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 对联.ppt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5
中华传统⽂化——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种传统⽂化,最⼤的特点是语句对仗,平仄⼯整,是⼀种独特的⽂化艺术形式,在对联上能形象的体现出对称之美。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化瑰宝。
对联⼜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种对偶⽂学,起源于桃符,是利⽤汉字特征撰写的⼀种民族⽂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的艺术体系,体现出了古代⽂⼈墨客对于对称美的⼀种追求,字数相同,平仄互补,雅俗共赏,语句凝练,⾔简意深这也是对学者⽂化的⼀种考验。
对联⽂化源于汉字⽂化的多向性、复杂性、灵动性。
也正是因为对联这种独有的⽂化体系,也衍⽣出了古代众多的“对联趣事”。
“缺⼀少⼗”暗含深意传说清代郑板桥当县令时,常到民间暗访,休察民情。
有⼀年春节,他看到⼀户⼈家贴了⼀幅稀奇古怪的对联,上联是“⼆三四五”,下联是“六七⼋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看后⼼⾥猛地⼀震,马上回家拿了物品送给这户⼈家。
这家主⼈叩⾸谢恩。
原来这是⼀个缺字联,上联“缺⼀”下联“少⼗”,横批“没有东西”,即过年“缺⾐少⾷,没有东西”。
秦少游巧对苏⼩妹新婚之夜,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闭门推出窗前⽉。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动,拾起⼀块⽯头,投进盛满清⽔的花缸⾥。
秦少游听到“卟通”⼀声,顿时领悟,脱⼝⽽出:投⽯冲天⽔底天。
苏⼩妹闻声⼤喜,急忙迎进新郎。
叶向⾼智对翁正春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次⽇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
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军,寻视池塘,眉头⼀皱,当即应道:尺鱼跃⽔,量量量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