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肿瘤的解剖部
- 格式:ppt
- 大小:229.05 KB
- 文档页数:38
主要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其常见的形态学编码在医学领域,肿瘤是指机体部分组织细胞在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发生异常的现象。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其中恶性肿瘤更常见,也更具有危害性。
了解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常见的形态学编码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其常见的形态学编码。
一、肺癌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解剖部位主要是肺部。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肺癌的常见编码为C34。
在肺癌的分类中,还存在细胞类型的分类,如鳞状细胞癌(编码为8050/3)、腺癌(编码为8140/3)、小细胞肺癌(编码为8041/3)等。
二、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解剖部位是乳腺组织。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乳腺癌的常见编码为C50。
乳腺癌的细胞类型也有多种,如浸润性导管癌(编码为8500/3)、乳头状癌(编码为8503/3)等。
三、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主要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结直肠癌的常见编码为C18-C21。
结直肠癌的细胞类型包括腺癌(编码为8140/3)、黏液癌(编码为8480/3)等。
四、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解剖部位是前列腺。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前列腺癌的常见编码为C61。
前列腺癌的细胞类型主要是腺癌(编码为8140/3)。
五、胃癌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胃。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胃癌的常见编码为C16。
胃癌的细胞类型包括腺癌(编码为8140/3)、黏液癌(编码为8480/3)等。
六、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脑组织。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脑胶质瘤的常见编码为C71。
脑胶质瘤的细胞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编码为9380/3)、少突胶质细胞瘤(编码为9382/3)等。
七、宫颈癌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宫颈。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宫颈癌的常见编码为C53。
医学主要肿瘤的解剖部在医学领域中,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了解肿瘤的解剖部位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学主要肿瘤以及它们相应的解剖部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通常发生在乳房组织中。
乳房主要由腺体和乳腺导管组成,因此乳腺癌主要发生在这些组织中。
乳腺癌的解剖部位包括乳房的上内、上外、下内、下外四个象限以及腋窝区域。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肺癌。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主要发生在肺组织中。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肺癌通常发生在支气管黏膜、肺泡上皮、肺间质等结构中。
对肺癌的解剖部位进行准确定位非常关键,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胃癌。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主要发生在胃黏膜中。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承担着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胃癌通常发生在胃黏膜的各个部位,如小弯曲部、大弯曲部、胃底部等。
胃癌的解剖部位确定后,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胃镜治疗或者放化疗等。
另外一个常见的肿瘤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中。
结直肠是消化道中的一部分,它从小肠向肛门延伸,负责将食物的废物排出体外。
结直肠癌的解剖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部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
肝癌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胰腺癌主要发生在胰腺中,前列腺癌主要发生在男性的前列腺组织中。
总而言之,了解肿瘤的解剖部位对于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乳腺癌发生在乳房组织中,肺癌发生在肺组织中,胃癌发生在胃黏膜中,结直肠癌发生在结肠和直肠中,而肝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则分别发生在肝脏、胰腺和前列腺组织中。
医生可以通过准确确定肿瘤的解剖部位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腮腺肿瘤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
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
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
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
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
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
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
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
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
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10%。
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10∶1。
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6cm。
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
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
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
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30%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
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
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
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瘤体一般均较硬。
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
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
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
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
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
【诊疗知识】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细胞遍布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肿瘤,可以产生和分泌常见的激素。
最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为消化系统和支气管-肺区域。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美国为仅次于大肠癌的第二大胃肠道肿瘤。
大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缓慢,早期难以发现,通常都是在已经发生转移之后才诊断出来,淋巴结和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有:潮红、腹泻、腹痛、消化不良、脂肪泻、气喘、溃疡、低血糖、风疹、糙皮病、咖啡牛奶斑等。
原发灶的完全性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二、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因未明。
多为散发,少数可见家族聚集性。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岛细胞、胃肠组织(来源于整个肠道的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分布在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这类肿瘤被称为甲状腺髓样癌)。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解剖3.1 神经内分泌肿瘤镜下特点肿瘤细胞较小,呈多边形、卵圆形,胞浆中等量,核圆较深染,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核仁。
细胞排列方式可呈实心巢状、结节状、菊形团状等。
核分裂像少见。
3.2 小细胞NEC镜下特点小或中等大小癌细胞,像淋巴细胞,大小约十成熟淋巴细胞的2倍,胞浆少,弥漫性或呈巢状生长。
核分裂像常见,坏死比较常见,1/4的病例混杂少量(<30%)腺癌或鳞癌成分。
典型的小细胞癌HE即可判断。
3.3 大细胞NEC镜下特点肿瘤由大细胞组成,大细胞可呈巢状、小梁状、菊团形状和栅栏状排列。
与小细胞癌相比,LCNECs细胞的胞质丰富,核空泡化明显,核仁突出,常可见到局部的坏死。
必须有两个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CD56)阳性才能诊断为LCNEC.四、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分型4.1 神经内分泌肿瘤按组培起源分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中肠)-胃泌素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VIP瘤-生长抑素瘤-胰多肽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场肿瘤肺胃十二指肠起始部-中肠肿瘤十二指肠降段空肠回肠右半结肠-后肠肿瘤横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4.2 NCCN指南中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类分为8个类别(每类均有各自的治疗推荐)-类癌(非胰腺NEN)-胰岛细胞瘤(胰腺内分泌瘤)-原发部位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瘤-肾上腺肿瘤(包括肾上腺皮质瘤和肾上腺偶发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分化差(高分级或恶性)/小细胞肿瘤-多发性神经内分泌瘤I型(MEN1)-多发性神经内分泌瘤II型(MEN2)五、神经内分泌肿瘤按症状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大体被分为有临床症状和无临床症状2类,术语描述为有功能型和无功能型。
岩斜区肿瘤的解剖和手术岩斜区是颅底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由颞骨岩骨尖端、蝶骨表面的后下部以及枕骨的斜坡部分共同构成。
该区域的肿瘤往往涉及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压迫颅神经、后循环重要血管和推挤脑干和小脑等,这些因素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岩斜区脑膜瘤较为少见,在脑膜瘤所占比例不到2%。
大部分沿着上2/3斜坡生长,位于颈静脉孔上方,岩斜区颅神经孔内侧,该部位深在、难以接近,手术入路选择多样同时又都具有局限性,不同病变的形态、生长特点不同,手术入路设计对于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图:颅骨内面观,岩斜区处在颅中窝和颅后窝交界区域。
图:颅骨底面观岩斜区手术入路很多,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与斜坡和硬膜的解剖关系,选用能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保护好周围重要组织和最小副损伤的手术入路。
目前,岩斜区手术入路主要有前方入路和侧方入路。
根据肿瘤部位、中心的定位、扩展方向、大小、患者年龄、临床生理状态和术前计划切除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
图:手术入路,①颞下窝入路Type A、B、C;②以翼点入路为代表的前外侧入路;③以乙状窦后入路为代表的后外侧入路;④ 以岩前入路、岩后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等为代表的侧方入路;⑤ 前方入路。
1.侧方入路 1.1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的方法与切除听神经瘤相仿。
德国Samii教授介绍了一种改良的乙状窦后岩骨入路,即乙状窦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开颅,磨除内听道上方岩骨,抵达颅中窝。
1.2 枕下远外侧、极外侧入路:以德国Bertalanffy及Seeger 教首创及倡导的远外侧入路,及 Spetzler倡导采用极外侧入路,处理下斜坡、枕骨大孔和上颈段腹侧病变,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精湛的颅底外科技术。
1.3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Hakuba在经迷路—小脑幕入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岩骨—小脑幕入路来切除斜坡—岩尖肿瘤,即在经幕上、幕下显露切除肿瘤前,先作颞骨部分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