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0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词汇部分一学习要点和重点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差别;古今词义、词汇的继承发2 确定本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考证文献。
3引伸义与本义的系连方式。
相似:形貌性状功能作用方式情态相似相关:标志借代行为代主体性状代人处所代人相因:推理引申4 引伸规律。
具体到抽象实到虚个别到一般5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扩大(今义包含古义)词义缩小(古义包含今义)词义转移(弃古义用今义)色彩变化(褒贬变化)6同义词辨析范围大小不同程度深浅不同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侧重点不同情色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7词义的理解与训释一词义的确定• 1 依据上下文确定• 2 借助语法分析确定• 3 利用对文确定• 4 根据时代地域特征确定• 5 查找资料确定• 6 用归纳汇证法确定•二词义的训释• 1 形训利用工具书,比如《说文》•利用文献——出土文献•——传世文献• 2 声训明通假•明方言俗语•探求语源• 3 义训互训:同义词互相解释•同训:同义词用相同的词语解释•递训:乙释甲,丙释乙,甲释丙•反训:用反义词训释•界说:用下定义的方法训释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目录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二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四词义引申的结果五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六词义的确定性与概括性七语言环境和词义辨析八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连用、偏义复词)、词组的区别九练习题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学习文字结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依据字形去探求汉字的本义。
所谓本义,是“造字本义”,即在造某一个汉字时所赋予该字的意义,因此它是和字形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义项。
相对本义的就是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义项,原因就是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由于字义引申而产生引申义,或由于字音假借而产生假借义。
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和假借义却可以有许多个。
本义是最重要的,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就可能使我们在理解该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时更加深刻,并进而做到以其本义为出发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分析该字的字义系列。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古代汉语字、词、句⏹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
《史记·周本纪》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
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形字)。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
迹与跡、唇与脣。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
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
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
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
喻和谕⏹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
预和豫⏹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
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
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
说与悦辟与闢、避、僻。
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身与娠疲与羆不与柎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弟与悌知与智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俸采与彩採綵不与否柎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通假字⏹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
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
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完全同音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因而应引起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
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
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
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
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
《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
”《说文》:“粪,弃除也。
”(2)屎,大便。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
”(3)肥料。
《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騕褭与飞兔。
”“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
(4)施肥,使肥沃。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壃。
”《广雅·释诂四》:“粪,饶也。
”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
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〇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说文解字古代汉语一、引言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采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汉语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
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
在历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出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主要参考书目一、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二、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三、钟明立《段注同义词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