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名词解释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名词解释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名词解释

全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 Angiography)是一种医学检查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大脑血管的情况。它通过将特制的造影剂注入血管中,借助X射线或者其他放射性成像技术,生成清晰的血管影像,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血管异常、病变及其他相关情况。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项复杂的检查,属于介入性放射学的领域。医生往往需要在手术室或放射科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以及有效的诊断结果。正常情况下,该手术由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医生或放射科医生进行。

术前准备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手术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了解,并进行相关的身体检查。这包括评估患者的过敏史,特别是对碘剂的过敏反应,以及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其他与手术相关的疾病。

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过程中,麻醉师会对患者进行麻醉,以确保他们在手术中感到舒适和安全。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和恐惧感。

手术开始时,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臂或腿部的一条大动脉插入导管,这是注射造影剂和其他必要仪器的入口。随后,医生会将导管逐步引入到患者的颈动脉或股动脉等血管中,直至到达目标位置。

当导管到达目标位置后,医生会将特制的造影剂注入患者的血管中。这个过程中,医生会使用连续放射性成像技术来捕获血管内部的图像。注入造影剂后,其会沿着血管径流,显示出血管的明亮轮廓,有助于医生评估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结果图像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进行记录和储存,便于医生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诊断。医生会仔细观察血管的病变、狭窄、扩张、畸形等情况,以确定可能的病因。当有血管破裂、动脉瘤等情况时,医生还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血管栓塞术或其他手术治疗。

然而,作为一种放射性成像技术,全脑血管造影术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因此,在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之前,医生和患者必须仔细权衡风险和收益,并确保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总结来说,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脑血管的状况。通过清晰的图像结果,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血管异常和相关疾病。然而,这种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伴随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 (一)影像诊断学总论 1.数字化X线成像: 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 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 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 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 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 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 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

医学影像学常见名词解释

1. 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A:是静脉内注射比照剂,当含比照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比照、黑血法。 4.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比照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比照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比照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电脑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比照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比照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比照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 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 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到达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 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 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 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 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通过导管或穿刺针将含有碘的显影剂注入选定的动脉或静脉,把需要检查部位的影像数据分别输入电子计算机的两个存储器中。随即给予减法指令,电子计算机将从造影后的数据中减去造影前的数据。经模—数转换系统成为只显影血管影像的减影片图像,消除周围软组织和骨质干扰。根据对比剂注入动脉或静脉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动脉DSA和静脉DSA两种方式。目前以动脉DSA常用。 适应症 (1)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动脉栓塞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 (3)颅脑外伤引起的脑外血肿。 (4)手术后观察手术效果及脑血循环状态。 禁忌症 (1)含碘造影剂过敏者。 (2)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明显的动脉硬化及严重的高血压患者。 (4)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 (5)穿刺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造影前的准备 (1)与患者解释,加强心理护理,嘱其积极与医生配合。 (2)术前1日进行手术部位的清洁、备皮、洗澡和更衣。 (3)术前1日作碘过敏试验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4)术前4-6小时禁食水,可不禁药。

(5)术日晨监测生命体征,测量双侧足背动脉。 (6)术前半小时排空大小便。 (7)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8)遵医嘱给予术前针、准备好病例与CT片。 造影后的护理 (1)医生拔除鞘管后,一般用手压迫穿刺点15~30分钟,凝血功能不好者适当延长。术肢穿刺点加压包扎24小时,以1kg 沙袋压迫穿刺点6h,在此期间术肢制动24小时,下肢肢体保持髋关节伸直位,协助、指导病人生活护理。 (2)术后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搏动情况,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监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足部皮肤的色泽、温度,每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青紫、血肿,并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嘱病人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术后即可吃饭,但避免食用甜汤、鸡蛋、牛奶,以防胀气。 (4)嘱病人避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大笑与大小便时用力,可用手压迫穿刺点防止出血,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开塞露、导尿。 (5)根据病情监测患者的血压(每小时测量一次)、脉搏、呼吸情况,病情较重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6)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增加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7)患者卧床24h期间每2h按摩一次穿刺侧肢体,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4h后如无异常,解除加压包扎,穿刺点常规消毒,纱布覆盖,可下床行走。嘱患者72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全脑血管造影术

全脑血管造影术即脑血管造影检查是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动脉,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位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脑血管造影既可以显示血管本身的形态改变,如扩张、畸形、痉挛、狭窄、梗塞、出血等,又可根据血管位置的变化,确定有无占位。因此,它对诊断颅内血管本身的病变具有特殊意义。 【适应症】 1.颅内血管性病变 (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 (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烟雾病。 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 【禁忌证】 1.对碘过敏者(需经过脱敏治疗后进行,或使用不含碘的造影剂)。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并发症】 并发症原因预防处理

1、穿刺部位出血患者可能凝血机制障碍;可能存在患者躁动,过早过多运动下肢等术后肝素中和后10-20分钟拔鞘,三指压迫穿刺部位15-20分钟,松开后观察五分钟,无出血后加压包扎。小血肿(直径<10cm=24小时后局部热敷或理疗。造成局部压迫者可切开清除 2、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管打结、折曲。 3、颅内并发症: 血管痉挛可能由于导管或造成导丝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血管痉挛后可给与动脉内缓慢推助罂粟碱(15mg加10ml等渗盐水) 血栓形成或栓塞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板块脱落有关血栓形成后要保持镇静,全面造影,找出栓子的位置,行溶栓治疗 4、穿刺部位: 血管穿孔或血管壁撕裂可能与血管结构异常有关操作轻柔。结构复杂的血管,须用路径图。主动脉造影时使用多侧孔导管。造影时导管末端不能顶住血管及时中和肝素,止血降压。可闭塞的血管行血管内封堵;不能闭塞的血管行压迫或手术修补 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可能是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或使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烦躁,过早过多运动下肢局部压迫、球囊栓塞、带膜支架植入或手术修复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库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 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 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 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 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 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 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 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 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 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 像的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 快慢的尺度。 15.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 道显影。 16.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 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 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 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 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是为了减少斑块破裂后血管塌陷,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就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得本领,X线得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得密度与厚度相关。穿透性就是X线成像得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就是进行透视检查得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得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得感光作用。感光效应就是X线摄影得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得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得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得形态与功能得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得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就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得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就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得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与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得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得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得部位而达

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 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得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得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得投影。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得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得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得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得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得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得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得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得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得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得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得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得距离。

全脑血管造影知多少

全脑血管造影知多少 全脑血管造影英文缩写为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并可以 同时进行血管疾病的治疗。许多CT血管成像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上所不能明确 显示的问题,但在DSA上可清晰显示。全脑血管造影目前可以查清90%以上的脑 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全脑血管造影属我国神经 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已经成为诊断脑血管畸形、动 脉狭窄、动脉瘤的金标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科学规范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就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全脑血管造影及它的优点、适应症及手术等相关知识。 全脑血管造影是什么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查验脑血管病的最有效的方式。脑血管造影主要是通过导 管向血管内注射含碘造影剂,显影血管,利用数字减影机快速连续摄影和拍照, 清晰显示脑血管形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该检查可以动态地显示颅内各 个血管的血流情况,可清晰看见非常细微的部位,帮助医生了解病变范围及严重 程度,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动静 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全脑血管造影的优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磁共振等无创检查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帮助着患者疾病的诊疗。在CT及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CT血管成像和磁 共振血管造影,因为其优点为简单无创,费用低、风险小等近年来得到广泛地应用。尽管CT血管造影检查(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成像技术已经取 得了较大进步,脑血管造影检查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对于CTA及MRA无法显示病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CTA及MRA是比较初步的检查,只 能大致排查是否有疾病或病变,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脑血管造影除了可以 更准确地诊断以外,更可清晰辨别病变的位置、大小、严重程度、与周围血管的

全脑血管造影术

(五)全脑血管造影 一、适应症 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2)、怀疑脑静脉病变;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禁忌症 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2)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3)碘过敏或过敏体质;4)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5)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6)并发脑疝;7)已知的介入器材过敏。 术前准备 掌握一般情况 DSA术前应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过敏史。了解股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建议完善下肢血管超声或CTA。拟行桡动脉穿刺者,需行桡动脉触诊和Allen试验。 术前完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如果已有血管超声、TCD、CTA 等血管检查结果,可结合临床资料初步判断责任血管,以便术中着重观察。如果已有主动脉弓结构信息,可在造影前预判可能的解剖变异或路径困难,提前做好介入器材和技术准备。 (一)知情同意 DSA术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必要性、简要操作过程,造影期间需要配合医生的注意事项、术中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可能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药物调整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DSA术前如何调整抗凝药物方案,目前还缺乏研究结论。通常在术前5d左右停用华法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降低至1.5以下;如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过度治疗。因此,我们建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来决定术前是否停用华法林。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本身并非肾毒性药物,与碘造影剂也没有相互作用。目前美国放射学、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均建议肾功能正常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造影剂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二甲双胍2-3天,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对于肾功能异常者,使用造影剂前2天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2-3d,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三)其他 通常在造影手术前会要求患者禁食数小时。但是,对于清醒且能够配合的患者一般不必要求术前禁饮食。 股动脉穿刺者建议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如果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术后不能配合平卧位排尿,可以提前留置导尿。术前需建立静脉通道。 术中流程 一、术中管理 大多数患者DSA术中不需要全身麻醉,给予最低成都的镇静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达到造影

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 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13. 焦-物距: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14.物-片距:被照体到胶片(探测器)距离。 第三篇数字X线成像技术 1.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的反应另一种范畴。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根底。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展透视检查的根底。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响,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根底。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比照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比照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比照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比照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比照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比照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

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 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承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造影检查名词解释

造影检查名词解释 造影检查,又称螺旋CT、X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计 算机断层影像(CTI),是一种单轴多层非晶体结构X射线扫描,也是CT系列系列技术中最具先进性的一种,它可以在3D空间中提供宽幅、高分辨率的图像,特别是能够探测特定组织,从而更好地反映病变组织。 CT检查通过将X射线从不同角度发射到患者的身体,再通过接 受器来检测X射线,从而组成在3D空间中的图像。造影检查的主要 步骤包括:收集X射线,收集X射线的过程,就是将X射线从患者身上发射出来,然后通过接收器收集,再将收集的X射线进行精确的排序,以保证X射线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到达目标;第二步是根据收集的数据来生成图像,通过控制器控制计算机系统,根据收集的数据来生成图像;第三步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图像,使图像能够更加明晰和清楚,并且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第四步就是将生成的图像发送给操作员,然后操作员可以根据这些图像来进行分析,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造影检查是一种非常全面的检查方法,比起其他常见的检查方法,它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明确的结果、更少的副作用等优势,能够更准确的检查及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能够获得精确的诊断结果。 除了 CT查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检查方法。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根据组织间的磁性异常来收集成像信号的检查方法,可以以良

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来收集不同的组织的成像信号;放射性医学检查(RAI)也是一种常见的放射性检查方法,利用放射性药物来检查人体的某些组织,以及CT检查不能检查的,放射性医学检查可以检查出来,而且可以比CT检查更加精确和完备;最后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与磁共振成像十分类似,但它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出细胞及其细节结构,而这些信息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检测到的。 总之,造影检查是一种具有很高精确度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可以提供精确的诊断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让患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专业的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它不仅能够检查出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还能够及早发现疾病,从而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恶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疗效。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 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 线的穿透力与 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 线成像的基础。 2. 荧光作用: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 础。 3. 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 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 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 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 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 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 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 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 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 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 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 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 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 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 入法。 10. 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 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 达到造影检查的目的。如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 技术发展应用评价 CR 优点:X 线曝光剂量动态范围大,IP 可重复使用,与 计算机x 线摄影原有X 设备匹配,多种处理技术及后处理功能,数字 化存储,数据库管理 不足:时间分辨率差,空间分辨率相对比较低,曝光 剂量偏高,IP 板成本高易老化。 DR 特点:曝光剂量低、图像质量高,成像速度快、工作 数字X线摄影流程短,图像动态范围大,图像后处理功能强,PACS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晾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 2. 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 3.CT∶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 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 4.MRl;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介入放射学∶在DSA、超声、CT及MRI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路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流管等相关介人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亚学科。 6.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 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7.窗位;把要显示的组织的 CT 值放在窗宽范围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窗位。 8.窗宽∶借助计算机,把需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范围取出.按从黑到白不同灰度在显示屏上显示,这样 CT 值较小的差别也可以在图像中看出。这介范甲就是窗宽 9.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饭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0.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1.T1W∶即TI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1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I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12. 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1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备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影像诊断复习之名词解释

1.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人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2. 平片: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依靠自然对比所获的X线图像,常称之为平片。 3.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月和年)来表示即骨龄。 4.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5.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6.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7. 骨质增生: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 8.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9. Colles 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0. 骨“气鼓”: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骨“气鼓” 之称。 11. Codman 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 三角。 12.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3. 青枝骨折: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常见于儿童。 14.关节肿胀: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致关节肿大。 15.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16.关节退行变:软骨变xing、坏死和溶解,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取代,引起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