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5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摘要本文将联系《小团圆》一书,以主要角色“九莉”的遭遇同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生活作为观照,通过分析张爱玲本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列举其作品当中主要角色的命运及其所表达的悲剧意蕴。
总结论述张爱玲作品中人物角色尤其是女性人物荒凉意味的根源。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悲剧意蕴女性一、从《小团圆》看张爱玲(一)冷漠的家庭关系张爱玲的一生确实遭受过许多艰辛,每种痛苦的体验都催生出她性格当中的苍凉和绝望,她渴望爱的欲望十分强烈,却偏偏遭遇无数次来自心灵的创伤,心中充满对来自封建腐朽家庭的怨恨和敌视。
《小团圆》里,二叔二婶就是影射其父母,她作为一个“过继”了的孩子,不能直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小说中,九莉拒绝满足母亲临终相见的愿望,甚至以还钱去伤害她,彷佛就是要给母亲最后的报复。
张爱玲对母亲的愤怒是源于更深沉的爱,当这些爱被撕毁了,也就全部转化为霸道的恨。
由此,张爱玲也就慢慢积累了对母亲的怨恨。
也许如此冷漠的母女关系和报复心理,仅仅源于最单纯而浓烈的爱。
(二)坎坷的求学之路造成张爱玲悲苦人生的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求学记忆,她家学渊源,一直顶着“天才”光环的她,不甘心葬送在没落的时代和禁锢的家庭中。
张爱玲原本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移居香港,后来又因战火将学校所有档案记录全都销毁,她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她再次绝望了,她不再对虚无缥缈的未来过多幻想,而是执着眼前,只相信此刻手中所能把握的一切。
(三)绝望的爱情悲剧至于和胡兰成的一场倾世之恋,自然是张爱玲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痛,在爱情面前,她很低微,为了那个寡情薄幸的人一度低到尘埃里去;她很热烈,在烽火乱世中毅然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见到那个倾心所爱的男人,在他冷酷可笑的背叛里,她选择决绝地转身,这种爱如同自我的毁灭。
在《小团圆》中,她也只是把和胡兰成的这段过往一一坦白,并没有丑化和过分渲染,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坦然姿态。
二、女性命运与个体生命的悲剧十八岁的年纪却已然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
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
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
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1]P39。
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2] P15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2] P16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3]P83张爱玲是窥探社会矛盾的小说家,她乐于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中,选择世俗的恋情和婚姻作为小说选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编织过美丽的爱情梦,却为求金钱迫嫁,无爱的婚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儿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毁掉,张爱玲就是以这样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世俗面。
二、悲剧意识形成的深刻原因1.家庭经历的影响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
论张爱玲小说《秧歌》的悲剧审美价值张爱玲小说《秧歌》是一部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悲剧小说。
小说以女主角文丽的婚姻经历为线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道德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苦难。
小说中所展现的悲剧情节,引出了人们对于道德、真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首先,小说对于中国传统封建道德观念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展示。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饱含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习俗和伦理道德。
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弱势地位所带来的影响。
这种弱势地位又导致了她们婚姻上的不平等和人生的悲剧。
这种探讨能够引导现代人重新审视传统的思考方式,反思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束缚与不公,这样的思考具有重大的审美价值。
其次,小说通过女主角文丽的人生经历,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弱点之处。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李晓萍是一个具有野心与冷酷的人物,而女主角文丽却是一个善良而矛盾的人物。
这种对于角色性格的刻画,让读者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暴露和缺陷,引领他们对于人性的审美态度与认知深化。
最后,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情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史,情节饱含着死亡、背叛、悲伤和绝望,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审美体验必将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同时,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悲剧效果,让情节更加动人,这样的视觉和感官上的体验是读者所向往和追求的。
总之,张爱玲小说《秧歌》所展现的悲剧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对于道德文化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呈现,也在于对作品情节的刻画和情感的投射。
这样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在文学艺术中获得安慰和启示。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悲剧成为其中脱不去的主题,尤其是女性悲剧,于是,“荒凉”成为张爱玲的底色。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一是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二是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三是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四是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分为这几种:1. 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2. 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3. 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4. 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一、封建和男权社会的钳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导语:张爱玲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谜一样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奇迹般的以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而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
她的小说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于一体,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一、满目疮痍的人性世界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彻底的悲观主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她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刻画了有着丑陋内心的世间伪君子和被畸形的社会所毁灭的女性,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和生命的虚无幻灭。
在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着缺失的人性,心灵仿佛久久照耀不到明媚的阳光,从而散发出一股湿腻腻的、令人作呕的臭味。
这些人的心是那么的阴暗,心房上长满了厚厚的深绿的苔藓,早已寻不见那鲜红的,热血的,澎湃的心脏。
(一)建立在亲情上的人性废墟亲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温馨而温暖的、能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被颠覆了,被分解成人类自私、残酷和虚伪的个体。
在她的笔下,很少见到人伦亲情的温馨,温暖的颜色已经被人类最阴暗残忍的黑暗面所掩埋。
满目的凄凉和凋落,惊心的算计与阴谋,构筑了废墟一样的亲情世界。
《十八春》里的亲情沦丧可谓表现到了极至,曼璐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狠心设计让自己的妹妹曼帧落入祝鸿才的虎口,促成祝鸿才强暴了曼帧后,又将妹妹曼帧锁在屋中,临死前还以自己的病为由求曼帧嫁给鸿才照顾孩子荣宝。
曼帧由于曼璐的残忍绝情和陷害,陷于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曼璐把曼桢的牺牲当作对她以前为供养家庭、被逼做舞女的一种回报。
(二)男权世界的伪善和崩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封建没落家族中精神残缺委靡的男性形象,还是灵魂扭曲、病态的男性形象,大都崇尚金钱、玩弄女性,庸俗卑琐、昏聩无能,他们都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
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
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
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浅析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内蕴周帆 青岛大学文学院摘 要:张爱玲从不浓墨重彩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把笔触放在世俗化的生活上面,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关注女性的命运,悲剧意蕴尤为突出。
关键词:悲剧;传统;生存;情爱作者简介:周帆(1993.12-),女,汉,山西咸阳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76-02张爱玲一直都是现当代不容忽视的女作家,她从不浓墨重彩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把笔触放在世俗化的生活上面,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关注女性的命运。
她用她的女性意识描写出来了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欲望城市下的女性在残酷现实面前逃脱不了的悲惨人生。
一、悲剧的主题呈现1、揭示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女性一直受到传统礼教对她们的束缚,而男性一直占据社会话语权的主导位置,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哥嫂因为贪图钱财,让她嫁给了一个骨痨病人,从此她的正常人的生活结束了,每天只能天天守着一个活僵尸式的丈夫。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离婚后不得已回到娘家,等到她的钱财被哥嫂花光之后,她便开始遭受到哥嫂的厌恶。
在传统观念里面,结婚后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一去不返,女人们出嫁之后如果还长期待在娘家就会遭致许多人的非议和嫌弃。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一个受了新式教育的学生,却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浪荡子弟乔琪,并且爱的非常执拗,“完全是为了他不爱我的缘故”,女性所具备的那种屈从、驯服的品性化作一种潜在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她,最终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换取了自己和乔琪虚化的婚姻。
2、揭示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当中尤为凸显。
他们随着社会和时间的打磨,灵魂一点点的受到腐蚀,表现出无所不在的孤独和丑恶。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梁太太,她接受亲侄女葛薇龙对她的投靠,不是因为血缘和亲情,而是葛薇龙这样一个年轻、涉世未深的女孩子能够帮她挽回那些对她已经失去兴趣的年轻男子。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张爱玲用敏锐的目光、细致的观察洞察了当时的社会虚伪,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日常叙事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十里洋场上,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舍弃了五四时期以来部分作品歌颂人生、世界、人性以及爱情的主题,摒弃了较为美好的描写手法和健康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尤其在发表了《倾城之恋》之后,她收敛了批判的锋芒,转而从都市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寻找衰败的旧式家族和传统文化以及人性冲突挣扎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一、悲剧主题张爱玲在作品中首先肯定了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借助了日常生活的开放性、现实性和繁琐性,从而为平实、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意义空间。
她深入并且体会日常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给予关注,探索人性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两种主题的悲剧形式,即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亲情和爱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
”(《金锁记》)七巧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和压迫下,逐渐由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一个害人者。
她在自己对于淡漠人情的恐慌中,不断地以极端的手段保护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也劈杀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她甚至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享有正常的生活,不断地破坏女儿的幸福,窥探儿子、儿媳妇之间的隐私,最终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陪葬。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目录引言 (1)一、张爱玲婚恋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 (1)(一)女性形象贯穿始终的悲剧色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女性人格异化的悲剧 (3)二、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悲剧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4)(一)社会的悲剧 (4)(二)性格的悲剧 (6)(三)命运的悲剧 (7)三、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悲剧色彩形成的原因 (8)(一)张爱玲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8)1.家庭经历 (8)2.感情经历 (9)(二)张爱玲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试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美摘要:张爱玲的婚恋小说中,女性形象尤为鲜明,她们的传奇故事以及起伏变化的命运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她们的性格、出身等等或许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的她们无一例外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着眼于不同的女性人物,对女性形象的悲剧美进行类型分析,大致上可以分为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并且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她主要受个人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悲剧美Try to talk about the tragedy of Eileen Chang’s novels femaleimage beautyAbstract: I n the romance novels of Eileen Chang, the female image is bright, their story and the fate of the ups and downs change make the person produces psychological shock and cause strong emotional resonance. Their personality, background, and so on are probably different, but they without exception of the novel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the traged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se different female characters, to analyze the types of the tragedy of female image beauty, gener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ragedy of the society, the destiny tragedy,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 and analyze the sources of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think sh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Key words: Eileen Chang's novels Female image tragic beauty引言张爱玲是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优秀女作家之一,与萧红等人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导语: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丧失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打算,当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有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把她赶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认为,你生是他(前夫)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就连母亲也不肯替流苏说句公道话,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最终她变成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生存境遇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扭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诠释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存困境!《金锁记》中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到姜家后受尽屈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开始疯狂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起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裹脚,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长安丢了床单,她就到学校大闹起来,使长安只能辍学在家;她还教唆长安抽烟,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爱上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努力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想让女儿有好的结局,故意让童世舫知道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姑娘是抽鸦的,将长安的爱情扼杀于萌芽之中!《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自私贪婪和欲望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离婚多年,他却突然来到上海向家茵要钱,要求女儿为自己谋个职位,家茵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讽刺女儿说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住下了,也不嫌没脸,她竟然直接去找夏太太,许诺说服家茵到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撕去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生存问题,表现了女性遇到命运变故时的卑微无助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透着苍凉意味,张爱玲说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小说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很少有真挚浪漫的爱情,多是充满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枯萎!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她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了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戕害!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苍凉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表达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驾驭的命运面前的孤独"绝望和无助;苍凉是一种痛苦而彷徨忧伤而孤独的感觉,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因而,苍凉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后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1于我而言,她的悲情,她作品的凄凉,则是一种绵延不尽的苍凉。
《传奇》和《流言》似乎也印证了她的一生。
她和她的作品就这样出传奇般的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2她用她的切身经历去挖掘人性的本质,用那苍凉的手势勾勒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和冷漠,以一种几乎冷酷无情的姿态叙述了一个个悲凉的传奇,穿越时空,永不停息。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独特,在许多方面都蕴含了悲凉的韵味,正是她小说中所渗透出来的这种悲凉形成了其苍凉的艺术风格,而其苍凉的风格与笔调也使其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流露出阵阵寒意。
1、意象表现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是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知觉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也就是“人心营构之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融合。
张爱玲则善于将各种自然意象、社会意象融入到小说之中,并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张爱玲娴熟就轻的将各种意象融入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文化观照中,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
“月亮”“镜子”等有些意象的运用,成为张爱玲所独有的写作标志,成为“张腔”“张韵”的代言。
《金锁记》中有几次对“月亮”的描写:“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下的眼睛”;3“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她的双脚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
”4《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也有对月亮的描写:“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片。
”5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将“月亮”这一意象巧妙的注入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其在夜晚散发出汩汩凉意。
不用了解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在字里行间,就能感悟到作者作品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凉意。
意象在张爱玲小说的标题中运用的也比较多,且极具象征性。
花,是张氏小说标题中出现最多的意象,然每一次的意义都不同。
《花凋》以花的凋落,象征在青春之际被摧残而早夭的少女的悲惨命运。
《茉莉香片》中抛却茉莉的清新淡雅,只剩下人生的苦涩悲凉。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象征热烈的情妇,白玫瑰象征圣洁的妻子。
无论意义有何不同,这些“花”都避免不了凋零,枯萎,甚至摧残的命运,张爱玲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这些万千的意象像人们传递这种渗入骨子里的苍凉。
2、氛围表现意象往往与所营造的氛围密切相关,凄凉的意象定然会形成寒意的氛围,而张爱玲更借助一群象征性的意象烘托出一种凄寒悲凉的氛围,将小说的悲剧性意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茉莉香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
”6在这里,“鸟”在屏风上是它不能选择的,生来就禁锢在屏风上,死了,病了,也还在那里,隐隐的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命运的无力和悲剧感。
此外,色彩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的一个重要特色,张爱玲对色彩是极其敏感的,将色彩运用在文字中,使整个作品罩上了一种诡异寒彻的氛围,这也是构成她作品苍凉之感的一个原因。
墨縤,蓝,石榴红,雪青色,是她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色调。
张爱玲自己说过:“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7正是这些色彩的使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悲凉,更能体现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奇妙的比喻,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这种语言则不是温润华美的,它是犀利,尖锐,寒意刺骨的。
读张爱玲的小说,悲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们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
正如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8一样,她将她的创作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