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292.00 KB
- 文档页数:26
《岳阳楼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 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这篇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
同时,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但是,对于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的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学习本文的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
岳阳楼记优质说课稿岳阳楼记优质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优质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岳阳楼记优质说课稿 1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我是56号,现在我来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和学法的指导与建议、教学过程的安排构想、板书的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岳阳楼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展开。
《岳阳楼记》是一篇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重要加点的字词。
②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③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字词,并且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掌握重要的字词。
②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于写作中的一些写法还不太熟练,对语言的运用还不够到位,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
《岳阳楼记》是一篇精读文章,篇幅较长,难点重点较多,所以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学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品析语言,认识、理解迁客骚人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了解背景,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理解迁客骚人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安排】课型:导读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文本1、学生感知:你认为此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是什么?2、分析交流:(1)文章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联系原文,品读)第5段:吾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自己要与古仁人一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文章中除了“古仁人”、“吾”,还写了哪些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阳楼”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向上。
迁客骚人:“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物暗己悲“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
”物明己喜(3)理清关系,深入理解。
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章中共写了那几个人?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作者交代缘由,对比,反衬,类比,表达抱负流露态度。
突出古仁人问题:其实文章中有一句话能够总括二、认识作者纵观全文,结合背景,理解作者。
背景: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043年任副宰相,上书提出减徭役、均公田等十大措施,但受阻未能实现,且因此1045年贬放邓州。
1046年写下此篇《岳阳楼记》。
自己被贬放,但依旧心怀天下,心忧天下,难能可贵。
联系《渔家傲》、。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岳阳楼记》范仲淹
(第二课时)
讲课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前两段,培养文言语感。
2.、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词,译讲后两段。
3、分析把握文章后三段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并翻译后两段。
2、体会“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写课题。
二、温故知新激兴趣(先学后教)
1、学生齐背课文第一、二段。
2、学生参照课下注释译讲课文第四段、第五段。
(教师指导点拨)
三、分析内容悟感情
1、朗读对比第三、四节,可引导学生思考:
①、第三、四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何特点?
②、面对此景,“迁客骚人”各产生怎样的情感?
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内容。
2、再次朗读第五节,思考:
①“古仁人”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情怀?哪句话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③如何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拓展体悟:
结合作者“先忧后乐”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体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的精神的教育意义。
四、小结知识齐背诵
①内容;②写法;③主题。
五、作业
1、背诵后三段。
2、书面翻译后两段。
2024年岳阳楼记的说课稿岳阳楼记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
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
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
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
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背诵二、研讨课文: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岳阳楼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在语言上,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结构上,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在思想上,它所传达的忧乐情怀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还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指导。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岳阳楼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岳阳楼景色的雄伟壮观。
《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安排:1.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2.品味课文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指名分段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 (2)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____(3)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公园里有一副这样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联使我们不禁想起范仲淹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为理解阅读、拓展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复重申,以提问、练习、小测试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累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探究融情于景的写法。
浏览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是否只将文笔停留在了写景上?“然则”宕开一笔,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并没有将文笔只停留在写景上。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 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3. 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教学方法:1.采用情景感染法,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2.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3.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岳阳楼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名家朗读欣赏二、复习导入:请分别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段)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岳阳楼记说课稿《岳阳楼记》说课稿石门初中鲁绪尊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对本课我安排了两课时。
今天,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研讨赏析《岳阳楼记》。
一、说教材:《岳阳楼记》是入选《古文观止》的古代名篇。
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
此次被选编到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与《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几篇以“记”为特色的优秀散文放在一起。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片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借题发挥,表现他在政治失意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其文语言上骈散句结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让读者在朗读的音乐美中览景悟情,爱不释手。
总之,这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是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二、说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这篇文章较浅易。
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加之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
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
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展开教学。
设计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篇:《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用学习上节课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五、六段(一)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元/则忧其君。
(二)抽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三)重点语句翻译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
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三、积累词语:(一)一词多义1、属: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属(zhǔ)引凄异(连续)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4、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德才兼备(具备、具有)攻其不备(防备)关怀备至(表示完全)5、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一鼓作气(第一次)6、微:微斯人(没有)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7、乃: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乃悟前狼假寐(才)8、异:或异二者之为(不同)属引凄异(怪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9、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0、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初极狭(很,非常)11、景: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四时之景不同(风景)12、胜:以少胜多(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优美)13、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顺利)北通巫峡(通向)14、初极狭,才通人(通过)精通书法(通晓)15、其:其喜洋洋者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则忧其君16、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17、何: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然则何时而乐耶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8、具:百废具兴(通“俱”,全,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19、归:吾谁与归(归依)归根结底(归结)20、薄:薄暮冥冥/日薄西山(迫近)妄自菲薄/厚此薄彼(轻视、看不起)21、国: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国家兴亡(国家)22、为: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对,表对象)23、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二)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三)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四)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课设计《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要点板书设计1、朗诵、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怀和谈论奇妙地联合在一同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看法。
4、学习和累积文言词汇。
1、疏导文意,理解作者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教具“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事、写景、抒怀和下之乐而乐”的崇敬思想谈论奇妙地联合境地。
在一同的写法。
多媒体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 2 、理解作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者所论述的主要法,领会文章骈散联合的看法。
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有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1、学生按要求听写生字,稳固所学知识2、认识本节课学习目标二、(一)小组合作,疏导文意。
利用课下说明、学过的文言知识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班内解决。
(二)精读课文,思虑问题阅读第一节,思虑明确:1、重建岳阳楼的背景、重建盛况及写作的缘故 .2、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阅读第三节思虑:若夫霪雨霏霏 , 连月不开 , 阴风怒号 ,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 山岳潜形 ; 商旅不可以 , 樯倾楫摧 ; 黄昏冥冥 , 虎啸猿啼 . 登斯楼也 ,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 满目萧然 , 感极而悲者矣 .1、这一节描绘光景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光景?有何特色?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如何的感情?3、为什么会产生这类感情?4、请用自己的话谈谈这一节的意思。
阅读第四节思虑:至若春和景明, 波涛不惊 , 上下天光 , 一碧阅读第二节思虑谈论明确1、衔远山 , 吞长江 , 浩浩汤汤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 .阅读第三节思虑谈论明确1、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 日星隐耀 , 山岳潜形 ; 商旅不可以 , 樯倾楫摧 ; 黄昏冥冥 , 虎啸猿啼 .2、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 感极而悲者矣 .3、患得患失 , 悲景生悲情 .万顷 ; 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而或长烟一空 , 皓月千里 , 浮光跃金 , 静影沉璧 , 渔歌互答 , 此乐何极 ! 登斯楼也 , 则居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其乐融融者矣 .阅读第三节思虑谈论明确1 、这一节描绘光景的句子有哪些?1、至若春和景明 , 波涛不惊 , 上下天光 , 一碧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光景?有何特色?万顷 ; 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而或长烟一空 , 皓月千里 , 浮光跃金 , 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如何静影沉璧 , 渔歌互答 , 此乐何极 !的感情?2、登斯楼也 , 则居神清气爽 , 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其乐融融者矣 .3、为什么会产生这类感情?3、春风喜悦 , 喜景生喜情 .4、请用自己的话谈谈这一节的意思。
第三单元岳阳楼记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画面,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的观赏兴趣。
)每次读《岳阳楼记》,或是讲《岳阳楼记》,我的心中都充盈着一种激动,一种豪迈,甚至是一种敬畏……这篇文章让我心胸开阔,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让我获得无比的愉悦。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激动与快乐。
二、作业检查1.指名两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找两名学生分别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三、合作探究(一)让学生们试着在熟读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洞庭湖阴晴景象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学习第1段。
1.学生朗读。
2.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仅仅交代了写作缘由吗?提示:向学生介绍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包含的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板书:一、叙缘由,寓劝勉之意。
)(三)学习第2段。
1.学生齐读。
2.品味写景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明确:写出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
(2)“浩浩汤汤”,明确:写出了水势浩大。
(3)“横无际涯”,明确:显示了洞庭湖的宏伟气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是怎样另辟蹊径的呢?明确: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四)学习第3、4段。
1.哪两句话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应该怎样读?明确:“登斯楼也,则有……感极而悲者矣。
”降调,稍慢,表现苦闷与忧伤。
“登斯楼也,则有……其喜洋洋者矣。
”升调,略快,表现欢乐与陶醉。
2.作者是怎样表现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的?明确:分别描写了阴、晴之景来烘托、渲染。
20、岳阳楼记范仲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章中心,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仁人之心,体会公而忘私的高远境界和人生追求,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教学步骤及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景”物入手,学习了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作者总写巴陵胜状,着重表现洞庭湖“博大、瑰丽”的景象;分写不同天气下洞庭湖的晦明变化。
语言精美,骈散结合,描写细腻,多用修辞。
(PP:①衔远山……气象万千。
②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④浮光跃金,静影成璧。
)这节课,我们要抓住两个“异”字来感受范仲淹“博大”的胸怀。
二、迁客骚人情之异第一个“异”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情由景生。
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登上岳阳楼,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迁客骚人们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登斯楼也……登斯楼也……)2、说一说这两句话的大意,关注重点字词,做好笔记。
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然则北通巫峡吴广以为然)感极而悲者(南极潇湘此乐何极)宠辱偕忘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3、我们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两种感受:悲喜4、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因为外物的好坏,比如景色的明暗;因为自己的得失,比如仕途不顺或平步青云)看到了不同的景物,因为自身经历,或者仕途不顺遭到贬谪,或者宠幸正盛,平步青云。
4、教师点拨,小结。
这是第一个“异”。
迁客骚人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感情。
他们或因满目萧然,而想起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苦;或又因春和景明,而宠辱偕忘,喜气洋洋。
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范仲淹想要探求追寻的却是“异”于常人之人,作者称他们为“古仁人”。
三、仁人志士心之异接下来看第二个“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学案1【教学目的】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难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1、学习生字:谪守()滕子京()予观夫()衔远山()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潇湘()迁客骚人()霪雨()霏霏()怒号()樯倾楫催()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波澜不惊()沙鸥翔集()岸芷汀兰()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宠辱偕忘()嗟夫()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⑴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去国怀乡()夫环而攻之()西蜀之去南海()未几,夫声起()委而去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旁开小窗()然则北通巫峡()开我东阁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予观夫巴陵胜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政通人和()薄暮冥冥()春和景明()妄自菲薄()予观夫巴陵胜状()而或长烟一空()环而攻之而不胜()或异二者之为()⑵古今异义:越明年()属予作文以记之()去国怀乡()进亦忧,退亦忧()沙鸥翔集()⑶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百废具兴()或异二者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⑷通假字: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句子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⑦微斯人,吾谁与归:二、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博大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扫清了字词障碍,基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开始走进作者范仲淹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一下范仲淹的精神内涵。
二、作者简介1.回忆范仲淹的诗词,从诗词中寻找范仲淹的为人。
(爱国、远大抱负、忧国忧民)2.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去世后封给他的谥号。
3.写作背景:文章中已经介绍了写作背景,哪位同学可以帮忙介绍一下吗?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被贬至巴陵郡,想要范仲淹帮他写一篇盛赞他功绩的文章,希望当政者能看到自己的功绩,从而重新回京都任职。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本文是范仲淹应邀之作,但事实上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亲自去过岳阳楼,只是在朋友的信件中看到了一幅画,他是根据这幅画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文章中都写了些什么。
快速阅读,回答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1.叙事,文章的第一段记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分析:谪守,被贬;但是并没有自暴自弃(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想要建立功绩(重修岳阳楼);更想让朝廷知道自己的功绩(属予作文以记之)。
说明滕子京对自己被贬一事心有不甘,虽然没有颓废,但还是把建功立业、得到皇帝的重新重用当做毕生的追求。
2.写景,文章的第2-4段前半部分写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景观。
提问:3段都写景,在角度上有什么不一样?分析:第2段写全景,第3段和第4段分别写不同天气的不同景色。
提问:找出第2段的关键词,并找出能体现这关键词的描写分析:关键词“胜状”。
衔、吞、横无际涯、万千。
体现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雄壮的美景和多样的气候变化。
这一段是概写,简略地描绘了洞庭湖整体的美,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映射“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