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患者肌注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的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研究现状苏惠芬【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36【总页数】2页(P4520-4521)【关键词】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研究【作者】苏惠芬【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苄星青霉素也叫长效青霉素、长效西林、二节乙二胺青霉素,是一种青霉素的盐类。
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也可用于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流行。
在临床上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及梅毒的治疗。
该药物为白色结晶粉末,颗粒大,极难溶于水[1]。
药物溶解后呈现白色浑浊状,肌肉注射时容易阻塞针头而导致一次性注射失败,有时甚至增加溶媒或用大型号的针头如8号、9号针头也很难一次性注射成功,反复多次注射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而且浪费了药液,影响治疗效果。
因该药物刺激性大,在注射时由于药物稀释液量较多,使局部胀痛明显,痛感增加。
且行深部肌肉注射,宜快速均匀,推注快速增加其局部痛感[2]。
在提高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成功率及减轻病人疼痛方面护理同行从各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
1 注射器的选择因药液量多且刺激性大宜深部肌肉注射,太浅易引起疼痛并导致硬结发生,深部注射一般宜选择9号针头,但注射针头的大小与疼痛程度有密切的关系[3]。
6号半针头针芯直径小水悬剂不易通过,9号针头直径大能顺利通过水悬剂,但对组织损伤大[4]。
马玉华等[5]提出10 mL 8 号针头注射器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 5 mL 7 号针头注射器。
孟藜藜[6]提出将7号针头的针梗刺入皮肤3/4,以达到深部肌肉注射,使苄星青霉素药液对机体的刺激性减弱。
2 溶媒的选择苄星青霉素为白色晶体粉末,需要溶媒进行溶解方能用药,溶媒选择有灭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
诸小华等[7]将溶剂由灭菌注射用水改为等渗的生理盐水稀释,可减轻病人疼痛感。
张涵[8]指出生理盐水为临床常用溶媒,其pH值为7.0,呈中性,其溶液为等渗液,经肌肉注射后与组织液相混合时,刺激组织引起局部疼痛。
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的改进及其护理发表时间:2016-03-04T15:45:48.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袁凤琴[导读] 长沙市中心医院通过改进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可明显提高肌注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的肌注改进方法,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42例门诊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自身对照法将其分成实验组(30例,改进肌注法)与对照组(12例,常规肌注法),观察两组注射效果。
结果实验组肌注成功率为100%,相较于对照组的50%,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15例(50%)诉中度疼痛,但可忍受,另50%诉轻微疼痛,而对照组中9例(75%)诉重度疼痛,难以忍受,1例(8.33%)诱发疼痛性休克,两组患者肌注后疼痛情况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通过改进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可明显提高肌注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肌肉注射;堵塞;疼痛空气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长效青霉素,是青霉素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的缓冲剂及混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溶解后成混悬状,它的水悬剂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缓慢溶解吸收,主要用于早期梅毒和类风湿的治疗[1]。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苄星青霉素按常规肌肉注射法极易造成针头堵塞,需更换针头进行二次注射,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浪费注射材料,浪费人力资源。
对此我科对苄星青霉素注射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不仅避免针头堵塞,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节约材料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门诊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42例,男性28例,女性 14 例,年龄18~65岁。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其中,30例参加新注射程序(实验组),其余12例参加常规注射程序(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卞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的改进作者:郭莉莉夏春香王效梅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法肌注卞星青霉素在新生儿梅毒的应用效果。
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8月按住院号奇、偶数将80例梅毒产妇的新生儿需肌内注射卞星青霉素分为对照组40例和改良组40例,对照组用灭菌用水稀释卞星青霉素后注射,改良组用灭菌用水稀释卞星青霉素排气后抽取利多卡因注射,比较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和注射时新生儿的哭闹声。
结果改良组注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哭喊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关键词:肌肉注射;卞星青霉素;新生儿梅毒;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新生儿梅毒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给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一般认为感染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郎罕氏细胞层逐渐退化萎缩,失去阻断作用,胎儿开始容易被感染。
若母亲已经在分娩前4w得到恰当治疗且无梅毒复发及再感染证据,新生儿梅毒抗体滴度不超过妈妈低度的4倍,可选取卞星青霉素预防性治疗。
卞星青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1],以其价格低、疗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主要用于梅毒和风心病的治疗。
为了能够达到其缓释效果,对药物的稳定产生有利作用,对药物的释放和吸收进行一定的延长,往往会在药物的制作过程中添加一些缓释剂以及混悬剂,但是混悬剂的表面自由能非常大,并且具有自发聚集趋向以及增长的趋向,因此非常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出现沉降,并且聚集在一起而不能分散开来,从而造成针头堵塞,引起注射失败。
另外注射时由于针头堵塞需大力推注,易使注射器与针头脱开,导致药液浪费,护士与患者心理压力增大。
为了解决卞星青霉素注射时的针头堵塞及疼痛问题,有效减轻肌内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疗效,我科于2014年10月~2015年8月尝试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对比注射,观察两种注射方法对新生儿梅毒预防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0例新生儿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1~3d。
苄星青霉素的注射技巧你若在门诊注射室工作,会发现近两年来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病人成倍地增加,注射苄星青霉素通常为两类病人,一类是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梅毒病人,第二类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抗“O”升高的病人。
苄星青霉素溶液呈乳状,注射时常常会发生堵针.推药受堵.药液反喷这类现象,严重的还会有疼痛性晕厥。
我院门诊注射室2016年统计梅毒病人注射苄星青霉素约1920次,抗“O”高者注射苄星青霉素约360次。
其中发生堵针的有90次,推药受堵的有36次,药液反喷的有4次,发生疼痛性晕厥有2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如下:⒈堵针的原因:①溶液溶解不充分②选择的针尖型号偏小③患者过度紧张,肌肉紧绷,使阻力增加,推药不畅,易堵针。
⒉推药受堵:①注射部位有硬块,因梅毒病人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疗程一般为四周,且每周240万υ肌肉注射,有的病人要注射2一3个疗程,反复注射易形成硬块,且药液吸收不完全也易形成硬块②药液推注过快.过猛,使药液不易顺畅地通过,易受堵。
⒊药液反喷:①注射器和针栓固定不牢,使药液推注时容易反喷②推药时压力过大,超过了药液通过针尖部的速度,造成注射器和针栓接头处压力过大分离反喷。
⒋疼痛性晕厥:①空腹注射,身体的应激状态差易造成疼痛性晕厥②注射前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如睡眠欠佳者、晕车者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发生原因,总结注射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1、做好注射前的询问: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是否空腹,睡眠是否充足,拒绝空腹皮试和空腹注射苄星青霉素。
2、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尖,一般5ML注射器和7号针尖即可3、使苄星青素充分溶解:120万υ苄星青霉素注入生理盐水至少4ml,震荡摇匀直至看不到瓶体上有不溶解的药物颗粒,药液呈均匀的乳液状,方可抽吸药液注射。
4、注射时避免选择有硬结的部位:选择柔软、松驰的注射部位进针,防止堵针。
5、推药液时,用力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过快,致使药液快速经过针尖部时造成针尖堵塞。
6、推药时,左手固定针栓,右手匀速推药,防止注射器与针栓连接处分离,使药液反喷。
苄星青霉素的注射及皮试方法探索目的:提高苄星青霉素注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加药物的利用度,同时树立成本观念并对皮试方法等问题进行探索。
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注射苄星青霉素的95例门诊患者,共300人次,其中儿童20人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震荡式摇匀药物,3快法注射,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充填针梗、静止式溶解药物,3快1匀法注射,注射期间与患者充分沟通和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结果:对照组常规注射法一次注射成功率79%,试验组一次注射成功率99%,药液残留、患者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充填针梗、静止式溶解药物方法,3快1匀法注射苄星青霉素,并在注射期间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药液残留减少,给药准确,方法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成功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人们思想观念及性观念开放,梅毒、淋病的发生率骤增,临床治疗采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疗效良好[1],另外一个应用群体是链球菌感染者,但数量要小得多。
苄星青霉素注射成功率低,配制后的药液呈混悬液,注射时疼痛感明显,注射一次不成功多次注射情况时有发生,易引起护患纠纷[2],因而对于苄星青霉素注射一次成功方法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新生儿、幼儿的注射部位安全性也很重要。
本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收治梅毒及链球菌感染患者95例约300人次,随机进行分组开始注射方法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5例患者,其中成人18~60岁占280人次,儿童仅占20人次,男52例,女43例,男性多于女性。
梅毒患者注射苄星青霉素由于剂量较大,一般采用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法,可达到其他方法注射普通剂量相同的效果[3]。
240万U/次,一侧臂部注射120万U,新生儿减量,根据患者病情每周1次或2次注射。
浅谈注射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与防护摘要:目的:为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切实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自身防护,同时为了护理安全,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减轻患者心理上的负担。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液体配制;三快注射法;防护【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80-01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在本院使用近一年,主要用于梅毒的治疗,部分淋病,风湿热,支气管炎等患者也使用该药。
我们在门诊输液室接触苄星青霉素后,通过临床实践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该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的药品简介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规格120万单位,成分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缓冲剂及助悬剂混合制成的粉末。
性状;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适应症;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也可用于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流行。
使用配置时先用4毫升灭菌注射用水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乳白色混悬液,只可肌注不可静点,易堵塞针头。
2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的使用方法2.1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使用前要做注射用青霉素皮试,皮试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给予双侧臀部各肌注120万单位,一周一次连续3周。
2.2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局部肌肉放松,注射前告知患者药物的性质及注射特点,以取得配合。
2.3 常规的肌肉注射是使用5毫升注射器7号针头采取二快一慢注射法。
但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溶解后为混悬液,如果推注速度慢易堵塞针头,造成二次甚至三次注射,不仅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加大了医疗成本。
经过我们临床实践和总结使用10毫升注射器8号针头注射;先安置患者,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后溶解药物(针头沿着瓶壁慢慢注入使药物粉末充分溶解,避免剧烈摇动)再抽吸药液,排气,按三快法深部肌肉注射(即;进针快,推药快而均匀,拔针快),回抽注射器活塞无回血后一手匀速推注药液,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很高。
苄星青霉素改良肌内注射法的效果评价吴伟连1,吴伟红2,蒙春霞3(1.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2.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柳州;3.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摘要:目的研究改良肌内注射法对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需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梅毒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肌内注射,每侧注射120万U。
左侧采用常规注射法,右侧采用改良肌内注射法。
观察记录两侧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和注射过程中、注射后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
结果比较两种注射方法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注射过程中疼痛、注射后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肌内注射法可提高苄星青霉素的注射质量。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改良肌内注射法;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1.167本文引用格式:吴伟连,吴伟红,蒙春霞.苄星青霉素改良肌内注射法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241,243.0 引言长效青霉素又名苄星青霉素,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淋病患者的治疗,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1]。
苄星青霉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极难溶于水,配制后为白色混悬液体,静置10 s即出现沉淀分层现象,用注射器抽取药液排气后15 s不动即堵塞针头[2]。
注射过程中若推药过慢也易堵塞针梗而使注射失败,需拔针重复多次注射,注射时往往需要快速推注药液,患者感觉疼痛难忍,甚至会产生晕针现象,且注射部位也容易形成硬结,致使部分患者拒绝或中途终止治疗。
为了保证肌内注射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对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方法进行改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注射室接受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100例梅毒患者,男62例,女38例,年龄19~60岁,患者均需一次性注射240万U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肌内注射,每侧肌内注射120万U。
门诊肌注苄星青霉素的护理摘要】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和梅毒的治疗,通常是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4周。
此药是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难溶于水,溶解后为白色浑浊状,如针头部分内有苄星青霉素药液,针头进入肌肉内受热,针头内的药液受热凝固堵塞针头而致一次注射失败,造成药物浪费和增加患者的痛苦。
通过临床实践,调整注射程序,使针头内为注射用水而非药液,大大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共对160例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年龄在18-72岁。
1.2 方法1.2.1 每次肌注前均做试敏,阴性者可注射。
1.2.2 注射前告知患者药物的性质及注射特点,取得患者的配合。
1.2.3 调整注射程序,先用5毫升注射用水中的4毫升注射用水充分溶药,备用。
然后指导患者采取坐位1,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
1.2.4 将药液抽吸在5毫升注射器内,排气,然后将注射器的针尖浸入剩余的1毫升注射用水中抽吸,但不要吸尽,以免吸入空气。
1.2.5 立即至患者旁注射,抽吸无回血后,持续注射完毕。
2 体会2.1 心理疏导:门诊肌注苄星青霉素的大多数是梅毒患者,此类患者多有沮丧、害羞心理,护士应以友善的态度对待。
肌注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因此药的特点,注射时会有很强的刺激性疼痛,因此要告知患者药物的性质及注射特点,取得患者的配合。
2.2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选择坐位姿势,保持肌肉放松。
选择注射部位,避开患皮肤病区、感染区、硬结区。
调整注射程序,溶药—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抽吸药液—注射。
注射前针尖浸入剩余的1毫升注射用水中抽吸,使针头部分内为注射用水而非药液。
然后立即至患者旁注射。
注射过程中根据推注时的阻力掌握推注的速度。
推药时间过长,易致药液堵塞针头,造成注射失败。
3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期治疗与复查。
浅谈苄星青霉素的注射技巧和自我防护摘要】目的:增加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护士技术水平及自我防护知识。
方法: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调整苄星青霉素的注射过程中药液溶解、抽吸、排气方法,提高注射成功率。
结果:调整后的注射技巧,大大提高了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及心理负担。
结论:通过临床实践和相关内容学习,改进了注射技巧,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达到患者满意,护士满意。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自我防护【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83-02苄星青霉素又名长效青霉素,成份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缓冲剂及助悬剂混合制成的粉末。
适用于需长期使用青霉素预防的患者,如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预防风湿热复发,也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
苄星青霉素为了延长释放,在制药过程中,加入缓冲剂和混悬剂,而混悬剂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有自发聚集和增长趋势,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沉降,聚集而不能分散,注射室容易堵塞针头。
在我院门诊注射室,通过相关内容学习和临床实践探讨,对该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现将该药注射技巧及注射者自我防护方法报道如下:1.苄星青霉素的使用方法1.1 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方法,使用前必须询问过敏史,皮试结果阴性方可注射。
每次注射240万单位,双侧臀部各注射120万单位,每周一次,连续三周为一疗程。
1.2注射器及针头的选择现在注射均采用一次性注射器。
临床实践发现,5毫升注射器推动活塞时遇到的阻力比10毫升注射器来得小,12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用5毫升溶媒足于充分溶解,使用5毫升注射器和7号针头即可顺利注射。
1.3 心理护理患者在注射前因担心注射带来的疼痛感,多少会有焦虑、恐惧感。
因此,在注射前多向患者解释,并给与心理支持十分重要。
可以向患者解释肌肉放松更能减轻疼痛感。
同时配于良好的态度,在操作中转移患者注意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探讨优化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有效防止针管堵塞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寻找更能有效防止针管不通畅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从医院近几年来的病人中把需要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病人随机均匀的抽调出100例,再把这100例病人均匀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病人5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症方面均无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减少了误差。
实验组采用最新改进的注射方法,即苄星青霉素用0.9%生理盐水4.5ml充分振荡溶解后用5ml注射器抽取适宜剂量的药物,对所需注射部位用酒精消毒后,注射器排尽空气后,进针迅速,在回抽没有见到回血后立刻推进注射器内的药物,以减少疼痛。
对照组采用以往沿用的肌注方法,不做任何改善,对两组病人注射结束后的针管堵塞情况和病人的疼痛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针管堵塞也少于对照组,且根据病人反映疼痛感较之前传统的肌注方法轻微。
结论改良后的肌注方法可有效的避免针管堵塞并且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优化之后的方法确实可以推行。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肌注;防止针管堵塞苄星青霉素又称长效青霉素,是混合而成的无菌粉末,其杀菌机制是在体内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而发挥杀菌作用[1]。
因为其在体内的吸收缓慢,且排出较慢的特点,常把其用作风心病等需要长期注射青霉素的疾病,也能很好的治疗二期梅毒、淋病[2],因此目前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
但是。
此药通常状态为白色结晶粉末,颗粒较大,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在肌肉注射时容易因为其堵塞针头而造成一次性注射失败,临床中通常采用在注射液中增加注射酶的用量或者增大针头型号来提高注射率,但是即便是采用8号、9号针头也很难做到一次性注射成功,除此之外,在增加压力的时候容易造成注射器和针头脱开,造成了药物浪费和注射失败,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造成病人的恐慌心理。
因此,为了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也为了减轻病人的恐慌心理,减少护士的工作负担,同时,减少可能带来的医患矛盾。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的缓冲剂及混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它的水悬剂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缓慢溶解吸收,主要用于早期梅毒和风心病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苄星青霉素按常规肌肉注射法极易造成针头堵塞,需换8号以上针头进行二次注射,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造成药液和材料的浪费。
为此,我院对苄星青霉素肌注的方法进行改进,不仅避免针头堵塞,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节约材料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1 临床资料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门急诊注射患者125例,男性73例,女性52例,年龄23~65岁。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其中,67例参加新注射程序(实验组)与常规注射程序(对照组)对针头堵塞的比较,58例参加新溶剂(实验组)与常规溶剂对肌注药物后疼痛的比较。
2 肌注方法2.1 肌注部位和剂量的选择对早期梅毒的治疗,采用同患者一次性两侧臀部分别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U,每周一次;对风心病患者多采用120万U一侧臀部肌肉注射,每月一次。
2.2 注射器的选择采用BD公司提供的5ml注射器和7号针头。
2.3 溶剂的选择实验组采用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专供注射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止痛溶剂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
2.4 肌注方法实验组采用“后溶解药物的三快注射法”,即先安置患者,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后溶解药物,再抽吸药液进行“三快”注射,“三快”是指“进针快、推药快而均匀、拔针快”;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程序。
3 结果3.1 针头堵塞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实验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达100%,对照组堵塞21例,堵塞率达3 1.3%,经统计学检验,χ2=27.3,P<0.01。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表1 针头堵塞结果比较(略)3.2 两组疼痛结果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实验组中度和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χ2= 36.46,P<0.01。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梅毒患者肌注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的改进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为苄星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性大,极难溶于水,配制后为白色混悬液体,注射时患者痛感明显,且注射部位易形成硬结,临床注射苄星青霉素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操作程序经常会发生稀释后的混浊状药液堵塞针头或药液絮凝而不易注人肌内层的问题,常因阻力大发生阻塞,不能一次性注射成功。
现在注射时在空针内预留一定的空气,再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不易发生阻塞,常能一次性注射成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9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此19例患者均选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支)为治疗药物,19例患者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
1.2方法
1.2.1将2010年6月~2011年7月的9例梅毒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8月~2013年10月的10例梅毒患者为实验组。
对照组抽取4 mL生理盐水后注入苄星青霉素瓶内,充分摇匀后,用空针抽吸完药液,排进空针内的空气后,常规消毒皮肤后,选用臀大肌、臀中肌进行注射。
实验组用空针抽吸完药液后,预留约0.2 mL的空气,常规消毒皮肤后,选用臀大肌、臀中肌进行注射,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的护士均工作3年以上。
1.2.2所有患者均使用BD公司生产的5 mL空针为注射器。
1.3判定标准以患者自注射开始至注射结束的30 min为宜,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情况。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使用改良后的方法后,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注射成功,注射成功率为100%,见表1、表2。
3讨论
3.1在空针内预留0.2 mL的空气,快速进针,快速推注,使针头内保持无静止状态的药液残留,减少药液在针头内的聚集,易于一次性注射成功,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3.2改良后的方法可以避免药液在注射器中过于停留而发生沉淀,从而造成
针头堵塞,也可避免使用过大的针头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3护士对药物的不了解,操作不熟练,易发生堵塞,需重新注射,①造成了药液的浪费,肌注的剂量不准确,②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感,加重疼痛感。
采用改良后的方法后,均一次性注射成功。
3.4梅毒患者心理压力大,一次肌注的不成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害怕再次注射,从而加重疼痛感。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5有文献报道,将苄星青霉素的溶媒用利多卡因代替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后常规消毒皮肤,快速进针,快速推注,可明显减少患者疼痛感。
改良后的方法易于掌握,方便安全,提高了苄星青霉素一次性肌注的成功率,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減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燕.苄星青霉素2种肌注方法对防止针头堵塞情况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504-505.
[2]林卓英,陈丽珍,邵战琴.改良长效青霉素注射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181.
[3]崔红叶,席宁娜,杜艳芳,等.提高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成功率及减轻疼痛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5,(04).
[4]G emmill R,Sun V,Frrell B,et al.Going with the flow quality-of-Life outcomes of cancer survivors urinary diversion[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0,37(1):65-72.
[5]王春荣.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的改进[J].现代护理,2006,12(12):201-203.
[6]黄美笑.提高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成功率的方法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3(2):88-90.
[7]葛艳.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新方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4(11):102-103.
[8]曹娅红.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改进方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5(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