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0.62 KB
- 文档页数:1
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按照伦理标准筛选本院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
全部患者均行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分别配合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脑卒中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且具备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康复期患者易合并不同程度的偏瘫,影响其日常生活[1]。
针灸等中医疗法是除药物治疗外常用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状态。
本研究以三分治、七分护理为中心,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干预,从生理到心理,肢体到语言等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照顾,旨在改善其神经及运动功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后。
筛选本院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
对照组中男:女=13:11,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7.30±3.04)岁;观察组中女:男=15:9,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82±3.93)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处于恢复期,且治疗前经评估存在偏瘫。
排除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护理者。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取足三里、百会、迎香穴等穴位给予针灸治疗,各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个月。
脑卒中老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分期临床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与措施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点是突然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神经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是脑卒中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机能退化,使得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对于脑卒中老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分期临床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与措施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分期的临床评估1. 早期分期评估对于脑卒中老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分期临床评估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为随后的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中医将脑卒中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急性期、康复期和稳定期,而西医则将其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和恢复期。
通过对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早期分期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医务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评估指标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分期的临床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肢体力量、感觉异常、肌肉张力、肌肉协调性等。
通过检查患者的肌力、感觉、病理反射等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为康复护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1. 中医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激活身体的自愈能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推拿疗法则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舒缓肌肉,改善肢体功能和血液循环。
中药熏洗则可以通过药物的熏蒸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肢体的疼痛和麻木感,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西医康复治疗西医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理疗、功能电刺激等手段,可以通过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松解痉挛肌肉,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功能训练则可以通过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功能和运动能力。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运用有效性分析发表时间:2020-08-12T05:23:19.93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6期作者:董春菊[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会使病人产生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低下等情况的发生。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南京 211800【摘要】目的:分析将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运用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有效性。
方法: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脑卒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基础护理上加入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并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六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力量状况、手功能状况、记忆交流状况以及行动能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六个月之后实验组患者上肢体以及下肢体痉挛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护理中,不但可以改善患者上下肢体的痉挛状态还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医;护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会使病人产生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低下等情况的发生[1]。
缓解或抑制痉挛状态在康复医学研究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使用中医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偏瘫痉挛得到改善,如中药熏蒸、穴位按摩与针灸以及推拿等[2]。
本研究则是根据中医腧穴、经筋理论等,并结合四种中医护理技术(砭石、中药离子导入、闪罐以及舒经通络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3月-2020年3月这一期间来我院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进行抽取80例进行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
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康复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方式。
脑卒中是指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功能训练通过康复护理,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活动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以增强患者四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促进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恢复。
康复护理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持续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康复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师要进行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知识,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对康复护理措施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实施。
康复教育内容包括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药物的正确使用等方面。
三、言语治疗言语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必须重视言语治疗。
康复护理师可以通过言语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组织训练、理解训练等,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言语功能,提高日常交流能力。
四、认知康复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康复护理师可以运用认知康复技术,进行认知训练,如维持注意力的训练、记忆力的训练、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等,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五、心理支持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还包括心理支持。
脑卒中常导致患者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康复护理师要通过情绪抒发、心理疏导等方式,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增强信心,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功能训练、康复教育、言语治疗、认知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02T02:07:12.0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0期作者:刘禹利[导读] 目的:观察和探讨恰当的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禹利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区医院北京 101200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恰当的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入选对象均处于康复期。
共选择84名受试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的分组原则,将入选患者按相同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适当的中医护理技术,比较分析护理效果。
以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为具体观察指标。
结果:干预前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适当的中医护理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效果。
它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偏瘫状态,而且可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参考。
关键词: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脑卒中;康复期;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遴选某院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共计84例,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对照研究分组方式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对象划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占比一致,详细汇总基本信息: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值54岁,最大值69岁,年龄均值为(61.52±1.96)岁;观察组性别占比为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值54岁,最大值70岁,年龄均值为(61.68±1.86)岁。
对照组、观察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经统计学处理以后所得数值为P>0.05。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及作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康复护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已经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是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通过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从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治疗。
在中医康复护理中,除了注重病因病机的辨证施治外,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护理还注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作息等方面的指导和调理,以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康复护理中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手段,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针灸疗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1)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增强神经传导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和代偿能力,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2)改善血液循环: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肢体的供血和氧气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3)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
(4)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肌肉僵硬,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应用中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护理在康复期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0-29T05:07:47.62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5期作者:汪桂花[导读] 目的:探讨在康复期脑卒中病人护理中使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汪桂花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404000【摘要】目的:探讨在康复期脑卒中病人护理中使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受治疗的62例康复期脑卒中病人,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31例采取常规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另31例使用相应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护理后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护理方法的各项数据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之后观察组各项数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康复期脑卒中病人中,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病情康复程度,有明显减轻抑郁程度的迹象,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字】康复期脑卒中;效果;中医情志护理中风的主要症状是口腔和眼睛的歪斜,突然昏厥和言论差。
中风发病是急性的,并且存在许多并发症,需要治疗症状,以降低致残率。
中风较其他疾病还有更为严重和突然的特征,部分病人经过积极治疗护理后仍遗留生理、行为、认知和社会性的残缺。
大多数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还有很多心理上的外化躯体症状,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恢复程度还有以后的生活情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1-2]。
中医情志护理可以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好,恢复心理健康,以促进病人最大程度的康复,然后减轻病人家里和外部的压力,使病人以后的生活情况变好。
本研究采用中医情志护理的方法,对62例病人实施护理治疗,旨在提高临床效果,经观察后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了在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康复期脑卒中病人62例。
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年龄48~93岁,平均为(71.53±2.24)岁,共31例;观察组:年龄49~92岁,平均(72.63±2.25)岁,共31例,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上下肢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上下肢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康复护理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并统计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脑卒中也叫中风和脑血管意外,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疾病,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脑部血管堵塞等原因,导致血管的流通性受阻,影响大脑中的部分组织[1]。
临床上,脑卒中的死亡率较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也比较差,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功能性障碍,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2]。
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上下肢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9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32~80岁,平均年龄(53.21±3.01)岁,病程最少三天,最长十天,平均病程(6.21±0.98)天。
对照组患者39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区间34~79岁,平均年龄(52.98±2.78)岁,病程最少三天,最长十天,平均病程(5.78±1.01)天。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对比。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调研的内容,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
本次调研符合医院伦理学标准,可以进行。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包括肌肉无力、肌肉痉挛、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传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对于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有限,康复过程中常常遇到瓶颈期,这时候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康复护理是指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综合性康复护理,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艾灸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并辅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和饮食调理,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一、中医康复护理的目标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其首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具体包括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肌肉协调能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中医康复护理还包括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身心困扰。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
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针灸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患者的肌肉恢复。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康复护理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特定的手法和力道,对患者的肌肉、筋骨进行按摩和调理,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
3.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煮后,用熏汽或温煮的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身体表面,通过药物的渗透和作用,来改善体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肌肉的恢复和修复,对于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康复大有裨益。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患者的穴位上施灸,使药力渗透到患者的肌肉和经络中,起到温经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无力、痉挛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中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2-01-20T06:00:47.062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24期作者:孙丽媛[导读]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孙丽媛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中医风湿科吉林长春130062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5例。
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到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关键词:中医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临床观察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伴随多种并发症疾病,如偏瘫、失语、脑出血、脑梗死等,其中偏瘫最为常见[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在祖国医学范畴称之为中风,为了提高患者康复效果,还应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
本文对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资料进行回顾,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5岁,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7岁,采取中医护理。
两组资料无任何差异,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选取患者血海、足三里、肩前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对患者关节部位进行收放、伸展等训练;同时鼓励患者开展肢体训练以免功能减退[2];为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应采取饮食护理干预,入院第一周常规饮食,第二周禁止食用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食物,如水果汁、蔬菜汁、莲子粥、银耳大枣粥,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可食用黄芪桃仁粥,药方组成:2g地龙、10g桃仁、50g黄芪、100g大米、白糖少许;痰热内结型患者食用萝卜大米粥,药方组成:1个大白萝卜、50g大米,油盐调味。
中频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09T01:34:48.43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刘洁[导读]刘洁(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目的:研究卒中偏瘫康复中,联合中频治疗仪、中医康复护理的有效性。
方法:2019.05~2022.05,选取69例卒中偏瘫者。
随机分组。
参照组34例,常规护理。
试验组35例,中频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护理。
评析各组护理效果、肌力、神经功能。
结果:试验组护理效果、肌力、神经功能均更为优异,P<0.05。
结论:中频治疗仪、中医康复护理联合应用后,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提高。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卒中偏瘫;中频治疗仪偏瘫属于卒中常见后遗症,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语言、吞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使其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
为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还应尽早予以患者康复治疗方案。
中频治疗仪具有刺激麻痹肌肉、改善肌力的重要作用[1]。
中医康复护理能够发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功效。
本研究对二者联合应用于卒中偏瘫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9例卒中偏瘫者,2019.05~2022.05录入。
随机分组。
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
年龄:50-73(62.15±1.24)岁。
试验组:35例,男18例、女17例。
年龄:51-72(62.34±1.67)岁。
各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P>0.05。
纳入对象均知情本研究。
1.2方法参照组:常规护理。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开展健康教育,把握患者情绪变化,缓解其负性心理。
向患者说明肢体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指导其开展关节被动运动、自主活动等。
试验组:中频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护理,详情如下:(1)中频治疗仪。
预先对仪器配套电极片进行消毒。
再将纱布放入清水中,浸湿后拧干,再将其放在上肢肱三头肌、下肢股四头肌等部位,然后固定电极片。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期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取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期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运动能力,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对于康复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重建大脑功能,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1]。
鉴于此,我院对患者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效果不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选取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5-79岁,平均(66.59±5.49)岁;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7-78岁,平均(66.66±5.24)岁。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口头健康教育、协助患者翻身、移动,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如下:(1)组建护理小组。
护士长组织专科护理人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加强培训学习,确保所有护士具备中医护理技能。
(2)中医按摩护理。
对肩井穴、风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等穴位进行按摩,以改善上肢活动能力。
按摩推拿夹脊穴、梁丘穴、足三里等穴位,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如患者有风痰阻络情况,则需要对丰隆穴进行按摩;如患者合并阴虚风动情况,则增加太溪穴、复溜穴按摩;如患者有痰热腑实情况,则需要再对丰隆穴、解溪穴按摩。
护士进修杂志2019年9月第34卷第17期•1619••康复护理•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吴国艳龙燕马丽王丽杨正凤刘卫卫(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4)摘要目的探讨实施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2月一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0例$按时间先后将2017年2月一2018年2月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018年3月一2019年2月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干预,采用Fug-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Fugl-Meyer评分对照组患者为(56.4土11.3)分,观察组患者为(35.5土8.1)分$Barthel指数对照组患者为(43.2土13.7)分,观察组患者为(62.9土&7)分$两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干预,能够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增强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康复专科训练;脑卒中;老年;护理Keywords ehabilitation specialist nursing;Stroke;Elderly;Nursing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 DOI:10.16821/ki hsjx.2019.17.026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中风,其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
从临床上看,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
脑卒中在一般情况下,发病速度较快,患者的恢复速度较慢。
同时,脑卒中针对老年患者还将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较高的致残率⑵。
部分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率也比较高。
该病出现后,将会给老年患者及家庭带来非常严重的负担,是临床上的重点医疗病症。
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减轻残疾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1.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护理师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和康复潜力,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包括自我照料、进食、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的恢复,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日常生活。
2. 运动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师的指导,患者进行各种运动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协调运动。
这些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
3. 吞咽康复训练:脑卒中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和饮食问题。
康复护理师通过组织患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如口腔肌肉锻炼和适当的饮食指导,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轻饮食困难。
4. 语言康复训练:脑卒中后常伴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语言表达困难等。
康复护理师通过语言康复训练,如语音训练和语言理解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5. 心理康复支持: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康复护理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支持,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6. 家庭支持和教育:康复护理师为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指导家庭成员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教育家属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提高认识,协助患者康复进程。
7. 社会康复服务:康复护理师协助患者进行社会康复服务的安排,如社区居家护理、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等。
这些服务的开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吞咽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康复训练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中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4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添加中医适宜技术,分析对比最终两组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同对照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速度,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偏瘫康复;中医适宜技术;研究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肌张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整体运动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活动不利、肢体运动困难。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期,由于受到脑卒中的影响,患者一侧肢体肌力受损,形成偏瘫,偏瘫不仅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下降,还会影响患者日常社交、出行、心理健康等。
一般来说,大脑神经呈现交叉支配的情况,因此,如果患者左侧脑出血,则为右侧偏瘫,右侧脑出血,则容易出现左侧偏瘫。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需要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
此次研究,纳入观察对象68例,分组后采取不同康复治疗措施,对比探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临床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接收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包括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5±3.2)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0±3.4)岁,组间患者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制定饮食计划以及康复运动方案,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添加中医适宜技术,(1)中医按摩护理,针对患者偏瘫的患侧,进行穴位按摩,选择肩井穴、风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等,可以改善上肢活动状况;再对夹脊穴、梁丘穴、足三里等,进行按摩推拿,可以改善下肢偏瘫的情况。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康复原则的治疗方法。
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
碍患者中,中医康复护理可以通过调理阳气、开窍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中医康复护理可以通过针灸来促进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恢复。
针灸在中医康复护理中被
广泛应用,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激活神经等作用,改善患者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针灸
可以在脑卒中患者的瘫痪肢体上进行,通过刺激穴位来激活相关神经和肌肉,帮助患者恢
复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中医康复护理还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作用,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一些具有活血
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用于脑卒中后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如丹参、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
循环,改善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中医康复护理还可以通过配合其他康复方法来促进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恢复。
可以结合
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肢体的功能恢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