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诗四首
- 格式:ppt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66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
理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
以下为相关知识的概述:
诗歌介绍
- 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事物的艺术表达形式。
- 诗歌常常采用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古诗欣赏
课文中包含了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春晓》——孟浩然
4. 《静夜思》——李白
以下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描述了作者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河景色的情景。
-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
祝愿。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讴歌。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 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四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