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 格式:pptx
- 大小:460.09 KB
- 文档页数:15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一、填空题1. 紫杉醇脂质体只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和稀释,不可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溶解、稀释,以免发生脂质体聚集。
2. 抗肿瘤药物在初次使用时,为预防过敏等副作用,(紫杉醇脂质体)与(多西他赛注射液)需要进行预处理。
3. 能向其他化学分子引进烷基的化合物称为(烷化剂),其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代表药物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达卡巴嗪等。
4.(盐酸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单用托烷司琼疗效不佳时,不增加药物剂量而同时合用(地塞米松)可提高止吐疗效。
(盐酸甲氧氯普胺)不能用于因行化疗和放疗而呕吐的乳癌患者。
5. 吉西他滨推荐用(无防腐剂的0.9%NS)为唯一溶剂,浓度不得超过(40mg/ml),严格静脉给药。
已配制的溶液在室温下(可稳定24小时),不可再冷藏,以防(结晶析出)。
6.(链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亦是第一个抗结核药;是治疗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物;与(青霉素)合用作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物。
7. 痰热清儿童最大用量为一次(20ml),稀释倍数不低于1:10(药液:溶媒),稀释液必须在4h内使用,若发生浑浊/沉淀请勿使用。
8. 顺铂在配置时应用(生理盐水),不能用(GS、NaHCO3)配药,静脉滴注时(需注意避光),宜2h内滴完,必须根据顺铂的剂量进行水化利尿。
9. 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药物为(阿糖胞苷),一般均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
本品中使用苯甲醇作溶媒,禁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10. 紫杉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干扰微管蛋白合成,代表药物有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
11. 肿瘤细胞的特点: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状态)。
12.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分为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分子靶向药物以及其他类药物,其中维A酸和(亚砷酸)属于其他类药物。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ppt 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种类•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临床应用•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未来发展趋势•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01引言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
肿瘤定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肿瘤分类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恶性肿瘤危害抗肿瘤药物概述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简介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定义指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阶段,或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免疫调节等机制,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一类药物。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分类细胞因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作用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现状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主要厂商: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及国内创新药企。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主要品种:涉及多种靶点,如EGFR、VEGF、PD-1/PD-L1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药上市。
02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种类己烯雌酚、他莫昔芬激素类药物抗雌激素药物甲地孕酮、炔诺酮抗孕激素药物氟他胺、醋酸环丙孕酮抗雄激素药物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小分子抑制剂厄洛替尼、伊马替尼分子靶向药物细胞因子干扰素、白介素检查点抑制剂帕博西尼、纳武单抗免疫疗法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单抗、安罗替尼细胞凋零诱导剂:依托珠单抗、硼替佐米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阿普斯特其他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03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抑制肿瘤细胞过度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