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组织赈灾手册(DOC 82页)
- 格式:doc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84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给灾区造成了特别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我国政府和人民迅速投入到抗灾抢险斗争中。
本文将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抗震及救援的自助知识,科学抗震救灾,减少地震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总页数】2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出版印制《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2.抗震救灾实用技术和产品手册(第一批)
3.抗震救灾实用技术和产品手册(第三批)
4.编制《沙漠干热环境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适应性训练工作手册》的实践与体会
5.敬请关注:《校园心理》高中心
理辅导100问——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岳晓东访谈系列《人格完善新概念》——大学生成长之必备手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赈灾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古代赈灾流程一、灾情监测与评估阶段。
在古代,当发生灾害后,地方官员会迅速组织人员对灾情进行监测和评估。
抗震救灾综合知识手册——前言灾难无情人有情提高防范保安全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在党和国家心系灾区,倾心倾力救助受灾群众的同时,最为普通一兵,在坚决执行上级赋予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应当及时了解与抗震救灾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此,特制作了此手册,以备不时之需,望大家批评指正,热心者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制作者舟桥团九十一团宣传股干事曾利一、地震分类按成因分类: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是自然界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
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微震 1 级≤震级< 3 级的地震小[地]震 3 级≤震级< 4.5 级的地震中[地]震 4.5 级≤震级< 6 级的地震强[地]震 6 级≤震级< 7 级的地震大[地]震震级≥ 7 级的地震特大地震震级≥ 8 级的大地震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按震中距大小不同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二、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避险、救助、卫生、防疫)目录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地震逃生十大法则避震要点震后自救震后互救地震谣言如何甄别震后房屋鉴定问答灾后卫生防疫基本知识露宿时应注意的事项搭建防震棚的注意事项※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集聚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的现象。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地震逃生十大法则※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应顾及的是您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在重心较低、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
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3.不要慌张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
1、如何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包括因地制宜的防震减灾和应急
预案、抗震建筑设计以及危险预警等。
2、如何进行救援:包括快速救援、评估灾情程度、保护人身
安全、处理死亡尸体、救治受伤人员、社会救助等。
3、如何恢复城市:包括重建家园、改善街道、修复公共设施、解决经济问题、组织志愿者服务、提高抗震能力等。
4、如何预防下次地震:包括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建立发达的
地震监测系统、强化预警体系、做好地质勘察与灾害预测等。
赈灾救援汇报材料一、背景介绍近期,我国某地区遭受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及时有效地救援受灾群众,我单位迅速组织赈灾救援行动。
现将我单位的赈灾救援汇报材料如下:二、行动策划1. 灾害评估在接到灾情通报后,我单位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受灾区域进行现场评估。
通过对受灾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我们确定了赈灾救援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救援目标根据现场评估结果,我们确定了主要的救援目标:确保生命安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恢复基础设施和重建家园。
3. 救援策略为了有效地开展赈灾救援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策略:(1) 高效组织:成立指挥部和各专业小组,并建立紧密合作机制,确保救援工作的协调和高效进行。
(2) 快速响应:及时调集救援人员和物资,尽快抵达受灾区域,展开救援行动。
(3) 分工合作:根据各专业人员的专长和技能,合理分工,确保救援行动的专业性和效果。
(4) 综合施策:综合运用各种救援手段和技术,如搜救、医疗、物资运输等,全面展开赈灾行动。
三、赈灾行动1. 快速响应根据灾情评估结果,我们迅速调集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并及时抵达受灾区域。
在极短时间内搭建了临时避难所,并提供了紧急医疗救助。
2. 生命安全保障我们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搜寻和营救工作,确保被困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避难所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并积极开展防疫工作。
3. 基本生活需求保障为了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我们组织人员投放了大量的食品、饮用水、毛毯等物资,并确保了物资的及时分发和合理使用。
4. 基础设施恢复和家园重建在救援行动中,我们积极参与了基础设施的恢复工作,包括道路修复、电力恢复等。
同时,我们也开始了家园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受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
四、救援成果1. 人员伤亡情况经过我们的紧急救援行动,成功营救出大量被困群众,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截至目前,已经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尽力减少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自救手册
防灾减灾自救手册是一本向公众提供有关灾害防护、应急救援、自救互助等知识的指南。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认知:介绍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的成因、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灾害(如火灾、事故等)。
2. 预警机制:介绍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的渠道和标准,以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灾害风险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应急准备:针对各类灾害,提供相应的应急准备措施,包括家庭的应急物资储备、医疗急救、疏散逃生等。
4. 自救互救:指导公众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和互救,包括逃生、求援、灭火、施救等技巧和方法。
5. 社区组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救组织的建设和参与,通过社区力量提高整体应急能力和灾害防范意识。
6. 恢复重建:介绍灾后恢复重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受灾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防灾减灾自救手册的目的是加强公众对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公众的灾害适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抗震救灾综合知识手册——前言灾难无情人有情提高防范保安全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在党和国家心系灾区,倾心倾力救助受灾群众的同时,最为普通一兵,在坚决执行上级赋予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应当及时了解与抗震救灾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此,特制作了此手册,以备不时之需,望大家批评指正,热心者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制作者舟桥团九十一团宣传股干事曾利一、地震分类按成因分类: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是自然界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
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微震1 级≤震级< 3 级的地震小[地]震3 级≤震级< 4.5 级的地震中[地]震4.5 级≤震级< 6 级的地震强[地]震6 级≤震级< 7 级的地震大[地]震震级≥7 级的地震特大地震震级≥8 级的大地震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按震中距大小不同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二、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35号《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已经202x年10月26日第二次部务会议原则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李学举202*年四月二十八日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则第一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第三条(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一)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
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组织捐赠与募捐第八条(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中,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内组织实施。
第九条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赈灾捐赠方案近期,我国某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灾情和人员伤亡。
为了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迅速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我们决定发起一项赈灾捐赠方案。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计划:1. 方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募集资金和物品的方式,为受灾地区提供急需的救援和重建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爱心和援助,缓解受灾地区的困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重拾生活信心。
2. 赈灾筹款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筹款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捐款平台:我们将设立线上和线下捐款平台,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
线上平台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提供捐款链接和二维码,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参与捐助。
线下平台将在各大商场、超市、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捐款箱,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捐款渠道。
b) 募捐活动:我们将组织各类募捐活动,包括晚会、义卖、慈善义跑等形式,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并捐赠。
通过活动的方式,我们既可以提高筹款效率,又能够增进社区凝聚力和人们的参与感。
c) 捐款公示:我们将及时公布捐赠名单和金额,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度,还可以为其他有意向捐款的人提供参考,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3. 物资援助除了募集资金,我们还将组织物资援助行动,提供各类急需物品,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床上用品、衣物等。
我们将开通物资接受点,统筹收集和分发物资,确保捐赠物品能够快速发送到受灾地区,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捐赠效果跟踪捐赠结束后,我们将定期发布捐赠效果报告,向社会公众汇报捐赠资金和物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进度。
这样可以让捐赠人了解到他们的爱心和帮助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增强公众对捐款行为的认可和参与。
5. 宣传与传播为了将赈灾捐赠方案传播到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我们将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发布相关的赈灾信息。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鼓励公众分享捐款行为和参与赈灾活动的照片和故事,形成一种正向的社会氛围。
抗震救災自助手冊請廣泛傳播本文,謝謝!本文作者不計版權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的現象。
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 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衝擊地面(隕石衝擊地震)等。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千米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
地震時應注意什麼?(1)躲在桌子等堅固傢俱的下麵。
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這時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在重心較低、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
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地震時,也會有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的情形。
因此,我們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生後,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看板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
此外,水泥預製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於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裡的事例。
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裡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
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
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一、震前准备
(1)打扫室内环境,备好防震准备,清理冰箱里的物品整齐放好,搬动家具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东西,准备一些垫子或棉被便于应急窝。
(2)熟悉最近的路径出口,留意大建筑物是否有裂缝或感觉较弱,要学会区分安全和危险地区。
二、震中处理
(1)感到地动后立刻跪下,把头埋在棉被、衣柜、家具底部等固定物件上,把身体保持稳定以免被碎物击中,把头埋低并保持安静以免意外发生。
(2)在可能发生水灾时,及时将电源关断、打开水管,尽量减少被淹的可能性,在水灾时期防止把清水当做污水。
三、震后处理
(1)尽早离开可能崩塌的建筑物内,尽量从安全点出发,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损伤,及时让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的情况。
(2)考虑到可能受到辐射、化学危害,不要食用当地的水果、蔬菜,勤洗手可以有效减少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四、日常生活处理
(1)在抗震救灾工作过程中服从指挥,不要轻易跑开,不要乱跑乱摔,尤其是路上的行人。
(2)重视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多闻阔新鲜空气,多喝水,调节情绪,多运动休息,注意饮食起居规律。
(3)及时向紧急窗口报告自己的情况,伤者必须及时到医院就医,规范使用药物,注意安全防护。
(4)再次发现地震时,社会各界应保持动员令,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合理防震救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手册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 (5)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5)1.2 地震带的分布 (5)1.3 地震波的传播 (5)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 (5)2.1 地震预警系统 (5)2.2 地震监测技术 (5)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5)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 (5)3.1 家庭应急预案 (5)3.2 社区应急预案 (5)3.3 城市应急预案 (5)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 (5)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 (5)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5)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 (5)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 (5)5.1 救援技术概述 (5)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 (5)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 (5)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 (5)6.1 搜索犬的应用 (5)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 (5)6.3 营救行动的实施 (5)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 (5)7.1 现场急救技能 (5)7.2 灾后防疫措施 (6)7.3 心理援助与干预 (6)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 (6)8.1 现场安全评估 (6)8.2 灾区治安维护 (6)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6)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 (6)9.1 临时住所的搭建 (6)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 (6)9.3 灾后救助与慰问 (6)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 (6)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 (6)10.2 灾后经济恢复 (6)10.3 灾后心理重建 (6)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6)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 (6)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6)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 (6)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 (6)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 (6)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 (6)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 (6)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 (6)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6)1.2 地震带的分布 (6)1.3 地震波的传播 (7)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 (7)2.1 地震预警系统 (7)2.2 地震监测技术 (7)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8)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 (8)3.1 家庭应急预案 (8)3.1.1 家庭成员职责划分 (8)3.1.2 应急物资准备 (9)3.1.3 应急避难所 (9)3.1.4 地震发生时的行动指南 (9)3.2 社区应急预案 (9)3.2.1 组织机构 (9)3.2.2 应急预案制定 (9)3.2.3 应急演练 (10)3.2.4 宣传教育 (10)3.3 城市应急预案 (10)3.3.1 组织机构 (10)3.3.2 应急预案制定 (10)3.3.3 应急响应流程 (10)3.3.4 宣传教育 (10)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 (10)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 (10)4.1.1 组建原则 (11)4.1.2 组建方式 (11)4.1.3 组建内容 (11)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11)4.2.1 培训内容 (11)4.2.2 培训方式 (11)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 (11)4.3.1 协调机制 (11)4.3.2 指挥调度 (12)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 (12)5.1 救援技术概述 (12)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 (12)5.2.1 生命探测装备 (12)5.2.2 破拆装备 (12)5.2.3 支撑装备 (12)5.2.4 起重装备 (12)5.2.5 急救装备 (13)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 (13)5.3.1 搜救技巧 (13)5.3.2 破拆技巧 (13)5.3.3 支撑技巧 (13)5.3.4 起重技巧 (13)5.3.5 急救技巧 (13)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 (13)6.1 搜索犬的应用 (13)6.1.1 嗅觉优势 (13)6.1.2 训练与选拔 (14)6.1.3 应用领域 (14)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 (14)6.2.1 技术原理 (14)6.2.2 优势与局限 (14)6.2.3 应用场景 (14)6.3 营救行动的实施 (14)6.3.1 确定被困者位置 (14)6.3.2 制定营救方案 (14)6.3.3 救援行动 (14)6.3.4 医疗救护 (15)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 (15)7.1 现场急救技能 (15)7.1.1 心肺复苏(CPR) (15)7.1.2 外伤处理 (15)7.1.3 气道异物处理 (15)7.1.4 骨折固定 (15)7.2 灾后防疫措施 (15)7.2.1 环境消毒 (15)7.2.2 预防接种 (15)7.2.3 健康宣教 (16)7.2.4 食品安全监管 (16)7.3 心理援助与干预 (16)7.3.1 心理疏导 (16)7.3.2 心理健康教育 (16)7.3.3 心理危机干预 (16)7.3.4 心理康复 (16)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 (16)8.1 现场安全评估 (16)8.2 灾区治安维护 (17)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17)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 (17)9.1 临时住所的搭建 (17)9.1.1 选择合适的地点 (17)9.1.2 选择合适的临时住所类型 (18)9.1.3 搭建临时住所 (18)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 (18)9.2.1 生活物资的种类 (18)9.2.2 生活物资的发放 (18)9.3 灾后救助与慰问 (18)9.3.1 心理援助 (18)9.3.2 慰问活动 (18)9.3.3 社会援助 (18)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 (19)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 (19)10.1.1 重建规划原则 (19)10.1.2 重建规划内容 (19)10.1.3 重建实施 (19)10.2 灾后经济恢复 (19)10.2.1 恢复农业生产 (20)10.2.2 恢复企业发展 (20)10.2.3 恢复旅游市场 (20)10.3 灾后心理重建 (20)10.3.1 心理援助 (20)10.3.2 社会支持 (20)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20)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 (20)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21)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 (21)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 (22)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 (22)12.1.1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UNISDR) (22)12.1.2 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 (22)12.1.3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IFRC) (22)12.1.4 地震应急响应协调中心(ERC) (22)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 (22)12.2.1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3)12.2.2 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23)12.2.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3)12.2.4 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3)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 (23)12.3.1 积极参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行动 (23)12.3.2 加强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的合作 (23)12.3.3 推动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交流与合作 (23)12.3.4 参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3)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1.2 地震带的分布1.3 地震波的传播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2.1 地震预警系统2.2 地震监测技术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3.1 家庭应急预案3.2 社区应急预案3.3 城市应急预案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5.1 救援技术概述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6.1 搜索犬的应用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6.3 营救行动的实施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7.1 现场急救技能7.2 灾后防疫措施7.3 心理援助与干预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8.1 现场安全评估8.2 灾区治安维护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9.1 临时住所的搭建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9.3 灾后救助与慰问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10.2 灾后经济恢复10.3 灾后心理重建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现象,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中国民间组织赈灾手册(DOC 82页)序言现代民间组织救灾的起始只有短短的几年,我们回望民间组织救灾史,每个朝代都有民间组织救灾的身影涌现,民间组织救灾之所以成为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有其特殊性的。
第一,在灾后反应灵敏,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起来。
公益组织之所以会在灾后迅速行动,主要基于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外因来看是基于灾害的深重社会影响,从内因来看是基于公益组织的公益使命与价值追求。
正是内外因的相互“交织”使得公益组织在灾后一刻也“坐不住”,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参与救助。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弥补了政府救助体系的不足,发挥了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
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救灾则成为政府救灾有力补充。
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中国民间组织对救灾领域的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其救灾经验缺失的状况正在慢慢的改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民间组织救灾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
第一章认识灾害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会遇到一些料想不到的灾害,其中,由自然现象引起的被称为自然灾害(天灾),由人的行为引起的被称为人为灾害(人祸)。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是不可预防的”、而“人为灾害是可以预防的”,但是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明确。
比如说,地震所引起的火灾,虽然是因为地震,但是如果人不使用火,火灾也就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即使是容易引起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这类灾害的自然现象,如果在无人的地方发生,也不会把它看作是灾害。
灾害规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自然现象能量的规模大小,而是被活动在发生地点的人们的状况所左右。
也就是说,虽说是天灾人为的原因可以使受害状况变大或变小。
天灾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因为不可能完全预防,所以清楚地了解自然现象,拥有知识和心理准备是最有效的防灾措施之一,同时,对自然灾害救援的志愿者来说,这也是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对策。
第一节地震概括一、地震的概念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它同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灾害一样,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性的 5 级以上的地震约 1000 次,7 级以上造成巨大灾害的约十几次。
上个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 260 万,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和的 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叫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统称为天然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工爆破、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深井采油所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
1、构造地震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地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相对拉伸,使地壳内部同时产生了一个与外力相对保持平衡的力,这种力称为内力。
就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使地球表面的岩层产生弯曲和破裂。
弯曲和破裂也可以称为是褶皱和断裂,在地质学上统称为地质构造。
由于岩层弯曲和破裂造成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全世界 90%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地球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这种地震人们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爆发时,岩浆上涌,会使大地产生震动。
因为火山爆发拥有一定的能量,而一次较大火山爆发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造成中强地震。
在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
3、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地面塌陷、山崩引起的,这种地震多发生在石灰岩熔岩地区和大面积采空地区。
这些地震的震级都不大,造成的破坏规模也较小。
4、诱发地震人类的许多活动,如人工爆破、核试验、油田深井注水、矿井采空区塌陷、大型水库储水,以及打桩等人类活动,都能触发地震。
由于触发引起的地震,我们称为诱发地震。
三、地震震级1、震源深度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
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2、震级大小微震 1 级≤震级(M)< 3 级的地震小[地]震 3 级≤震级(M)< 4.5 级的地震中[地]震 4.5 级≤震级(M)< 6 级的地震强[地]震 6 级≤震级(M)< 7 级的地震大[地]震震级(M) ≥ 7 级的地震特大地震震级(M) ≥ 8 级的大地震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3、地震中距大小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地震的大小用震级 M 来表示。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 6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相差 1 级,能量相差约 30 倍。
也就是说,一个 6 级地震相当于 30 个 5 级地震,而 1 个 7 级地震则相当于约 1000 个5 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 8.9 级,发生在1960年5月21日的智利,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日本广岛的原子弹造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四、地震烈度地震时对地面破坏的程度一般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发生后,离震中区近的地方和离震中区远的地方所受到的破坏是不一样的。
因此,烈度值也由大到小发生变化。
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破坏程度大体分为:1—2 度:无感觉。
3 度:少数人有感觉。
4—5 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 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 度:毁坏性的破坏。
五、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第二节次生灾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一、本震和余震在大规模的地震发生之后通常会伴随比较小的地震,我们称它为余震。
通常余震比本震规模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频率也会快速减少。
但是,即使是余震,也会发生较大的摇动,本震时受到损伤的建筑物在余震时会出现倒塌的情况,必须引起注意。
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心中感到不安的情况下,预先知道“本震发生后会有余震,但是比起本震规模小”这一点,可能有助于缓和对余震的恐惧心理。
二、伴随地震的灾害地震中,除了会发生建筑物和地盘的物理性损失以外,还不能忘记还会发生人在心理上的伤害,比如由于对今后生活的不安而产生的恐惧感,或是由于失去重要的人或物而导致的心灵创伤。
物理性损失可以以重建的方式迅速恢复,但是心理上的伤害因为看不到,并且由于个人差异,有些人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也恢复不了,情况会变得非常严重。
在此,我们主要考虑以物理性损失为原因的地基灾害。
1、塌方地裂地震时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的大小由其下方的地基状况决定。
塌方和地裂有的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基直接运动,有的则是由于地基沙土液化所造成的。
2、液化含有很多地下水的沙层,在静止状态下保持沙粒之间的接触状态,作为固体层相对比较安全,但是接受冲击后,沙粒之间互相分离变成沙粒在地下水中漂浮的状态。
这样整个沙层像液体一样流动,只要地盘发生一点的倾斜,沙粒就会向那个方向流动,这被称为液化现象,因液化产生地下沙层流动时,会发生电线杆倾、地裂等现象。
地裂时,地下水由于受有压力会产生喷砂现象,砂子和水象喷泉一样从裂缝处喷出,有时还会有地下成块的砂石或者泥炭喷出来此外还有当地层变成液体状时,地下的蓄水池或者是窨井浮起,流动停止后就会产生地盘下沉的情况。
3、斜面崩溃(滑坡)斜面崩溃包括崩溃(在急斜面突然的山崩或者石头滑落)、滑坡(在缓和斜面的缓慢流动)、泥石流(含水分的大量土砂的倾泻)等。
不只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后大量降雨的时候,发生斜坡崩溃的情况也比较多,而开山造地的区域则很可能会发生斜坡周围的崩溃或者是填土地的滑坡,不仅如此,有时还会对人造成的很大危害,需要引起注意。
三、灾害的进化目前中国造成灾害扩大的很多人为因素在于不理解自然现象。
反过来说,如果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现象,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灾害。
1、城市化造成的人口集中以及追求便利性的生活方式,在灾害发生时,引发了许多过去不曾有过的各种各样新的灾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灾害进化”,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应该是减少人为原因、把灾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的一条捷径。
2、在自然体验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对策是“预测、回避、对应”。
最重要的是“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发生的原因”。
3、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心态也是一样。
在培养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求生技能以外,我们还应该把学习和理解自然现象作为一项安全对策认真对待。
不杞人忧天,但要懂得未雨绸缪,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能帮助受灾者不被谣言所迷惑,早日恢复心情平稳的生活。
第二章国家地震应急机制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的,我国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在组织内容上存在相似性,下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是以上级部门预案为依据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的,目的是细化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可操作性。
各级地震应急预案核心是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的核心则是协调、高效,我国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是实行分级响应,了解国家地震应急机制有助于在民间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加强政府救灾的相互合作,方便在救灾过程中更好的与政府方便沟通。
地震发生后在半小时内中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就会收到了震区的部分信息,但是由于灾区通讯和电力设施的破坏及灾情收集的渠道并不通畅,中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首先会依照先前获得的信息加震区抗震能力,首先启动级别响应,随着灾情时间推移不断发展,依照实际数据将应急响应的级别提升到了与灾情相对应的级别第一节地震灾害分级一、灾害级别地震灾害依照损害及损失情况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