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监护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55
心脏移植术后监护的工作制度
1、负责护士应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
精神,保证心脏移植监护工作能过顺利,安全的完成。
2、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医护人员进病室之前应戴好帽子,口罩,穿隔离衣,穿鞋套,洗
手。
4、负责护士应减少出入次数,与室外沟通可拨打内线电话,避免感
染。
5、负责护士出病室后再次进入病室时要更换新的隔离服,帽子,口
罩再次洗手,避免感染。
6、负责的护士要严格管理并限制人员的流动,严禁开门,保证病室
正压隔离状态。
7、负责护士操作后在缓冲区观察病情,私人物品禁止带入病室,放
在缓冲区,如:手机,水杯等。
8、医护人员在病室期间禁止摘掉口罩,帽子。
9、病室内的卫生及环境消毒均由护士具体负责,包括擦地,物品表
面的擦拭,空气消毒等。
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实施,避免感染。
10、物品要经过消毒后才可进入病室,减少感染的机会。
受体选择标准1、终末期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采取完善的内科保守治疗或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使其治愈,病情有好转,但预测寿命小于12个月。
2、其他脏器(如肺、肝及肾、脑等)无不逆性损伤。
3、年龄在60岁以内,积极配合移植术治疗,其家属全力支持施行手术治疗。
供心选择标准1、经确认为脑死亡,缺血时间不超过5小时。
2、供体年龄男性应小于35岁,女性小于40岁为宜。
3、供心的大小,对成人患者而言,供、受体的体重差不超过±20%,对儿童患者,供体体重可大过受体体重30%。
4、尽量选择同性别的供、受体。
5、有明确心脏疾病病史和胸部外伤史者不能作为供心选择的对象。
供心切取方法供心切取的手术切口采用心脏直视手术的常规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后剪开心包,行肝素化(3mg/kg)。
首先处理上腔静脉,游离上腔静脉使之有足够的长度,在上腔静脉右房入口以上4cm处放置2把止血钳与中间切断,断端结扎,如切断处正处于奇静脉入口,则奇静脉同时予以切断结扎,至此上腔静脉处理完毕。
分离主动脉-肺动脉间隔,于升主动脉上方插入冷灌注针管,管道另一端与台下的冷灌注器管道相连。
第一助手安放好主动脉阻断钳,术者用一把止血钳在尽量贴近膈面出阻断下腔静脉,等心脏继续搏动10—20次使心脏内血液排空后,在近无名动脉处阻断主动脉,灌注4℃冷停搏液,灌注压力维持8kPa(60mmHg),同时贴近下腔静脉阻断钳处剪断下腔静脉,继之将心脏拉向左侧剪断右肺上静脉,以便灌注中充分进行左、右心引流减压。
用高功率吸引器吸尽心包内积血,局部放置冰屑及冰盐水。
灌注完毕心脏停跳后术者左手伸入横窦,握住心底部大血管,自主动脉阻断钳下方切断主动脉,自左右肺动脉分叉部剪断肺动脉,向右牵拉心脏,在心包反折处分别剪断左肺上、下静脉,钝性剥离左房后壁及上腔静脉入口周围组织,注意勿伤及窦房结,最后剪断右肺上、下静脉。
至此,供心以完整取出,立即放入盛有4度生理盐水(或盛有保存液或作为保护液的停搏液)的双层吴军塑料袋内,密闭封好,再放入盛有小冰块的保温容器内,准备运送。
心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监测心肺移植包括心脏移植、肺移植(单肺移植或双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
心肺移植是终末期心肺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外科、麻醉及重症监护的发展和环孢素的应用使得心肺移植术患者手术生存率得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此类手术的风险及围术期管理复杂程度仍然远大于普通手术。
严密的监测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患者生理状态进行评估诊断、治疗处理的重要依据。
心脏移植手术的监测重点在于循环功能的监测,而肺移植手术的监测需将循环监测和呼吸功能监测并重,心肺联合移植的监测及麻醉管理是单独心脏移植和肺移植的综合。
1.术前监测及评估(1)对受体的检测和评估:包括病史及体检、血常规、血生化和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病毒血清学检测、心电图(必要时检查运动心电图)、胸片、肺功能、心脏超声及心导管检查等,目的是确认受体终末期疾病的诊断,了解心脏功能、肺小动脉及全肺阻力,以确定是否适于接受心肺移植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2)对供体的筛查要求:无恶性肿瘤和系统性疾病,无败血症,无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和胸部严重创伤,循环功能不需要大剂量变力性药物维持,年龄<45岁。
术前需行血清病毒学检查,条件允许时可行心脏超声、心导管(或肺动脉导管)及纤支镜等检查。
(3)供、受体血型和组织相容性:供体和受体在ABO血型不一定要求相同但必须相符,应用交叉配型来保证供体抗原和受体血清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
(4)供、受体器官匹配:供体心脏大小需与受体相匹配(20%以内),供肺容量要适合受体,不大于受体肺的1.5倍。
2.术中监测心肺移植手术围术期的基本监测内容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无创血压、体温、尿量监测、血气生化等实验室检测、有创监测如直接动脉测压(BP)和中心静脉压(CVP),而肺动脉导管(FAC)、经食道超声(TEE)等特殊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手段,可根据医师习惯、医院条件及病情需要来考虑实施,对于需体外循环(CPB)的手术,应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ICU护理中的心脏手术后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心脏手术后护理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管理、呼吸功能、并发症预防等方面。
本文将以适当的小节论述这些内容,以确保文章的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心脏手术后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刚从手术室转入ICU的患者,需要密切的监护和护理。
第一步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这个阶段,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以及监测心电图,以及其他重要参数。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患者情况的重要信息,以便护士和医生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此外,还需要定期记录这些指标的变化,以便于评估病情的变化和进展。
除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外,有效的疼痛管理也是心脏手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手术过程中和术后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对疼痛的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可以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
常用的方法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如吗啡、芬太尼等,以及非药物疼痛管理技术,如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
但是,在使用镇痛药物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监测副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呼吸功能的维持也是心脏手术后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心脏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呼吸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窘迫、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
为了预防并管理这些并发症,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及时进行氧疗和呼吸治疗。
在护理过程中,还要做好痰液引流和体位调整,以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和营养支持。
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液体平衡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水肿、低血容量等情况。
因此,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尿量等,及时调整液体输注的速度和剂量。
同时,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容易出现摄食不良,营养不良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总之,在ICU护理中的心脏手术后护理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效管理疼痛、维持呼吸功能和保持液体平衡与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心脏移植的手术技术与后续管理心脏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旨在拯救因心脏病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本文将介绍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细节以及术后的管理和护理。
一、手术技术心脏移植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手术,要求外科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下面将介绍心脏移植手术的一般步骤。
1. 患者评估:在决定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前,医生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2. 捐赠者选择:寻找合适的心脏捐赠者是心脏移植手术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型、体格特征以及免疫匹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心脏捐赠者。
3. 手术准备:在手术前,患者和捐赠者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医生会与患者详细沟通手术的风险、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确保患者和捐赠者都明确同意手术进行。
4. 手术进行:手术开始时,医生会进行麻醉,确保患者处于无痛的状态。
接着,医生会进行心脏切除,然后将捐赠者的心脏移植到患者的胸腔内,并与主要血管连接起来。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移植的心脏正常工作。
5.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转到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保护新移植的心脏不被排异反应伤害,并同时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后续管理心脏移植手术后的后续管理和护理非常重要,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1. 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的心脏被排异。
此外,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生素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
2.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包括心功能的检查、心脏超声检查以及抗排异反应药物治疗的调整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随访计划。
3. 注意生活方式: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等。
此外,避免接触感染源也非常重要,如远离病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