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_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90.17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民间组织需要健康发展民间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组织,是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总称。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根据我国09-10年度出版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指出,为苹果民间组织依据以下四个原则发展:一是坚持依法管理,这既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也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它们的职能作用;二是坚持统一登记管理,即民间组织统一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其他任何部门无权审批和颁发证书;三是坚持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按民间组织活动地域分级登记管理;四是坚持稳步发展,使民间组织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
我国管理民间组织主要依据国务院发布的2个法规,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共分7章40条,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总理以第250号国务院令发布施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共分6章32条,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总理以第251号国务院令发布施行。
在我国,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在总体上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阻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本文主要通过对民间组织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民间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论证如何依法规范和保障民间组织的发展,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民间组织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民间组织以其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解决纠纷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其中,民间调解和司法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手段逐渐受到重视。
两者各有特点,但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民间调解的特点民间调解是指由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的、可替代诉讼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其特点包括:1.灵活性强:民间调解程序不受严格法律规定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便于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
2.高效率:民间调解通常速度较快,能够快速解决争端,减少当事人的纠纷成本。
3.低成本:相对于诉讼程序,民间调解的成本通常较低,能够减轻社会资源负担。
三、司法调解的特点司法调解是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利用调解方式促使当事人和解的一种司法手段。
其特点包括:1.法律效力:司法调解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履行。
2.公正性:司法调解由专业的法官进行主持,保证了调解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3.法律监督:司法调解过程中,法院会对调解结果进行法律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公平性。
四、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为了实现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信息共享:建立民间调解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双方掌握相关信息,有效协调解决纠纷。
2.冲突解决:当民间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引入司法调解进行协助,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权威性。
3.培训机制:加强法院和民间调解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更好地协调处理纠纷。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为例,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促进两者的衔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六、结论与建议在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加强各方沟通协调,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
以上为民间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的相关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我国民间组织需要健康发展民间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组织,是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总称。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根据我国09-10年度出版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指出,为苹果民间组织依据以下四个原则发展:一是坚持依法管理,这既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也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它们的职能作用;二是坚持统一登记管理,即民间组织统一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其他任何部门无权审批和颁发证书;三是坚持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按民间组织活动地域分级登记管理;四是坚持稳步发展,使民间组织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
我国管理民间组织主要依据国务院发布的2个法规,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共分7章40条,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总理以第250号国务院令发布施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共分6章32条,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总理以第251号国务院令发布施行。
在我国,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在总体上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阻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本文主要通过对民间组织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民间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论证如何依法规范和保障民间组织的发展,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民间组织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民间组织以其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如何实践的-一起乡村民事调解案的分析一、案件和问题1996年11月18日清晨,我和我的两位同学在调查陕北B镇的派出法庭时,刚好遇上法庭的G庭长要去办一起案子,这是我们在为期5天的基层法官调查中唯一参与旁听的一个案子,在此之前我们曾在W乡的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平静的村庄”里作了一个多周的实地调查。
[1]为了搞清该案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又于1997年7月15日到B镇就该案及相关问题作了访谈。
这是一起贷款纠纷案,原告是B镇的信用社(法人代表为B主任),被告是住在离镇上大约30多华里的一个地处沙漠腹地的村庄里的村民W.他于1987年从镇上信用社贷款150元,期限10个月,1988年3月19日又贷款50元,期限8个月。
信用社几次托人捎话、见面追要、甚至上门催款,都没有结果。
这次,原告正式起诉,用原告的话说,“要依法收贷”[2].为了依法收贷,原告不仅租了一辆小面包车供办案使用,而且请镇上营业所主任(A)和派出所的民警也一同去“壮声势”,以便顺利完成收贷。
当我们快到村民W家时,G庭长停下来,和原告商量了一下,认为要找村支书(S)来,办这个案子要有村支书的协助。
于是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村民W的家。
[3] 该案在法律上并不复杂,但办起来颇费周折。
争论一开始发生在村民W究竟是否还了营业所的贷款问题上,村民W认为他还了款,有村主任可以作证,但营业所主任要求将还款凭据拿出来,而村民W无法拿出,据说是丢了。
这一争执最后放了下来,有待查清。
[4]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还信用社的款,原告、营业所主任和村支书给村民W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诱导和批评。
在众人的说服下,村民W出去借了500元钱,但还短250多元。
这时除了说服教育,就是用法律来威胁和进行利害分析了,比如不还款的话要正式开庭判决而不是调解,还要按规定加重处罚等等,同时大家从始至终特别强调这次是“依法收贷”,非解决不可。
最后,支书将村民W领出窑洞,进行劝说。
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论文民间法对于民间法,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学家都曾经给其以各种各样的称呼。
当关注其权威渊源或管辖范围时,它被称为非国家法、非官方法等等,以下就是为您提供的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梁治平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因而在国家法之外,可用民间法的概念来区别。
他认为国家法可以被一般地理解为由特定的国家机构制定、颁布和自上而下予以实施的法律,而民间法是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民间法就是习惯法。
王学辉先生认为: 民间法就应该指国家统一制定法之外的习惯法。
周勇先生认为: 习惯法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权威而存在,并被保证在违反时强制执行或对违反者予以责罚的行为总和。
这些定义很显然揭示了民间法所应具有的某些基本内涵。
可以说,民间法的通常表现形式就是习惯法。
但据此便把民间法全部认定为习惯法或把习惯法全部认定为民间法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此概念有些混淆不清的缺陷。
庞德明确指出: 法学家使用法的意思,即系统和有秩序地运用政治上有组织社会的强力的思想。
乡土社会的民间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民间法具有地域性。
与国家制定法相对应,民间法往往出自特定的社会区域的人类群体和组织,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它只对该地区的全体成员有效,作用范围非常有限,有的仅适用于一个村镇。
没有国家法律那种普遍统一的效力和权威。
不同地区的民间法、习惯法各有差异,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民间法具有非正式性。
农村的民间法孕育和根植于农村这块特定的土壤上,紧紧围绕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如丧娶婚嫁、喜庆节日、人情往来,并且多偏重于对财产、婚姻家庭及本社区的生产资料的保护,以朴实、简洁、方便、合理、易操作的行为模式规范人们做什么、如何做,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混杂。
当关注其文化起源时,它被称为习惯法、民间法等。
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 ———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林莉红Ξ 内容提要 民间组织之概念和范围应当对应于我国现行立法之规定与行政管理体制。
所称谓之合法性问题,是指民间组织的合法律性。
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可以从宗旨合法性、活动合法性和组织合法性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因法律规范效力等级的差异,对我国民间组织的组织合法性可作不同解读;在法理上,“非法”与“违法”具有不同含义;依现行立法,我国民间组织取得组织合法性存在现实法律障碍,需要探讨解决之策。
关键词 民间组织 合法性问题 登记法治包含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是法治的基本要义。
由此必然有活动或者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研究。
然而,现代社会生活主体除个人之外,尚有大量组织存在,故组织的合法性亦属法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第三部门的合法性问题,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做过精辟论述①,也有学者从实证角度讨论过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
②尽管由于合法性一词之含义与来源的复杂性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但是从法学角度进行界定应当是首要之工作。
为此,笔者试图从民间法律援助组织角度分析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和范围关于民间组织的含义和范围,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何称谓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活跃活动的这类组织,历来是一个颇为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语义上看,“民间”一词与“政府”相对应,民间组织是指“不属于政府”的组织,企业也是“不属于政府的组织”。
但在我国又有为数不少的由政府投资、领导和管理,其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的组织,如共青团、妇联等,③以及由政府投资、管理和领导,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所谓事业单位。
这些组织都可以第三部门称谓之。
本文所谈的民间组织的“民间性”决定了这类组织既非政府组织④,也非企业,也不包括由政府出资主办的纳入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的准政府组织。
据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间组织的称谓,最开始使用的是社会团体一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民间组织的管理法规是1950年9月23日政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1951年3月23日内务部公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这两个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团体的范围是: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及其他合于人民政府法律组成的团体。
Ξ①②③④大政府概念。
按照我国《公务员法》,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法》第2条)。
参见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参见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初稿形成后在武汉大学法学院行政诉讼法方向师生定期举行的学术报告与讨论中进行过研讨,作者吸收了讨论中的一些意见,在此,对相关发言人致谢。
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
198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时,将社会团体管理职能明确交给民政部门。
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建立了社团的“双重分级管理”体制。
但此时并未实行分类管理的体制,即社会团体就是民间组织,包括会员制的组织和非会员制的组织。
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分别以国务院令第250号和第251号颁布了两个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列,实行双重分级分类管理的体制。
随后,民政部于2000年4月10日以民政部令第21号发布《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将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开展活动的组织界定为非法民间组织。
以后,在官方的话语中,社会团体仅指依《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成立之组织,而民间组织则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在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同时,还以252号令发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明确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据此,国家关于社会组织登记关系和管理格局基本确定,规范社会学理论上所说的第三部门的各种组织———社会团体(会员制的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国办的社会服务组织)的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从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分工来看,1988年7月7日,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民政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认民政部是国务院负责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
从这时起,民政部设立社团管理司。
1997年5月,社团管理司更名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司。
1998年,国务院再次进行机构改革。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设置民政部。
民政部仍是主管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根据这次机构改革方案,民政部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社团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司更名为民间组织管理局⑤。
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职能是:“拟定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
负责全国性社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团、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和台湾同胞社团、外国人在华社团、国际性社团在华机构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监督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指导和监督地方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
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规划,拟定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措施;负责中央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有关财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指导和监督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⑥因此,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包括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
对民间组织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甄别的另一个角度,是分析这些组织的设置、经费来源与管理。
这可以结合国家公务员立法关于公务员范围规定的变迁来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干部人事制度上,一直是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作为“国家干部”进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将党政机关干部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区分开来,党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国有企业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
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的范围限于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但同时规定,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照暂行条例管理。
在《公务员法》起草、制定过程中,关于国家公务员的范围界定,曾有过不同的处理。
2003年12月2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公务⑤⑥前引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民政部概览”之“历史沿革”部分。
网址:http :ΠΠw w w 1mca 1g ov 1cn Πaboutus Πlsyg 1asp ,2005年7月20日访问。
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员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时,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就公务员法草案向大会作说明。
认为,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鉴于其性质虽不同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管理上历来属于干部范畴,草案仍按现行做法,规定对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⑦但是,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范围确定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依这一规定,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既所谓吃国家“财政饭”的工作人员,就应当属于公务员。
因此可以说,是否由国家财政负担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是区分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概念解读“‘合法性’概念在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中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⑧具有非常复杂而宽泛的含义。
尽管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学者所使用之合法性含义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在现代法制与法治社会的语境下,特别是在谈到法律问题时使用这个概念,应当是指“合法律性”。
笔者认为,社会学者在研究民间组织时所表述的合法性,完全可以以一个更为合适的词汇加以表达,那就是正当性。
⑨使用正当性一词,不仅不会导致歧义,而且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所希望表达的意思。
或者,如果说某一领域的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愿意采取某种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和词汇,以方便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话,笔者觉得将他们所说的合法性理解为正当性更容易被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当我们将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其“合法性”之含义所指是非常明确的,“合法性”是指“合法律性”,在成文法国家,“合法律性”主要就是合乎法律的规定性。
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可以进行多个层面的解读和分析。
(一)宗旨合法性民间组织本身具有中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开创性、使命感等特点。
其宗旨应当具有服务社会、服务成员的内容,应当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属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社会一般价值观念所允许。
至少,组织宗旨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也有同样的内容。
从两个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看,主要是要求民间组织成立的宗旨不违法。
实际上由于民间组织的特点,不同的组织应对不同的社会需要,其宗旨可以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但总体上要求民间组织的宗旨合乎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禁止的事项。
比如由于我国法律禁止卖淫嫖娼,那么设立为妓女提供医疗、避难等救助服务的组织 λυ,恐怕就会遇到宗旨合法性的挑战,尽管禁止卖淫嫖娼与为性工作者提供医疗、救助、避难服务是两个概念。
但为同性恋者提供类似服务的组织是否能够被认为具有宗旨合法性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主管机关的解释。
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医疗等救助服务的组织显然具有宗旨合法性。
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这一宗旨应对强烈的社会需要,具有社会正当性。
目前在我国,法律援助属于政府鼓励的领域。
尽管政府对民间组织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缺乏实质支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⑦⑧⑨ λυ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有专门为性工作者提供类似服务的组织“紫藤”。
参见紫藤网站:http :ΠΠw w w 1ziteng 1org 1hk关于这一理解,谢海定在他的论文《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中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讨论了对legality 与legitimacy 两个英文词汇如何作出恰当翻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