”,象形字,用来记录难易的“易”;“笨”,《说文》说它是“竹里”(竹白),从竹本声,用来记录笨拙之“笨”;最典型的是古代第二人称代词,开始借用男女之“女”,后来又借用汝水之“汝”,始终没有自己的本字。
这样一来,字增加了兼职,形与义脱节,字与词就不一致了。
另外,由于汉字的演变发展、词汇的演变发展,促使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连绵字的产生,也就使得字与词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2.古代训诂学家对于字的认识多受《说文》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字和词会有不同,他们说“字”的时候,就是指的“词”。
古代训诂学家也有用“词”或“辞”的时候,但他们所说的“词”或“辞”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词,而是专指虚词。
例如,《诗经·周南·歩没》:“薄言采之。
”毛传:“薄,辞也。
”又《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毛传:“忌,辞也。
,”《说文。
八部》:“曾’词之舒也。
”又《矢部》:“矣,语已词也。
”清代王引之编了一部解说经传里的虚词的书,命名为《经传释词》,集中反映了传统语言学对“词”的看法。
从此看来,传统语言学并不是没有划分字与词的界限,只不过这种界限与现在截然不同罢了。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词,如“上”“下”“左”“右”“冷”“热”“忧”“乐”“天”“地”“人”“民”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
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联绵字,都只能看成一个词,而“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字(《说文》均未收,另有“遵”字,释为“悉遵也”),都不是词。
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例如“犹”和“豫”都是词。
“犹”有“像……一样”的意思(《说文》收了“犹”字,说本义是杼一类的动物,又说“陇西谓犬子为猷”,《说文》所说的本义古籍中找不到用法。
故《说文》所说的是字本义,而古籍所用的是由字的假借义所表示的词义,词义与字形不一致),“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里则是字,因为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只代表“犹豫”这个连绵字的一个音节。
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寡”“人”“先”“生”四个字都有意义,但它们只是作为这两个复音词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出来,一独立出来,就与它们所组成的复音词的意义不同了。
有些同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人民”指平民、百姓,“人”“民”也可单独使用,指平民、百姓;“封疆”指边疆,“封”和“疆”也可单独使用,也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师”和“旅”也可单独使用,也指军队。
“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可看成自由语素。
吕叔湘先生指出,字的地位大致可与语素相当。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当然,说“大致”就表示字与语素也不能完全等同,例如联绵字里的单字就应该排斥在外,因为语素虽然不是词,但它有意义,联绵字里的单字则没有任何意义.由此看来,在古汉语词汇中,实际上有三种成分交织在一起:字、语素、词。
它们的关系可由下表表示:=表音符号(联绵字的组成部分)粘着语素=语素字自由语素单音词=词四、同字异词字和词的关系,大致可以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词是字的记录对象。
两者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都是一对一的。
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
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
形成原因有四种。
(一)字的本用和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同或音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1、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 叔1一一拾,拣。
《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苴:jū,麻子)。
叔2一一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
记录叔2是借用。
[夫] 夫1 一一成年男子。
《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夫”字本为此词而造,下面几个词本来没给它们造字,也借用“夫”字来记录。
夫2一一指示代词,等于说“这”或“那”。
《左传·成公十六年》:“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夫3一一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另外还有个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按现代读音,夫为阴平,夫2夫3夫4为阳平。
[来] 来1一一小麦。
《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牟:大麦。
后来写作“麰”)“来”字本为此词而造,记录下列各词都是借用。
来2——来往的“来”。
来3一一语气词,表祈使。
《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另外还有个来4,表示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