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按照伦理标准筛选本院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
全部患者均行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分别配合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脑卒中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且具备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康复期患者易合并不同程度的偏瘫,影响其日常生活[1]。
针灸等中医疗法是除药物治疗外常用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状态。
本研究以三分治、七分护理为中心,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干预,从生理到心理,肢体到语言等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照顾,旨在改善其神经及运动功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后。
筛选本院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
对照组中男:女=13:11,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7.30±3.04)岁;观察组中女:男=15:9,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82±3.93)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处于恢复期,且治疗前经评估存在偏瘫。
排除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护理者。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取足三里、百会、迎香穴等穴位给予针灸治疗,各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个月。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及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运用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观察对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
方法从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有偏瘫后遗症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普通组(常规治疗手段+康复训练)与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各50例,观察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普通组为72.00%(36/50),明显低于针灸组的96.00%(48/50),x2=9.316,p<0.05;针灸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为(75.6±3.4),SS-QOL评分为(186.7±9.5),Fugl-Meyer评分为(85.9±3.2),均明显高于普通组的对应指标(p<0.05)。
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肢体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对他人的依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为头痛、呕吐、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的听力、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偏瘫,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而言要承受身体及心理上的双重强大压力。
针灸是我国中医特有治疗手段,对于许多疑难病症、慢性病以及偏瘫等情况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可以通经活络,通过辨证分析明确具体的病变经脉、脏腑,调理气血,以达到阴阳平衡,经络通畅的目的,配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1]。
本文对针灸与康复训练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研究对象的选择遵循一致性原则,均为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且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接受治疗,共计100例,将其随机均分。
普通组(n=50)中男:女为27:23,年龄45~70岁,平均(50.2±3.6)岁,病情:偏瘫28例(右侧15例,左侧13例),语言障碍12例,视力障碍10例。
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影响通讯作者:韦玲【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时使用针灸和功能锻炼两种方法叠加的效果展开研究分析。
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在2023年8月-12月期间按其就诊时间早晚展开分组,对照组(40例)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40例)功能锻炼后实施针灸治疗,并对其FMA(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观察。
结果:联合治疗结束后,观察组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P<0.05。
结论:经过以上联合治疗后发现,实施针灸和功能锻炼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使其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可广泛应用。
【关键词】针灸;功能锻炼;脑卒中偏瘫;恢复期临床上患有脑卒中疾病的人数较多,使患者生活质量及其身心健康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仍然会留下严重的功能障碍,应在恢复期及时接收相应的功能锻炼,加之针灸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1]。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3年8月-12月,收集80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分组方式为患者的就诊时间早晚,共有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分别实施功能锻炼和功能锻炼+针灸治疗。
对照组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有21例、19例,年龄从40岁到80岁,年龄中值为(60.84±11.17)岁,患病时长共30-60天,时长中值为(45.11±2.67);观察组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有18例、22例,年龄从45岁到85岁,年龄中值为(65.37±11.26)岁,患病时长共35-65天,时长中值为(50.52±2.15)。
2组对比,差别小,(P>0.05),可比。
纳入标准:(1)均属于脑卒中偏瘫恢复期;(2)患者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沟通障碍;(2)患者不同意加入研究。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功能锻炼之后实施针灸治疗,(1)患者病情稳定后,应早日让其下床进行功能锻炼,主要加强其肢体锻炼,锻炼其上下肢、屈膝锻炼,关节活动,行走、站立等锻炼。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B组联合针灸治疗,并对比疗效,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结果 B组较A组治疗效果更好,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亦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良性影响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水平,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该病最常伴的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机能损伤,协调功能和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故而需要在住院期间中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变其身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1]。
但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但疗效仍达不到临床期望,而将中医干预手段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
中药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3]。
而此次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特将60例患者纳入组间对照研究中,以期获得临床满意预期。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 (n=30)两组,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其中A组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龄49-78岁,均值(62.69±5.74)岁;病程1-3月,均值(1.53±0.51)月;体重53-89kg,均值(65.26±7.08)kg。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脑卒中属于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突然且进展快,短时间内致使患者失去生命的风险较大,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控制患者的病情,以免持续加重。
但临床经验显示,多数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生命得以挽救,却遗留诸多的后遗症,比如肢体功能障碍等,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所以近年临床上更为注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1.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中西医理论对脑卒中的发生各有描述,具体原因包括:①脑卒中常因为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情况造成,比如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引起脑卒中的风险很大,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几率高,再者是吸烟或者酗酒、肥胖等情况也会引起脑卒中。
现代病理学研究指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或者短暂性脑缺血、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等情况,也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部分患者由于体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炎症刺激、感染等引发脑卒中。
②中医论证将脑卒中归为“中风”、“喉痹”等范畴,认为发生这种疾病主要是体内气血逆乱而脑脉痹阻、血溢于脑等机理造成,常见的病因有情志郁怒和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以及血液瘀滞等,发病与机体阴虚和气虚、肝火及心火、痰湿、气逆等情况有关。
中风的患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等,一般中医理论将该症分为风火上扰、痹阻脉络和风痰上扰以及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患者体内的风邪善变,容易危及生命或者遗留后遗症。
1.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效果显著为什么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①脑卒中的患者大都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这导致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的饮食和活动,所以不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与营养物质等,患者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并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脑卒中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异常,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严重的身体结构变化,所以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各个方面影响极大。
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
作者:钟惠如崔金秀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4期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的效果。
方法收集了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疾病护理;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联合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后实验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治疗;早期功能锻炼;肢体功能恢复
脑卒中指[1]的是因急性脑动脉阻塞或破裂,引起到全脑或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超过24h或死亡,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出血等。
相关研究资料证实[2],我国每天脑卒中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存活患者的致残率高达75%左右,脑卒中复发率约为45%。
为了进一步研究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的效果,收集了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了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上述患者经CT检查确诊,并与[3]脑血管学会的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或神经功能障碍患者。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0例对照组,其中,32例男,28例女,患者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为(45.3±5.2岁),33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
60例实验组,其中,37例男,23例女,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为(48.1±3.2岁),29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1.2方法6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改善血液循环、活化剂、提高脑细胞代谢等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姿、坐位与直立平衡以及正确步态等常规疾病护理。
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具体方法:
1.2.1针灸醒脑开窍法:选择患者极泉穴、内关穴、尺泽穴、三阴交、委中穴刺入以患肢抽动为宜,上星透百会、人中穴至流泪为宜,点刺不留针。
矩阵针灸[4]:选择患者完骨穴(2)、颞穴(2)、四中穴,配合肢体的太冲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血海穴、环跳穴、合谷穴、外关穴、曲池穴,留针30min,每天清晨一次。
下午取患者天柱穴、完骨穴、风池穴,留针20min。
1.2.2康复训练采用神经异化技术,通过促进技术,重点锻炼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此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控制与防止患者肢体痉挛。
维持训练关节活动度与良肢位摆放,每关节至少活动2次,20min/次。
1.2.3医疗体操结合患者肢体功能的具体恢复情况[5],可以针对性选择三期医疗体操,上期、中期以及偏瘫期,1次/d医疗体操,保证5次/w。
1.2.4坐位、站位训练以及步行训练每天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锻炼患者的坐位平衡能力、站位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训练1h/d。
每天可以由患者家属协助,帮助患者进行各项训练。
1.2.5 作业治疗结合患者上肢护肤功能,针对性的设计不同训练方法,结合患者兴趣、能力等进行不同的作业治疗。
比如说,接球、抛球、翻牌、插积木等训练,进一步锻炼患者手部功能,至少进行3次/w训练,30min/次。
在整个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持续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
1.2.6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必须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护理态度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需求与心理变化,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
避免患者情绪波动,充分认识健康生活与健康心理的关系。
1.3观察指标选择运动功能积分评定法[6]Fugl-Meger,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对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选择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患者站立情况、辅助步行、监视步行、卧床、轮椅等级别。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非常相近,P>0.05,无显著差异性。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实验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情况分析实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以及现代医学实验证实,通过针灸方式能够有效扩张血管,进一步促进脑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提高血浆纤溶活性,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情况,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改善肢体循环以及脑部循环,使病灶部位得到充足血供,促进血栓溶解,加强新陈代谢能力,激发细胞活性,有效促进上下运动神经的恢复。
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可以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流程,它能有效调动脑组织的残余细胞,调动其发挥脑组织代偿功能,促进脑组织机能重新恢复与再建,减少伤残程度。
同时脑卒中患者易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异常心理状况,面对患者的心理障碍,必须加强心理护理,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多使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帮助患者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强与医生、护理人员的配合[7]。
通过本文研究证实,治疗后实验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4结论
脑卒中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肢的功能恢复,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
在良好心理状态下,配合早期功能锻炼以及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从而减轻心理障碍,其有效性是药物不可替代的。
对患者能早日回归社会、家庭甚至回归职业,消除焦虑、抑郁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29(6):379-380.
[2]许琳琳,郭根平,王珏,等.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康复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1(1):30-3l.
[3]林滨,李中元,吴成晖,等.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及ADL 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0(9):665-667.
[4]刘景隆,周连元,张红.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2(6):496 - 497.
[5]陈伟红,夏春丽,李绣球.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褥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22-424.
[6]王立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10,18(3):185-186.
[7]罗红艳.良肢位及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67(6):1216.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