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2.41 KB
- 文档页数:49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给大家讲解一下文言文阅读的一些研究方法(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研究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XXX望XXX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XXX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研究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小升初古文专项复习讲义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复1. 古文概述- 古文的定义:指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文字表达形式。
- 古文的分类:包括《诗经》、《楚辞》、《论语》等。
- 古文的特点:注重修辞、借代意义、语言简练。
2. 古文基本功- 关键词汇理解:研究并掌握古文中常用的关键词汇,如“颂扬”、“怀旧”、“嘲讽”等。
- 句子理解:重点培养对古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的分析。
- 句式转换:通过练将句子进行简单的变换,熟悉古文中的各类句式结构。
3. 古文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类比和隐喻,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 夸张:夸大句子中的某些情节或者事物,增强表达效果。
- 反问:利用反问句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第二部分:古文阅读技巧1. 预阅读- 预材料:阅读练册、古文选读等。
- 预要点: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熟悉生字词语。
- 预目的: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提高阅读效果。
2. 精读阅读- 精读方法:通读全文,理解句子含义,重点掌握重要词语和修辞手法。
- 精读要点:注重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和篇章的连贯性。
- 精读效果:提高古文理解能力,辨别古文中的实义词和修辞词。
3. 复总结- 复内容:对已研究的古文进行系统的复和总结。
- 复方法:重点复常用词汇和句子结构,练阅读和理解技巧。
- 复效果:巩固古文知识,提高大面积的应用能力。
第三部分:备考注意事项1. 考试要求- 考试形式:小升初古文考试一般为笔试形式。
-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等。
- 考试时间:根据考试安排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时间的掌控。
2. 备考建议- 实战演练:模拟真实考试场景,进行真题演练和模拟测试。
- 多维度训练:加强对古文中不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训练。
- 定期反馈:寻求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3. 注意事项- 注意词汇积累:平时要多读书,扩大词汇量,熟悉常见古文词汇。
- 注意阅读理解:通过多读古文材料,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xx语文连接班第 2 讲一、教课内容:xx语文连接班第 2 讲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学习过程:(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别,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习实词主假如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辨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一定相同或邻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常累积,切记所学课文中说明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假如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一样,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 。
ì”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累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此刻已经是一个一般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同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说多义词在不一样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状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种多义词的状况,这是培育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何确立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依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令人问之”,“故”意思是特地。
在学习时,还应付一词多义现象实时总结、归纳,并切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固的,但是有些词在特别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旧知回顾在小学高年级学段,我们学习了简短的文言文,文言文学习,虽然与白话文以及古诗词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内在本质却是相近的。
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旧知例析例题一:学弈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b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
为是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课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答案】(1)专心致志、鸿鹄将至、弗若之矣、其智弗若与【考点】文言文默写【解析】对古文原文背诵识记的考查,在背诵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多字丢字,不能出现错别字。
(2)《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_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思想,教育,思想,言行【考点】文学常识【解析】对古代名家名篇识记的考查,要减少不必要的失分,需要日积月累,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功底。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诲();之();援();俱()【答案】诲:教导。
之:指弈秋的教导。
援:引,拉。
俱:—起。
【考点】重点字词翻译【解析】对古文重点词语解释的考查,在背诵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别字。
(4)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髙手。
b.只听弈秋(的教导)。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课题文言文阅读训练题教学目标1. 考查古文的阅读能力。
2.能够掌握阅读古文的要领。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注意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
4.能够把重点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5.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并掌握辨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分清文言虚词和实词。
2.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3.翻译文言文。
考点及考试要求1 实词的意思。
2.虚词的用法要灵活掌握。
3.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一、陈元方候袁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编者刘义庆。
陈元方候袁公同义词:周公不师孔子陈元方,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
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九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10的内容(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
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阅读答案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小升初复习必备知识之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含答案)课前小测: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
——《咏鹅》唐·骆宾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大明夜已残。
,天人清且安。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
——《古朗月行》唐·李白4、爆竹声中一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5、,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6、,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7、葡萄美酒夜光杯,。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唐·李白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10、,。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塞下曲》唐·卢纶12、九曲黄河万里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
——《浪淘沙》唐·刘禹锡13、,。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14、,。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15、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唐·韩翃1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南宋·朱熹17、,。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18、,。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1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2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21、,上有黄鹂深树鸣。
专项复习讲义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讲义专项复习讲义: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讲义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阅读,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讲义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同学们轻松应对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走”在文言文中有“跑”的意思,“汤”有“热水”的意思等。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一个判断句,“见渔人,乃大惊”是一个省略句。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多读多背多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世说新语》等,培养语感。
同时,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章,如《陋室铭》《爱莲说》等,有助于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二)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帮助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和疑难句子。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要通过查阅资料弄清楚。
(三)理解文意阅读文言文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然后,逐句理解,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最后,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四)分析题目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题型。
例如,有的题目考查实词的解释,有的考查句子的翻译,有的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等。
三、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这类题目要求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解题时,可以结合上下文,根据字词的常见义项进行推断。
小升初I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 论战》)8、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1、 “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 “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9、涕古义:泪。
(1)拔苗助长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下划线字的意思:谓——徒——(2)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下划线字的意思:度——至——操——乃——吾——及——反——何——以——(3)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酒。
►下划线字的意思:固——安——(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下划线字的意思:遽——(5)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下划线字的意思:(6)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下划线字的意思:曝——即——(7)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下划线字的意思:使——皆——(8)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下划线字的意思:誉——或——何如——(9)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一)(有答案解析)【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义。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4.词类活用。
【例题精析】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怒耕柱子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②故怒之________(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值得;所以(2)B(3)以子为足以策(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第1讲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建议课时:4课时教学重点:常见实词含义识记☞考点分析长沙小升初择校考试中广益、博才、青竹湖湘一、明德等名校都喜欢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实词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小升初择校考试中针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所以我们只要牢记这些实词含义,解题无忧。
☞知识梳理实词,是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2、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
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惠”(通假字)通“慧”(本字),智慧(意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假字)通“邀”(本字),读作“yāo”(读音),邀请(意义);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黔敖左奉食”中“奉”通“捧”,应读“pěng”。
3、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4、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如:例(1)一狼洞其中。
洞,本义是“洞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打洞”。
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形容词作名词,“绿叶、红花”。
例(3)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动用法,“使……变绿”。
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1】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___________. 皆: ____________. 此: _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__. 归: _____________. 十九:____________.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
2.试题分析:略3.试题分析: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
4.试题分析:略【答案】1.胡: 胡人(的住地);皆: 全;都;此: 代词这;居: 停止;休息;止息;归: 回去;十九:十分之九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4.(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例2】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1)识:_______________ (2)欲: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
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是因为()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2.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并”是“一起”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
3.试题分析:第(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
第(2)小题被人的回答暴露了他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
仔细阅读全文并能流畅翻译。
“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
从他的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
【参考答案】1.(1)认识,了解(2)想2.(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作知道。
3.(1)B (2)B4.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例3】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暮:____________ (2)闻:_____________ (3) 善:_____________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
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
“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
“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
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
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
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参考答案】1.(1)傍晚,此指晚了。
(2)听说。
(3)很好。
2.略3.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髙,再学就难了。
【例4】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